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0 正确运用长镜头、短镜头

(2007-09-03 19:14:53)
分类: 大声对你说
 

 谈电视镜头时间的运用,首先应清楚什么是电视镜头时间。有资料介绍说:“电视镜头时间是拍摄过程中,摄像机的单一镜头的开始到停止这段时间内,摄像机不间断地拍摄下来的一个片断。这个片断中被摄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没有任何被切断的感觉。”我们理解,电视镜头的时间,就是指电视片中每个镜头的长度。
 在电视片中每一个镜头都有个时间长短的差别,分别称之为长镜头和短镜头。那么什么时候应该用长镜头,什么时候应该用短镜头呢?这应取决于电视镜头所要表现的内容和信息量的需要。
 目前在一些新闻片、专题片和电视剧中,存在着镜头时间长度运用不当的问题。在看电视的时候,我们经常在一些电视片中看到无意义、无内容变化、无信息量的镜头出现。实际上是在那里拖延时间,这给已经进入快节奏的人类生活带来必然的乏味和浪费。比如:有的电视片中一个人在看东西的中景镜头给了8秒时间,在8秒中观众只看见这个人在看,可他到底在看什么观众却不知道,因为镜头中并无信息变化。这就给观众以拖延时间的感觉。这里作者满足了电视镜头时间长度的要求,但是却忽略了观众对信息量的要求。这应属于电视镜头时间运用不合理的例子。如果我们要想很好地运用镜头时间,那就应该把这8秒时间分解开,让其增加信息量。如给一个人在看的镜头3秒,接一个人头看的特写2秒,再接一个被看物品或书或报纸的镜头3秒。这一分解变化产生的变化就让镜头增加了信息量,同时也增强了可视性。
     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像一个人在劳动,一台拖拉机在耕地等等都有一个镜头时间分解利用的问题。当代人的时间节奏越来越快,电视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制作电视的人,努力利用好电视的有效时间,很好地吸引观众,给观众以较大的信息量,这是非常必要的。
 前面讲了短镜头的利用,那么什么时候应该利用长镜头呢?时间是衡量变化的尺子,因为它能够描述变化,如果有变化,也就无所谓时间;如果宇宙中一切活动都停止了,那也就不存在时间了。所以笔者认为只要镜头画面中的人和物体总是运动的(指较大的运动变化),他总会有新的信息给观众。像竞技体育比赛、戏剧表演及进展中的事件等等,这时镜头时间虽然很长,但画面内容是运动的。运动,就意味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有了变化就会使人的视觉有强烈的注意点,就会有新的信息产生,观众也能够喜欢看,这时的镜头时间虽然长但有实际意义。时间本身就是在记录一个事件的发生和结束的相继,是指事件循序发展到排列原则。在采访制作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性的题目,如交通肇事,人们往往非常关心事件的进展过程。如果此时镜头给的特别短,就会让观众失望,如果把地域环境、肇事车辆状况、交警处理现场等用一个长镜头展示给观众,这一定能给观众一个满足。当然,这要求拍摄者要有较深的功底,但却不是办不到的事情。
 镜头时间长与短的运用,关键是用得恰到好处,不要盲目的去追求什么,要理智的去思考、去创新、去完美的达到运用价值才是最科学的运用。
 电视镜头时间的运用,虽然是个小题目,但在电视片的拍摄制作过程中,是绝不能忽略的。只有运用好电视镜头的时间,才能有助于电视节目质量的提高,才能增强电视的可视性,才能更好的为观众服务。

 80 <wbr>正确运用长镜头、短镜头

 

形成视觉冲击的几种方式
NO.1:构图图形的层次感
图形和元素之间的层次感,可以在干扰视觉的同时,突出自身所想体现的主题,这种表现方式往往是比较直接而且有效的方式。

我们所说的这种视觉干扰是在分散欣赏者多余视线的同时,更能注意到这一设计的主题上,为这种干扰方式所产生的图形是这个主题的辅助图形。

就如下面我引用的这个图形,图形中那些不规则的半透明元素、光线、数字、方块、以及那些放大了的机器人构成了一定的纵深感和层次性,这写元素在分散视线的同时又将欣赏者的视线集中到了中心的GUNDAM Death Scythe和下方的机器人身上.。这种设计方式是现在比较多见的一种设计方式,可能大多数的人都觉得比较COOL吧。


  

NO.2:构图的视觉线牵引

利用色彩或者元素来牵引欣赏者的视觉,让欣赏者随着设计师的的思维去思考和观看作品。现在存在的大多数作品都是运用点、线、面来引导,以图形和元素出现的引导方式的作品比较少见。就像下面的这个图形,视觉的中心是中间的那一条白色的色块,及当中的文字,而在上下的张图片的交接处出现的那条蓝色的线段,就在牵引欣赏者的视觉移动到图形中的文字和其他的小的图形上。

