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9  为什么钻到我的裤裆里来

(2007-10-24 16:35:01)
标签:

学习公社

乱世

需求

控制

渴望

都有可能

阮籍

嵇康

贵族生态

箫伯纳

三大体系

分类: 阅读

                                                       转载出处:凤凰网 

过于有序的社会否定了一切可能  

 

    余秋雨:经典时代到上个星期结束了,我们从这个星期开始就进入了非经典时代,所以我们的谈话的方式也可以自由一点。

    我想用一个旅行的体验来做个比喻。

    我走到一个高爽之地,感到天高地宽,天离自己特别亲近,地也特别的辽阔。汉唐文明是高爽之地,但是在汉和唐之间其实还有一个丛林地带,或者说叫沼泽地带,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战乱和残暴,有一点让人理不清头绪,政权的更替非常繁复,每一个角落都有很多权谋,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大量的故事,我们一般称之为乱世。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分裂、融合、变化最为频繁的时期。在369年的时间里就有118位皇帝匆忙更替换位,政权间不停的混战,使民众的生活已经到了极限的边缘。但是很奇怪的是,即使把这个乱世的乱全加在一起,你也不会感到单调或恐怖。因为我们在这个乱象里看到了一些特殊的情景,譬如年老的华佗当时还在行医,譬如炼丹的葛洪其实已经成为一个出色的129 <wbr> <wbr>为什么钻到我的裤裆里来化学家,譬如竹林七贤正在北方轻弹,王羲之在南方已经写好了《兰亭序》,祖冲之已经算出了圆周率,俪道元也差不多写好了《水经注》。

    当这些全加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突然喜欢上这个时代了。这样的一个时代,有那么多的混乱,那么多的残酷,又有那么多的光亮。这究竟是乱世,还是一个正常的文化时代?如果是乱世的话,它的特征是什么?你是喜欢乱世,还是喜欢盛世?在文化生活上的乱世和盛世你是怎么选择的?

 

同学A:我认为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时代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代。当时在那个时代当中,政治紊乱,社会动荡,战争纷扰,民不聊生,民众在这种无安全感当中会产生一种恐慌,这种恐慌往往导致的是一种极端的文化,追求一种自我保存,这种自我保存就使这个文化没有一种平和性,所以说我认为它是一个混乱的年代。

余秋雨:你是不喜欢这个时代的?

同学A:对,不喜欢这个时代。我是比较讨厌乱世的,《三国志》大概看了不到10页,有三个字就跃入我的眼帘,"人相食"。再往下看的话又是一个小故事,说曹操带兵出去打仗,然后缺粮了,他手下一个叫程于的谋士给他去办粮草,那个人想尽办法给他办到三天粮草,有一部分粮食就是人肉干做成的。这样子的一个世道,我很难用美丽或者向往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它。

同学B:我觉得我可能不如这位同学这么品德高尚,那个乱世我看着挺好,挺热闹。乱世容易出极端的事情,因为乱世是失范的,没有一个标准来供你去遵守,那这个时候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奇怪的东西都会出现,每个人选择不同的道路,异彩纷呈。有时候我们的审美是一种极端,这个极端呈现出来你会觉得很好玩,但是你不要让我在那里面生活,我之所以觉得好玩,是因为我离它好远,它离我一千多年呢,让我生活在那里面我觉得不好,但是我愿意远远地看着。

余秋雨:我理解你的意思,人其实是有两种需求,一个是基本的生理乱世和盛世,一个是文化需求,而生活需求和文化需求很可能是分裂的,当它分裂的时候,我们可以欣赏它却不愿意进入它。

 

同学C:老师,我觉得我比刚才那位同学勇敢一点,当然我的观点也比较极端一点,我觉得在乱世的时候,人们的灵魂都在很极端的挣扎,当然在挣扎的时候你也可以得到完全的自由。如果我走进了乱世,那可能我会成为一个侠女,我有很多选择,我是完全自由、超脱的人。

余秋雨:你的这番话我觉得非常有价值,但更有价值的是,你来自于新加坡。我对新加坡也很熟,在社会的秩序这方面,那里堪称典范,但有的时候也会产生某一种惶恐,就是这种非常好的秩序造成了对于我们全方位的控制,不仅控制今天,而且控制明天,一直控制下去,你完全可以看到自己的生命是怎么终结的,尽管每一步都有外部力量呵护着你,但是在这种呵护下走完人生的全部路程的时候,你突然会觉得虽然安全舒服,但是太沉闷,太单调,太无聊,所以有的时候会渴望着有一些奇迹的发生。但是奇迹总和某一些渴望相伴随,冒险总是和有一些邪恶相伴随,当这些东西都来的时候,那当然原来的安定也就没有了,当这些都没有的时候,你想追求生命的这种刺激和生命的展现的可能性都没有了,所以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有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文理想,但同时大家不要忘了,我们来到这个世间是让自己的生命来接受试炼的,我的生命的精彩与否,我这个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如何,我有没有通过我的奋斗改变一切,我有没有可能通过我的奋斗改变我周围的环境,甚至于改变我的远远近近的朋友的命运?过于安定、有序的社会否定了这一切可能,这是很遗憾的,

有时候衡量一个让人激动的时代最重要的标志就是那个时代一切都有可能。我们怀念80年代,就是那时候一切都有可能,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么有次序,还没有现在那么多的法制,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富裕。但是一切都有可能的话,也有走向很糟糕的可能,但是正因为有着这么多无数可能,你突然感觉到生命的价值了,我把握着我的方向盘。实际上在这个问题上,对于我们人类文化史上的乱世,我们不要那么的讨厌它,它是个多元的、具有一切可能性的东西。我们不仅欣赏乱世,而且还钦佩那些深入乱世的那些文化人,他们在混乱当中寻找到人类应该有的规范。

    乱世中的文化人其实是一个个传道者、点火者,甚至于把自己当做蜡烛,给这个乱世带来一线光亮,所以这些乱世中的文化人比盛世中的文化人有的时候更值得我们尊重。他们显得那么可爱,但是又有一点奇怪,他的极端和可爱联系在一起了。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就是这些星星点点的黑暗中的光亮,最能够牵动你情感的是哪一个?

