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机能主义心理学 (Functionalism Psychology)_摘

(2017-11-01 06:45:10)
分类: 读书笔记

发展历程

编辑

思潮发端

19世纪末在西方,主要是美国,出现了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潮。欧洲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大多是哲学思辨性质,缺乏实验根据,所以仅仅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趋势,尚未形成成熟的学派。而刚刚完成工业革命的美国,需要实用的知识为国家服务,而发端于德国的构造主义心理学不符合当时美国的需要,于是在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和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引领下,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心理的机能和功用,扩大研究范围,形成了机能主义心理学研究思潮。[2] 
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是威廉·詹姆斯。他在1890年的著作《心理学原理》中指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学,研究心理生活的现象及其条件。”他还主张意识的功用是指引有机体适应环境,强调意识是流动的东西,称为意识流。他的这些主张成为后来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信条。[1] 

学派形成

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在美国分布很广,新兴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多数都持机能主义的取向。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最活跃的地方有两个大学,一个是芝加哥大学,另一个则是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是一个自觉的机能主义学派;哥伦比亚大学则只是持机能主义研究取向。
1894年,杜威来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心理系教授。1896年,杜威在《心理学评论》发表了题为《在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许多人认为,这篇文章宣告了芝加哥机能主义学派的正式成立。詹姆士·安吉尔哈维·卡尔则相继发扬和完善了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体系。芝加哥大学的机能主义学派系统地提出了机能心理学的主张,阐明了机能心理学的基本观点。[3] 
哥伦比亚的机能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是詹姆斯·麦基恩·卡特尔,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吴伟士等。桑代克首创了动物学习实验,对学习心理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通过心理量表的编制和运用,推动了个体差异方面的心理测量。吴伟士对动力心理学和心理测验做出了重大贡献。[2] 

学派式微

由于机能主义心理学越来越秉承兼收并蓄的态度,到20世纪中叶,机能主义心理学基本完全融入到美国心理学主流。至此,机能主义心理学已经不再是一种运动,但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精神在众多领域继续存在。[4] 

理论体系

编辑
机能主义心理学是一个比较松散的流派,研究内容庞大,该流派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如下观点:
关于学科性质,机能主义心理学反对把心理学只看做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有机体的需要和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
关于研究领域,机能主义心理学反对把心理学局限于研究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动物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变态心理、差异心理等领域。[1]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比较宽泛,包括实验法内省法客观观察法、文化产物分析法等。[5] 
关于身心关系,机能主义心理学反对把心理看成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epiphenomenon),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
另外,机能主义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感受、感情的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1] 

学派理论

编辑

芝加哥学派

杜威及其理论
杜威是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杜威在《心理学评论》发表了题为《在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反射弧是一个连续的整合活动,反对把反射弧分析成各个元素或分解为各个部分的做法。他认为反射弧概念中的刺激与反应之间、感觉和运动之间并不存在一条鸿沟,它们之间的区别仅仅具有机能的、处理方法上的意义。
杜威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解释人类的社会进步。他的机能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有机体对于环境的适应。他注意心理现象的整体,注意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他反对身心平行论,强调意识对人的生活的作用。杜威主张实用主义,并把它视为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杜威给机能主义心理学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6] 
安吉尔及其理论
1904年,安吉尔出版了《心理学——人类意识的结构和机能的研究》这本教科书,更加系统地提出了机能心理学的主张。他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事实和意识事实;意识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工具。他还阐述了意识的机能,以及意识是怎样在人的进化过程中为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他主张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生物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包括内省法和客观观察法。他特别强调心理现象应把意义包括在内。[1]  杜威和安吉尔代表了芝加哥机能学派形成初期的情况。[6] 
卡尔及其理论
1919年到1938年,卡尔继任安吉尔作芝加哥大学的心理系主任。在他的领导下,芝加哥机能心理学派达到了成熟阶段。卡尔于1925年出版的《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研究》是机能心理学完成形式的代表著作。卡尔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如记忆、知觉、感情、想象、判断和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机能在于获得、确定、保持和评估经验,并利用经验来指导行为。他认为,这种以心理活动来指导的行为就是适应性或顺应性行为。卡尔分析了适应性行为的构成,认为它包括三部分:(1)动机性刺激,指机体需求、内驱力之类的东西;(2)激发刺激,或感觉情境,指范围更广泛的环境;(3)做出的反应,指改变感觉情境和满足动机的反应。[2] 
在研究方法上,卡尔认为应同时采用自我观察和客观观察的方法。他同意实验法是一种最理想的方法的看法,也同意采用活动产品分析法,并用日常生活的观察资料补充科学观察的不足。[6] 

