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略显失衡的精神颂歌
文 和运超
导演:胡玫
演员:周润发、周迅、陈建斌、任泉
姚鲁、陆毅、马精武
类型:历史、传记
片长:120分钟
聚焦了国人,乃至于全球华人目光一年多的华语大片《孔子》终于在这个30年来最冷的寒冬腊月解开了神秘面纱,“给个话儿”的《孔子》终究还是艰难再现了一代宗师的精神面貌。影片总的来说马马虎虎,但是文武失衡的《孔子》是万万没有想到的,过于期望将这个满口说教的人物变得不说教,终究没有真正体现孔子在文化领域的巨大贡献,当观众真的带着了解孔子真面目去看待影片时,一方面很难不觉得这是孔子本人的非凡历程在感染观众,而实在不是影片本身的力量;另一方面这个孔子过于纠正他并非一个书生的面貌,但他的历史地位在影片中几乎没有体现,难道是因为它是孔子耶,天下谁人不识君,还用得着解释么?这不是一个《孔子》的问题,其实是很多国产历史片的尴尬所在。
比方说,从《孔子》可以让人想起去年同样受人关注的《梅兰芳》,陈凯歌和胡玫都是第五代导演,只不过胡玫多年来专注于历史剧,在大银幕上亮相很少。《梅兰芳》也是刻画一个国人相当熟悉的真实人物,同样没有完整呈现人物的全部人生,仅仅选取几个重要的段落。同样《梅兰芳》说不上是经典,但它有相当精彩的人物塑造,表演很出色。今年的《孔子》选择了人物的后半生,也着力呈现了几个重要段落,也有不错的人物塑造……这两个影片看来极为相似,但要说电影语言的表现力,胡玫和陈凯歌却有着一些差距。《梅兰芳》的画面更为隽永,内涵更为丰富细腻,《孔子》中有一些场面,不知怎的,还是很有电视剧的感觉。
《孔子》的开篇和结尾有种照应,充满对思想性的呈现,一种水的意象,显然表现了创作者对孔子,乃至古代中国文化的某种解读。但这一点其实是片中老子给孔子的谆谆教导,感觉上倒像对孔子后面出仕失败,周游列国人生的一种微妙的讽喻。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政治的成熟对于孔子这等杰出知识分子,只能遭致被放逐和著书立说,祈求影响后世的无奈结局,充分说明中国政治和文化深层内涵的可怖!!
片中孔子的追求犯下了一种必然性的错误——期待君主的贤明和重用,他的伟大治世纲领方能实现,但人才辈出的春秋战国之世,并无孔子能实现的可能性。也许,并非一个圣明君主可以解救孔子。因为中国历史的演进不是一朝一夕,那个时候,统一的国度已经不复存在。孔子所追求的注定是他不可能实现的东西,所以,影片中身为“知己”的南子最后评价他,人们可以了解孔子的痛苦和郁闷,但人们未必可以知道他从中收获的人生境界。这确乎是一个颇为独到的认识,只不过在电影中如此呈现,显得少了含蓄之美。
《孔子》中一如既往的发挥了胡玫导演对政治戏的擅长,鲁国内部的纷争导致孔子尊君改革的失败,产生了周游列国的不幸。其中隳三都的重头戏,刻画了孔子的文武兼备的才能,这确实是真实的孔子。由此周游列国,与颜回等弟子的感情,也侧面表现孔子的人格魅力。影片的后半部在于子见南子、陈蔡被困、颜回和子路之死几个段落下缺乏一个实质性的高潮,最后回归鲁国到老死也没有多少回味,不能不说有失衡的嫌疑。
作为观众,通过之前孔子热心政治的受挫,到周游列国中开始传授他的思想,希望通过育人改变天下局面,孔子其实经过了一个转变,如同他出走之时,拉着马车在雨中跌倒,那一声大笑,这个画面确实非常有感觉,这一段戏中的笑包含了很多。但后面孔子怎样在发挥他的夫子精神,成为一个伟大教育家的身份,在电影中却表现得很不够。也许是主创者过于想把孔子还原为人的缘故,以至于影片中几乎看不到他传授学问的场景。虽然影片不想说教,但其实影片中依然很多地方流于说教,在刻意渲染孔子的思想(作为这样一部表现伟大思想家的影片,这也是很难避免的)。
说起这次周润发的表演,我觉得真要算他自《卧虎藏龙》以来最好的一部戏,他确实对孔子这个人物做足了功课,在整个影片中十分自然,没有他过去的那种做作的神态(我一直认为周润发后期的电影充满了他那种自以为还是赌神时期的霸气神态,面部神情十分做作),但这一次《孔子》中他居然可以克制的很好,除了开始要救陪葬小奴和公山将军对质那会儿有一点,他基本融入了孔子的精神当中,非常难得。因为孔子是影片灵魂,至少但从表演上,他至少是交出了八十五到九十分的成绩。
而周迅,和周润发的戏,显然还是有点刻意。当然,如果说作为孔子的知己,南子这一场戏是必要的。但这一点是创作者想当然的理解。子见南子可以说是历史事实,但这一个秘闻,除了孔子和南子,外人已经不可能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
对于影片中的一些战争场面,基本都是用特效在支撑,还算凑合。但所谓渲染的孔子过于勇武,其实从影片看没有过火,主要是一场射艺(射和御都是当时要成为人才的必修课,孔子和孔门弟子会这些并不夸张),例如隳三都时孔子在城墙击鼓,那是孔子领导的一场防御战,并没有夸大孔子的军事才能,然而最后他面对战争的悲痛之情,突出了他不忍的心态。
最后要说一说影片对孔子人物和思想,孔子思想的根源,影片点出了他的两个老师,子产的入世和老子的出世,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孔子正是做了这样的诠释。因此,影片很大程度是希望通过他的事迹弘扬孔子的思想和精神,只不过最终尽了很大努力,但这个人物实在不好把握,也许比陈凯歌的《梅兰芳》更不好把握,也许不是什么一千个人一千个面孔的欣赏上找借口,而是实实在在有较大难度。
那么,孔子对于历史的巨大贡献为何如此之大?我们中国人可以说是他的思想影响了足足两千多年,至今都没有完全过时,所以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物。那么,对于世界而言呢?是他有一套做人的准则和完善的思想么?其实远不是这样的简单,很多人都知道在公元前的世界,在我们可以知道的外国思想家还在希腊神系的世界观之下(例如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差不多同时期的佛祖乔达摩悉大多,也可以说是思想家。他们都是伟大的人物,但是他们都在利用神明信仰在影响世人,而我们中国的孔子却没有借助任何的迷信行为教育弟子,传授思想,这一点才是孔子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才是他堪称列入影响世界的伟大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原因。所以,《孔子》尽管想对这个人物进行精神上的弘扬,但他的精神本质在影片中却沦为人性化这样一个层面,要么就是突出孔子懂政治懂军事,正所谓过犹不及(记得不错的话,这个成语好像出自孔子的论述),创作者并没有全面揭示孔子的真相,他事业的失败为何又同时成为事业的成功呢?更遑论影片中对历史知识的疏忽大意,别的影片也就罢了,作为《孔子》,要知道孔子几乎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言人,结果还有一些知识上的漏洞,拿来作为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吗?这也就如同片中老子的上善若水却成为孔子思想的解读,很绝妙的反讽啊。
2010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