 


NO.3:色彩诱导

 

  图中的主体色块运用了红色和灰色,而图中大背景的白色块和红色行成了强烈的对比,灰色在平衡色彩的强烈对比的同时,也和红色起了一定的对比重用,而主题的文字biohazard 和 Carbonfour.com上也用到了黑色和红色的对比。


NO.4:明暗诱导

  利用由光感折射、光感捕捉、动态光感及明暗差异性的一些共性来衬托主题。

NO.5:瞬间捕捉

  利用眼睛感官的瞬间接受、来捕捉视觉点。

 


NO.6:抓突破点

  靠突破图形图象本身的视觉平衡点来达到视觉要求
运用图片素材的本身来寻找设计的突破点,依据图形自身所产生的空间感,光感,等一些突出的地方,来加以利用,从而突出设计的主题。如图 图中的电梯产生了强烈的空间感,稍加修饰一张好的平面作品就问世了。

 


NO.7:比例大小

  依据事物本身的比例关系,在等比的关系上追求视觉上的平衡关系、突破事物本身的等比关系,进而推出自身的视觉重点以求突破。就如一些夸张漫画那样,一个大头小身子的人物形象,一种夸张的歪曲正常比例的方式,在不经意间往往能收来奇效。

NO.8:依据欣赏者的接受能力,及平常所说的感情,利用平时生活的一些元素,充分考虑欣赏者对图形的认可能力,以自然美及突破普通接受能力的残酷美来打动欣赏者的情感,以获得人们对图形的记忆。

NO.9:视觉幻象

  利用视觉幻象得空间感来突出整体设计的视觉中心。

NO.10: 抽象的表现方式

  在下面的俩副作品中,作者抽象的运用的色块来代表海水及陆地,运用色彩的对比突出主题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娱乐性,这样的作品容易让人有好感,而且比较不容易忘记。
80 <wbr>正确运用长镜头、短镜头80 <wbr>正确运用长镜头、短镜头80 <wbr>正确运用长镜头、短镜头80 <wbr>正确运用长镜头、短镜头80 <wbr>正确运用长镜头、短镜头80 <wbr>正确运用长镜头、短镜头80 <wbr>正确运用长镜头、短镜头80 <wbr>正确运用长镜头、短镜头80 <wbr>正确运用长镜头、短镜头

80 <wbr>正确运用长镜头、短镜头

电影制作中的现场拍摄
拍摄阶段是电影制作的中期,也是一部影片完成的关键阶段。它是把一场戏按分镜头的拍摄方法,分切式地纪录在胶片上的创作过程。一个摄制组,是一支包括十几个部门、有着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创作队伍,需付出几个月的劳动才能完成拍摄任务。

       电影具有最大限度地把时间、空间体现出来的功能,加上运动性、逼真性的特点,一部影片往往要有五六十场景地,表现在五六十次不同时间〔白天、黑夜、黎明、黄昏等〕中发生的事情。摄制组还需不断迁换住地,有时是北方,有时是南方,有时要到荒僻的边陲、茅舍,有时到热闹的集市。为了抢拍清晨的阳光效果,演员和化装师在夜间两三点便起床进行化装。这一阶段是摄制工作中最辛苦的,也是最有成效的创作阶段,可谓是起早贪黑、东奔西跑、乞天求地、共同付出心血劳动的阶段,是体力和脑力双消耗的创造阶段。

  每到一个新的创作环境,美工、置景、照明等部门都要做拍摄前的准备工作。演员要化好装,穿上服装,等待摄影机的启动。只有当导演喊“开始”时,一切嘈杂混乱才算中止。只有这时,眼前的一切都暂时性地属于演员 ( 即人物 ) 的天地。

  由于近些年来前期筹备阶段越来越短,给电影表演的成功带来更大的障碍和困难。电影演员常常是仓促上阵,刚刚到了摄制组,和周围的演员还不十分熟悉,便要同他们一起走到镜头前进行表演:演夫妻,演恋人,或演父女、姐妹和兄弟,以致演仇敌。不断变换新的演戏对手是电影表演创作的又一特点。这自然更要求电影演员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

  在整个拍摄阶段中,一个有造诣的、有职业道德的演员,不管工作多么辛苦,都应以全局为重,努力使自己成为整体中的和谐的一分子,要在以导演为核心的创作集体中主动地发挥创造精神,塑造人物。

  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对角色塑造的完美化以及性格意义上的出色刻画。这从表演本体的创作上讲,无疑是需要演员具有良好的表演素质和全面的表演技巧。电影的现场拍摄是分镜头进行,电影演员在现场为能达到一种表演所需要的角色的状态,要尽可能地消除理性对自身的支配,从而达到角色的感性状态,这是表演的关键。