哥伦比亚学派

卡特尔及其理论
卡特尔是早期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研究范围很广。他关于控制联想的反应时间和自由联想的反应时间的实验研究在美国心理学实验文献中是经典的研究。他的其他研究领域包括个别差异和心理测验、阅读和知觉、心理物理学、等级排列法等。其中个别差异和心理测验是他的中心课题。1890年他在《心灵》杂志发表了《心理测验及其测量》一文,首创了“心理测验”(mental test)这个术语。他关于知觉和阅读研究所得的资料已经成为注意范围的标准数据。[7] 
桑代克及其理论
桑代克是美国哥伦比亚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第一个用实验法取代自然观察法来研究动物心理,为动物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新道路。在对动物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一种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动物学习不存在思维和推理的作用,而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还用联结的形成来解释人类的学习。
桑代克创建了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心理旨在研究人的本性及其改变规律。学习心理是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主要部分。他和吴伟士共同研究了学习迁移问题,提出了相同因素说,认为学习效果的迁移是由于前后活动存在共同的因素。桑代克还设计了很多心理测验,如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等,成为了美国教育测验运动的领袖之一。[2] 
吴伟士及其理论
吴伟士坚持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总取向,力图兼容并蓄。他反对把心理学对象片段化,只研究意识或行为,而主张把人的整个活动,即心理和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坚持从因果统一关系来理解心理学的对象问题。他力求理解人的心理的因果机制和内驱力的动力刺激,提出了他的动力心理学。动力心理学(dynamic psychology)是强调动机内驱力是人与动物行为决定因素的心理学。[8] 
吴伟士提出了新的行为公式:W-S-Ow-R-W,其中W代表周围世界,S代表刺激,O代表有机体,O下的小W代表有机体对环境的调整及对情境和目标的定势,R代表反应。[3]  整个公式表示有机体在接受来自环境中的刺激的同时,受过去经验的作用,对环境作出反应。[6] 

主要贡献

编辑

新心理观

机能主义心理学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主张心理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活动过程或机能,这相对于构造主义心理学把心理视为封闭的精神实体的观点是一个进步。
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心理的整体性、活动性和适应性,把人的心理视为一种有机体有效适应生活条件的活动过程,使心理学研究重心从有机体的内部结构转移到有机体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关系中,进行比较开放、动态和客观的研究。可见,机能主义心理学在把心理学研究从主观主义向客观主义前进的道路上推进了一步。[2] 

新研究领域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以进化论为科学基础,采用发生学的观点和客观方法,坚持在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中,从常态与变态、儿童与成人、纵向与横向等多个层面开展心理机能的研究,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使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差异心理学、动力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等一些新的领域得到了开拓性的发展。[2] 

推进基础研究

机能主义心理学虽然强调心理学是应用学科,但对一些重大心理学基础理论问题也均有所研究,如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心理与生理的关系、还原论与整体论、主观范式和客观范式、目的论与因果论等。在一些重要的心理学领域,机能主义学家也提出了自己相应的理论,如詹姆斯的意识流学说、自我理论、情绪理论,杜威的反射弧概念,吴伟士的行为机制理论,桑代克的学习理论等。历史的发展证明,这些理论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美国心理学的基础。[3] 

主要缺陷

编辑

折中主义倾向

实用主义哲学强调“有用即真理”,这导致了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折中主义倾向,使得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主张良莠混杂,矛盾重重。例如来自德国心理学的实体论意识观与源自进化论的机能论意识观的矛盾,还原论与整体论研究原则的矛盾,主观研究范式与客观研究范式的矛盾,目的论与因果决定论的矛盾,等等。因此,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往往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建构,当然也就谈不上理论体系的完善。现代心理学“枝叶茂盛,主干脆弱”的病症,与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这一传统不无关系。[3] 

生物主义倾向

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把人的心理生物学化,认为意识是有机体的心理生活或内在的自身机能,它既扩大了本能的范围,又夸大了本能的范围,以本能决定论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并且把心理学归结为生物科学。这不仅是他们过度应用达尔文进化论的结果,也是他们抹杀人的心理的社会制约性的表现。[2] 
参考资料
  • 1.  陈泽川. 机能心理学[G]//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心理学编辑委员会心理学史编写组. 心理学史.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39-41
  • 2.  车文博. 西方心理学史[M].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 3.  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2版)[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 4.  张肖松. 心理学史[M]. 台北: 巨流图书公司, 1987.
  • 5.  М. Г. 雅罗舍夫斯基. 心理学史[M]. 陆嘉玉, 等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 6.  沈德灿, 孙玉兰, 滕桂荣. 西方心理学史简编[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 7.  陈泽川. 卡特尔[G]//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心理学编辑委员会心理学史编写组. 心理学史.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121-122.
  • 8.  陈泽川. 伍德沃斯[G]//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心理学编辑委员会心理学史编写组 编. 心理学史.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1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