同学A:我要谈的两个人物是阮籍嵇康,这两个人物实际上是秋雨老师的散文《遥远的绝响》当中曾经提到过的,这篇散文是我读到秋雨老师文章中最让我感动的。现在我要谈这两个人物实际上跟我们刚才谈的一个话题有关,就是我们怎么样进入乱世。其实我们现在再谈进入乱世是隔岸观火,就是我离得很远,我过着安定的生活,所以我才想进入它。

    我注意到晋书里描述他们两个人少时都有"济世志",都想创一番功业,他们那时都是曹魏时代的贵公子,踌躇满志,但是一子就堕入到司马家族所营造的这种乱世当中,所以他们身体里所呈现出来的那种复杂的形态,跟他们一下子从一个相对平安的时代进入到一个乱世的那种扭曲和骤变是有关系的。这样两个人有才华的人怎么样以自己的生命去面对这种乱世,要么沉默,要么抗争,呈现出来的那种生命姿态是我感到非常有兴趣的。

同学B:我想说一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人。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都很帅,但就有一个人长得很丑,就是刘伶。这个人特别好玩,他自己在家里不喜欢穿衣服,别人问他为什么不穿衣服,他就说自己是把天和地都当成衣服,还责问对方为什么钻到他的裤裆里来。他还特别喜欢喝酒,走路的时候后面还跟了个人,拿了个铁锹,说自己什么时候醉倒在地,就请那个人把他就地埋了。这个事情反应出那时候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风貌,就是很放浪形骸的感觉。我很喜欢这种洒脱的感觉。

 

同学C:刚才他们都讲的是才子,我说一个印象特别深的才女--蔡文姬。我们都知道她的父亲跟曹操是世交的好友,她在文学和音乐上的造诣非常了得。当她从匈奴被曹操接回去以后,曹操跟她聊天说非常羡慕她家里有4000卷藏书,但是又非常遗憾都因战乱而遗失了,蔡文姬就默写出了其中400篇文章。这让我非常震撼。

同学D:我愿意谈一下王羲之。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练过书法,一般都会学习盛唐三位名家的字体,但是王羲之的字尽管每个人都认为好,却很难去模仿。了解到王羲之的人生以后,我发现这是必然的,他整个人放而不荡,身为山东王室大族的后代,不和一些大公子哥一样享受花天酒地。

余秋雨:我也喜欢书法,书法领域里边的珠穆朗玛峰就是王曦之,别的山头也可以很漂亮,但是最高的是他。如果讲到具体的个人,我觉得这是在乱世当中必然会有的一种贵族生态的典范。大家要注意一下《兰亭序》,《兰亭序》是行书,就它非书法意义的文章意义而言,我觉得是在乱世当中看透了生命和人生过程的一篇很好的散文。

    刚才大家把自己心中觉得美好的、可以接受的那个乱世中的文化人一个个呈现了,这让我产生一种信心,就是即使在乱世当中辛苦挣扎的文化人,如果创造出来了真的文化成果的话,他还是可以传播千百年,塑造一代代中国人的心,这是对乱世中的他们一个很好的安慰。

下面是我们是今天的闪问。

同学:今年是话剧百年,在纪念活动的条目中,80年代以《绝对信号》为代表的一些剧作全都没有包括进去,我想问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余秋雨:所谓的盛世庆典文化其实有一种粗暴选择的可能,不是说盛世就是能够挥举一切。话剧百年庆典漏掉了80年代是不可容忍的,话剧在80年代重新启发明志、重新解放思想、重新让中国的艺术文化思维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当时的情况下,《车站》、《绝对信号》、《野人》、《狗儿爷涅磐》、《桑树坪纪事》这些剧目引起的轰动,远远比现在重点纪念的那些剧目要大得多,忘了这个时代是不应该的。

当然还有一些重要人物不要忘记。我印象当中最深的就是黄左林先生,他是箫伯纳的学生,在中国最左的时代他平静地提出世界的三大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西德体系和梅兰芳体系,在当时全国都是政治口号的环境下,他用世界水平的眼光给中国的艺术和话剧带来一种气度,但是今天好像也没有人提他,这就非常遗憾了。我们不能把一些真正的大人物漏掉,这样的话,我们会对这样庆典性的纪念失去信心。

同学:前一段时间,著名作家海岩向观众展示了两米高的手稿,证明他的小说都是自己写的,而不是找人代笔的。为什么人们会认为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才算是高尚的、原创的呢?

余秋雨: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对写作的概念可能要有一种新的认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关键的其实是他的构思,至于有一些段落可能是由其他人代写了,我觉得在现代创作当中是完全是允许的。海岩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但是我知道好多剧本有一些部分是请别的写手来写的,但是构思都是他的,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我们以后也不要用这种方式来指责作家,129 <wbr> <wbr>为什么钻到我的裤裆里来时代已经往前走了,这和抄袭完全是两件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