       而人的情感变化总是需要一个过程── 一个充分准备和酝酿的过程。在舞台上表演,对演员是有一定的有利因素,演员可以连贯地表演一场戏或整整的一幕戏。而电影的现场拍摄可以说是十分残酷的,对演员的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折磨。因为演员从个人情感系统进入他人 ( 角色 ) 的情感系统,需要一些辅助手段:或与对手真实交流而产生的相互刺激,或触景生情而产生的情感波动。在电影的拍摄现场,往往难以构成这种情境,有时对手不在场,有时围观的群众在旁边七嘴八舌地嚷嚷,这一切,都造成电影演员现场拍摄的障碍。

  为能应付电影的现场拍摄,演员需具备较快地进入角色的适应能力,以及对规定情境迅速敏感的想象能力。这种创作方式正是电影的特性所决定的。不按正常顺序拍摄镜头,也是一个普遍规律,这是由场景、天气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诚然,也有一些电影的制作方式是按镜头顺序进行的 ( 如日本的电影制作往往如此 ) ,这一方面是为了导演的艺术构思不被跳跃的拍摄所干扰,另一方面是为保证演员在现场创作中对人物情感把握的连贯性,从而有利于角色创造的清晰与准确。但是这种有顺序的拍摄也无法改变演员在电影表演中因电影特性所带来的局限和困难:如拍摄中灯区对演员调度的限定、焦点对演员位置的拘束、构图对演员身体姿态的要求等。美国好莱坞早期著名影星葛丽泰?嘉宝在电影拍摄现场就要求:在表演时,她的视线所及范围内不得出现与剧中无关的人,否则就会影响她进入角色的情感状态。因此,摄制组的工作人员要准备几块屏风,以用于隔离空间,使她表演时不受干扰。演员的这种要求并不过分。

  这就说明电影的拍摄现场是纷乱的,尤其在导演喊“开始”之前,可以说是相当混乱的。在这样一种忙乱的准备工作中,谁都可以大声地嚷嚷,谁都可以自然地保持自己本人的正常心态和状态,惟独演员要在这“忙乱”之中去寻找并尽快地进入“人物的心态和状态”中,且能够较好地保持,使只面对镜头时恰到好处地体现人物此时此刻的思维、情感和内心愿望。

  电影拍摄的一次性纪录常常使演员认为电影是遗憾的艺术,因为一旦完成,就再也无法改变,即使你万分后悔,也不可能单独为你而重新补拍。因此这一阶段对电影演员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也是举足轻重的关键分阶段。

  一切前期的准备都是为着这一体现阶段而服务的。演员所掌握的表演技能,也都将在此时得以展示和发挥。

  从演员对人物的孕育、性格基调的把握到具体体现 ( 包括语言的录制 ) ,这整个的体现过程最为突出地表现出电影所具有的特殊创作形态对电影表演的要求与限定。

  现场拍摄结束时,电影演员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创作,除非需要另外进行人物的后期配音工作。除此之外,后期制作不属电影演员的工作范畴。

  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电影演员在体现阶段要十分重视导演的工作特点、风格及他对镜头的设置。因为导演的后期剪接对电影演员的表演有着不可置疑的影响。

 80 <wbr>正确运用长镜头、短镜头

影视制作相关知识-误区与对策
城市形象片:误区与对策

    21世纪是城市经济的时代。在21世纪,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将突出表现在城市与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在这个群雄并起、各领风骚的时代,谁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谁就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棋先一着。因此,不少城市都把拍摄形象片提上了议事日程。在“CCTV2004中国魅力城市展示”和“2004中国国际形象片展”这两个活动中,一些城市的形象片也有不俗的表现。但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形象片的拍摄还处于起步阶段,经验还不丰富,思路还不成熟,认识也还存在误区。正是因为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城市虽然花了大本钱,下了大力气,拍出来的形象片却很少有人看,或者看了也记不住,根本达不到展示城市魅力、提高城市知名度的目的。

    最常见的误区,是把城市形象片拍成了“婚纱摄影”。影楼里的婚纱照,差不多都是经过精心的描抹打扮摆拍出来的,而且是按照一定的套路摆拍出来的。许多城市形象片也一样。比方说,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一群老人在街心花园集体打太极拳,而且一律穿着唐装。这实在是典型的“婚纱摄影式”思路。婚纱摄影当然很漂亮.这类城市形象片也往往很“美”,但它并不能反映生活的真实,也不能真正展示一个人(或一个城市)的魅力。不难想象,如果你拿着自己的婚纱摄影照去求职,肯定只能让人哑然失笑。同样,如果用这种城市形象片去招商引资,吸引外来的投资者、消费者、旅游者,其效果也一定适得其反。因为没有人会相信你平时是穿着婚纱生活的,也不会有人相信你这个城市每天清晨都有一群老头老太太穿着唐装在街心花园集体打太极拳。结果,你的城市不但未因此而获得美誉.反倒有可能被人质疑:这个城市的管理者是不是不讲诚信?

