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08   与吾心有戚戚焉

(2008-11-30 16:00:59)
标签:

摩诃曼殊沙华

彼岸花

分类: 大声对你说

刚才抱着我的疑惑挑了里面几个镜头来反复看,结果什么也没解决……大家帮帮忙,看看能不能体验到她们拍这部片子有几个镜头时的心理,我想尤其是那时导演的心理意图,或者说编剧的心理。


1、小绿第一次带绿发去刺青店时在门口向里望了望,没有进去而是转回来在外面等,导演为什么这么安排

(让我联想起她某次去店里竹子正在给一个大汉刺青,看到她就把那位打发走了,和这有联系?顺理成章的想到了“怕打扰竹子”。如果有联系那么这段戏导演一定是从现实人的心理出发的,但是我就是想了半天也想不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因为戏里找不到小绿怕打扰竹子的心理提示,从小绿的性格上好像也讲不太通……)
2、竹子观看视频那段。为什么生气的合上本本?

(我的同事都觉得是有点“吃醋”,我也感觉应该有这个成分,但是应该还有其他的感情色彩也在里面,不像是只有单纯的吃醋,比如我感觉应该还有看到小绿撅起嘴亲吻豪哥时觉得小绿“糟蹋自己”的成分,唉~我说的也不是很准确,反正很难表达,而且或许还有其他成分,所以才请大家帮忙)
3、还是这段视频。竹子踩了烟头,像是做了重大决定似的回来后打开电脑,大家觉得他那时应该是做了什么决定?

(反正我是很俗套的想到了“爱就爱吧”……呵呵)最重头的就是接下来她独占了小绿,但是却扭过头摘下眼镜不看她~~(这又是什么心理?感觉一下就把我“爱就爱吧”的猜测给推翻了,终于变得一脑袋浆糊了……虽然后来小绿唱小茉莉时她抬头看了,但是相信如果不是这首歌而是其他的就未必了,(导演当然也不会这么安排的啦~)……所以“独占而不看”的这个镜头这让我相当疑惑)虽然导演设定竹子是个“闷骚”的性格,但是以上应该不是闷骚两个字可以解决的……

 308 <wbr> <wbr> <wbr>与吾心有戚戚焉

每个刺青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竹子的故事却是她伤痛的记忆。

竹子是同性恋者,中学之际有一个女朋友。一次约会中突发地震,竹子赶回去时,家中房屋倒塌,压死了父亲(母亲似乎更早就去世了),弟弟虽然幸免于难,但由于惊吓而患了选择性失忆症,连姐姐也不认识了。竹子认为倘若不是因为约会,不是因为约会前凶弟弟,弟弟就不会变成这样,她因此感到万分难过和愧疚,于是中断了和女友的关系,从此独身。竹子父亲的左臂上有一副刺青,刺的是黄色的曼殊沙花,竹子请师父在她左臂刺上相同的刺青,以此纪念父亲,也希望能够唤起弟弟的记忆。因为弟弟亲眼目睹了父亲被压得血肉模糊,只能从刺青上辨认出来。

竹子带着弟弟从日本回到台湾,遇见了九岁的小绿。小绿的父母离异了,都不管小绿,当竹子问起她的家人,小绿却说父母都在地震中罹难了,如今只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小绿偷偷喜欢高大帅气的竹子,但并未说破。两人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多年以后,成为视讯女郎的小绿因为做刺青,在一家刺青店又遇见了竹子,而刺青店正是竹子为纪念父亲所开。影片就从这里开始叙述,通过刺青勾出诸多往事。小绿因为重逢初恋,努力接近竹子,竹子尽管也喜欢小绿,却因为那些伤痛的记忆,而不愿敞开心扉接纳小绿。阿东是一个街头小混混,经常要求竹子帮他刺青,竹子给他双臂刺上赤焰环绕的双剑,以此增强阿东的信心,然而在一次斗殴当中阿东被砍断了手臂。竹子因为送阿东就医,耽搁了去学校接弟弟,结果弟弟为了采摘悬崖上的曼殊沙花而坠入深谷,却又一次大难不死,并且似乎(影片并未明言)因此恢复了记忆。竹子终于开始逐渐释怀,而愿意接纳小绿了

顺序复述,故事很清楚,只是编导周美玲的叙事却并不如此清晰。插叙、倒叙并用,抽象、具象融合的意识流,我看了两遍才看明白讲了些什么。然而犹有未明之处,就是竹子的态度转变,过程嫌快且颇为含混,不晓得是我的问题,抑或剧本的问题。

曼殊沙是梵语 Manjusaka 的音译,《光宅法华疏》载:“曼殊沙华,译为小赤团花。摩诃曼殊沙华,译为大赤团华也。”日文名称是マンジュシャゲ。石蒜科石蒜属,原产中国,盛产日本,性喜阴湿,常见于墓地。据说开花时叶已凋,长叶时花又谢,花叶永不相见,如阴阳永隔,故其花语为“悲伤的回忆”或“永世的思念”。又因花期多在秋彼岸(秋分前后三日)中,故又称彼岸花。总之是和死亡连在一起的,日本故老相传,曼珠沙华开在接引灵魂至彼岸的道路两旁,是连结阴阳两界之花。的确,红色的曼殊沙有一种妖艳之美。影片当中的曼殊沙是黄色,但其象征意义大抵如是。

再说说刺青。格罗塞在其《艺术起源》一书中指出,文身(包括劙痕和刺青)最初的实用功能远远大于装饰功能,因为原始人相信文身会带来神秘力量。“人性很脆弱,常进行着种种仪式而不自知。”编导周美玲如是说,“我希望观众可以经由此片,感受一场美丽、紧张、震撼、感动历程,然后心里带着微妙充实,唤起自身似曾相识的回忆。刺青绝对不是年轻人流行的肤浅,表像下深藏着的秘密,正温柔抚慰着人性的灵魂。”

与吾心有戚戚焉!不单因为笔者亦曾学习刺青,这番对于刺青的诠释可谓善矣。今天,刺青的艺术性似乎已大过其实用性,然而每一个刺青背后,是否依然隐藏着关于人性的秘密呢?影片在同性恋的主题之外,又以阿东的故事为承载,涉及了关于刺青的话题,尽管使得整部片子稍显凌乱,不过还是饶有趣味的。美中不足的是,影片中出现的刺青过程相当粗糙,缺乏细节,譬如有两个场景是刺青结束之后,居然并未采取任何护理措施,就让客人离去了。

在台湾,每7.7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刺青者,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欧美。日本在世界文身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台湾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记当时、窃香倚暖,岂期蝶散鹣分。到而今、漫劳梦想,嗟后会、惨啼痕……这是宋人李子申的词。

《刺青》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但故事的结局却预示了美好和希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