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为心理学家——B.F.Skinner

(2017-11-24 17:55:27)
分类: 读书笔记


http://s1/bmiddle/001f0nLrzy7g3LQBkxq60&690

今天读完了行为心理学关于B.F.Skinner的部分,觉得他的理论在学习和一些行为模式的搭建与戒除方面的确有很大的帮助,又查了些关于他的中文资料,有些部分觉得翻译比较生涩,不过拿来对照参考也是有趣的。有空想读一读他的 《桃源二村》。

--------------------------------------------------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英语: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年3月20日-1990年8月18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汉纳,逝世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斯金纳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行为学家,作家,发明家,社会学者及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他在1958至1974年间担任哈佛大学心理教授的职位。他引入了操作条件性刺激,还写了著名的小说《桃源二村》。

斯金纳发明了著名的斯金纳盒,引入了操作条件性刺激来解释这一现象(下文有详述)。 他改革了激进行为主义并且创立了自己的实验型研究心理学——实验型分析行为学。他在人类行为学上的作为在《言语行为》一书的出版后达到顶峰。

在心理学研究中,斯金纳首先提出并改进了反应率这一概念作为因变量。他还发明了累积性记录作为测量反应率的工具,后者为他的著名行为学理念强化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在2002年六月的一个调查中,斯金纳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2]


斯金纳箱[编辑]

斯金纳箱(英語:Skinner Box)内装有一个操纵杆,下面有一个是食物盘,操纵杆与提供食丸的装置相连。只要箱内的动物按压操纵杆,就会有一粒食丸滚到食物盘内。斯金纳将饥饿的白鼠放于箱内,白鼠在箱内乱跑,活动中偶尔踏上操作杆,就有一粒食丸掉落在食物盘内,白鼠便吃到了食丸。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于是斯金纳认为,有机体做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

奖赏作为学习的动机[编辑]

通过他的试验他发现老鼠不仅由“事先”的刺激激发拨动开关,而且也由“事后”的刺激拨动开关。他发现动物的行动不仅仅是简单的“刺激-反应”,动物的行动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事后的磁疗奖赏。斯金纳将这个行为称为“条件性刺激”,他不用“学习”这个词,因为他认为学习这个词含有动物有意图地做一件事的含义,而这个意图并没有在这个试验中反映出来,因此是不科学的。

战鸽[编辑]

由于他的动物心理学试验非常成功,因此他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继续在哈佛待了五年,继续他的独立研究。1936年他转到明尼亚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但在那里他没有继续他的工作。194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开始使用火箭攻击英国,而盟军当时还没有类似的武器,因此斯金纳又开始了他的试验研究。他的研究(今天看来非常古怪)是一个绝对保密的军事研究。他打算训练鸽子,让它们用它们的啄的动作来控制火箭的飞行。后来这个控制由雷达来指挥,没有用鸽子。但他的试验也获得了一些科学结果,一些鸽子的行为的电影非常有效地证明了迷信的起源。之後斯金纳開始藉由老鼠來進行實驗,因為老鼠活得更久且較易處理及飼養。

生活在一个计划社会中[编辑]

1948年斯金纳回到哈佛并在那里一直待到他1974年退休。同年他发表了《桃源二村》。在这部小说中他描写了在一个操作条件性刺激所形成的社会中的生活。直到今天这部小说依然有很大的意义。这本至今很值得读的小说也是斯金纳最著名的著作。由于书中所描写的社会和行为技术它被看作是一个反面的乌托邦,这与斯金纳本来的意图正好相反。书中并未回答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誰有資格創造控制著每個人每個生活細節之社會規則的權力。

程序学习和语言实验室[编辑]

使用他的动物试验的经验和他在《桃源二村》(Walden two)中已经描写过的学习理论斯金纳提出了程序学习的学习方法。他将学习的内容分为许多小块。学习的人在学会后获得可以学下一步的奖励。这样尤其是自学的人可以不断鼓励自己学习和控制学习的进展。语言实验室也是斯金纳的发明。

斯金纳的主要著作《科学与人类行为》是1953年发表的,但他一直到高龄依然写书和文章,甚至在1989年他被诊断患白血病后依然在写作。在他逝世前十天他还在美国心理学协会作报告。他的女儿说:“他在1990年8月18日,他逝世的当日,完成了这次报告的文章。”

操作条件性刺激简述[编辑]

斯金纳引入了操作条件性刺激这个概念来与传统的条件性刺激相区别。

最初由伊万·巴甫洛夫发现的传统的条件性刺激是对一个固定的刺激的反应。除一般的刺激(比如饲料)外同时还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刺激(比如铃声),因此在条件性刺激成功地建立后只要铃声响就会有唾液流出。

操作条件性刺激与此不同的是在这里还增加了一个新的元素:行为后还有一个后果。尤其对试验动物好的后果的效果特别有效,比如奖励饲料。但不好的后果也可以训练出来,比如对猫或其它试验动物使用水枪进行惩罚

也就是说,传统的条件性刺激只是基于已存在的反应上对它进行变化,而操作条件性反应则产生了新的行为模式。训马早就采纳了斯金纳系统化的行为研究所获得的技术了。

用公式来表示:

  • '); color: rgb(34, 34, 34); font-family: sans-serif; font-size: 15.008000373840332px;">
  • 刺激 ⇒ 反应
  • 刺激 ⇒ 反应 ⇒ 后果

行為取向學習理論的建構[编辑]

藉由史肯納箱的實驗,即是讓受試者置於一個控制穩定的情境,對於行為後果給予系統性的改變,並觀察行為改變的情形。也因為史肯納操作制約的研究,使得行為取向的學習理論大體建立,並產生了若干原則,可以提供教育現場進行觀察與應用。

(一)行為後果: 行為會因為立即性後果而改變,比如獎賞、懲罰學生都必須重視時效。

(二)增強物: 不僅限於食物以及金錢等原級增強物(primary reinforcer),尚有次級增強物(secondary reinforcer),如社會增強物、活動增強物、代幣增強物等。亦有正增強物及負增強物,負增強物並非等於懲罰。比如前幾週的新聞,家長與學生對話內容,將加油站小弟視為是一種低賤的工作,即是一種負增強作用。

(三)內在外在增強物: 由於內在動機從事增強物及行為,即是內在增強物,其他均屬外在動機。

(四)懲罰物與懲罰: 進行懲罰時,如果沒有減少該行為出現的頻率,後果就不是懲罰物。有如學生藉由離開教室以躲避教室內的上課環境。在方法普遍上有兩種:呈現型懲罰(責罵、體罰)及撤離型懲罰(暫停法)。

(五)後果的立即性: 小而立即的增強效果,高於大而延宕的增強物。

(六)塑造: 指學習一個新技能或行為,只要對象更接近終點行為,就給予增強,直到學會為止。

(七)消弱: 增強物可以強化行為,但是當增強物取消時,行為一般很容易弱化,最後消失不見。在教學現場老師可用忽視於學生的課堂不當行為。

(八)增強的時制: 一開始固定時距比例增強可以幫助激勵一個人做大量的工作,然而若以長時間來看,不定比例時距增強效果還遠高過固定比例時距增強。

(九)維持: 行為本身就有增強力量,透過從事學習行為本身就能帶來樂趣;也因此即使他們並未得到原先的增強,仍能達到行為維持的效果。

(十)先行物的角色: 不是行為之後的後果有影響力,行為前的刺激如辨別、類化技巧都可以發揮作用。在班級經營上,透過辨別行動,可以避免學生浪費時間嘗試錯誤;類化技巧則可以幫助學生將學習到的新觀念類化到不同情境之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