    误区之二,是把城市形象片拍成了“扬州炒饭”。比方说,甲城市的形象片里面有什么要素,乙城市的形象片里面也“一个都不能少”。甲城市的形象片里有高楼大厦、城市广场,有立交桥.霓虹灯.精品屋、美食城,乙城市的形象片里也一定要有,就像扬州炒饭,走遍全国,都有鸡蛋、火腿、青豌豆和胡萝卜。扬州炒饭当然很好吃,但你不能餐餐都吃扬州炒饭,也不能走到哪里都吃扬州炒饭。何况城市形象片也不是扬州炒饭。它要展示的是这个城市的个性,而不是所有城市都有的东西。“扬州炒饭式”城市形象片最大的“优点”是让人放心,因为该有的它都有。致命的弱点则是永远不会有人能够记住它要展示的是哪个城市。由于这一致命的弱点,它的所有优点也就都等于零了。

      比“扬州炒饭”更糟糕的,是把城市形象片拍成了“政府公报”。“政府公报式”城市形象片的特点有两个,一是“现在进行时”,二是“只做加法不做减法”。也就是说,它展示的是这个城市的政府此刻在做什么,而不是这个城市曾经有什么。而且,正因为它要展示当届政府的“政绩”,因此唯恐“挂一漏万”。什么都说的结果等于什么都没有说,官样文章就更没有人愿意看。何况一个城市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它有历史。割断了历史文脉的城市形象片只可能是一张苍白的名片。

 

       实际上,城市形象片的思路应该是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即根据“人家说的我不说”这个原则,对拍摄文案进行清理。但凡是其他城市也有的、没什么个性特征的内容,毫不留情地一律删除,看看删到最后还剩什么。这个最后剩下的东西,可能就是你这个城市最具个性最有魅力也最能打动观众的东西。不要指望靠着短短几分钟的形象片,人家就能对你这个城市有“深刻全面的了解”。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城市形象片的任务是“引起注意”,是给人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让他人对你这个城市产生兴趣,愿意到你这个城市来走走看看,最后爱上你这个城市。这就好比交朋友,首先是“给他一个好印象”,然后才谈得上“交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形象片就像人的一张脸,甚至是这张脸上那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你把五脏六腑都展示出来干什么?

    城市形象片的拍摄之所以存在这些误区,原因之一就在于制片人和审片人都没有弄清楚片子拍出来是给谁看的。于是,在确定拍摄方案时,制片人和审片人不约而同想到的,都是“我有什么”,“我要说什么”,而不是“人家想看什么”。结果,不但拍摄内容没有特点,拍摄手法也没有创意。比方说,为了表示这个城市通讯发达,就拍程控机房;为了表示这个城市日新月异,就拍建筑工地。其实,一个有意到你这个城市来投资、消费、旅游的人,他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他当然会关心你这里交通和通讯是否便捷,但不等于他想看你那里的程控机房和公交车场是什么样子,就像一个食客并不想看母鸡生蛋的场景一样。    

    显然,城市形象片制片人和审片人的眼睛不应该看着“市长”,而应该看着“市场”。我们必须明确一个观点,即城市形象片不是“政府公报”,不是“扬州炒饭”,也不是“婚纱摄影”,不是自说自话拍出来给自己看的。它实际上是一种广告,一种特殊的、以城市为营销对象的广告。既然是广告,就要按照广告的要求来拍摄,而任何广告都是面向“市场”的。一个好的广告一定是千方百计地去讨好消费者而不是总经理,也一定是处心积虑地去展示品牌魅力和个性特征,而不是去讲“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比方说,冰箱的广告只会在节能、静音、环保等方面做文章,不会说这台冰箱是可以制冷的,既有冷冻又有冷藏。因为这等于是废话。同样,一部城市形象片展示的如果只是一个城市应有或必备的东西(比如街道、楼房、社区、商场),岂非也是废话连篇?

    事实上,正如拍摄广告片必须对产品的性能特征了如指掌,拍摄城市形象片也必须对城市有深刻的理解。作为一种特殊的广告片,它所要展示的,不是或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外貌”,更是这个城市的“灵魂”。或者说,不是“成就”而是“魅力”,不是“产品”而是“精神”。城市的灵魂是什么?是人。城市的精神是什么?是文化。城市的魅力是什么?是这个城市的特有情调。这种情调是这个城市文化的表现,而这种文化又是这个城市的人创造的,是他们的“活法”即“生活样式”。所以,城市形象片必须以人为本,以文化为内涵,以市民的生活样式为核心内容,通过展示情调来展示魅力。这当然是一个本文无法细说的课题,只好留待将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