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付伟的轻描淡写
付伟的轻描淡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532
  • 关注人气:6,12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移动化学习(一、二)

(2013-04-02 22:06:50)
标签:

教育

(一)

上次写了两篇文章,分别谈到了企业培训的三种出路(食品、药品和毒品)和四个趋势(移动化、碎片化、游戏化和社区化),简称"三品四化"。接下来从这几个角度谈谈我的想法,先说说移动化。

谈学习的移动化趋势,首先要判断一下手机等移动终端是否会大幅替代PC终端,其次是分析一下移动终端是否适合用来学习。

不知从何时起,不管是在公交车、地铁上、在餐桌上、 还是在会议室、培训教室里,人们已经开始习惯性的盯着那块闪着荧光的屏幕。有些人睡觉也不舍把手机丢开,熄灯之后还在被窝里看看,手机屏幕的光反射在脸上,成了标准的"荧光一族"。

大多数人都在移动终端上花费了越来越多的时间,我总结了下来几点原因,大家一起讨论。


第一是高可得性。请在心里数一下自己家里有多少台可以上网的移动设备吧,手机、Pad、电子书...,对于中等收入以上家庭,人均拥有量一般都超过两台。随着不到千元的智能手机和两千多元iPad mini的普及,加上移动带宽的飞速提升,市场进入爆发期。对于小城镇乃至乡村家庭,人手一机不再是梦想,而且越是低消费人群,手机往往越有可能是其连接互联网的唯一入口。

其二是强归属性。电脑往往可以多人用一台,而移动终端一般有明确的拥有人,手机因为有特定号码就不用说了,pad也由于每个人下载程序的偏好不同而很难通用,比如我的两台ipad,由于上面都是满足自己需求的应用和资料,儿子连碰也不碰。这种人与设备的强对应关系,使移动终端变成了我们身体的延伸,成了须臾不可离身之物。

第三是易使用性。和电脑相比,手机的使用方式更符合人性的本能,比如触摸式的手写输入就远比电脑上的键盘输入容易学习得多,而语音互交的方式又进一步提升了效率。同时手机一般不关机,程序启动很方便,可别小看这一点,我们常常因为稍微的一点点麻烦而搁置想法,比如本想把今天的消费记录一下,若是需要走到书房,打开电脑,往往就拖延几下然后不了了之,如果手机上有客户端,才有可能坚持。

还有一点是携带便利性。在很多场合,移动终端成了唯一的选择,也让很多以前想不到的行为习惯变成了可能。因为有了iPhone,我们终于可以窝在书房的沙发上看看视频短篇;因为有了Kindle,地铁里也可以变身为阅览室;比如现在我正置身在万米高空狭小的飞机上,因为有了iPad,才可以不受约束地写出这篇文章。

移动改变生活,这点已毋庸置疑。移动互联网也在改变着教育和学习,趋势已很明显,结果还待验证。

我觉得对于成年人来说,大多数的学习行为发生在课堂之外,移动化学习比固定式学习更符合需求。昨天我出差到外地,一位分公司同事从机场接了我去酒店,路上很兴奋地说要谢谢我们培训中心,原来她去大客户那谈业务,在等待的时候用手机里银联网络学院里看了一段相关业务的专业课程,结果马上就用上了。这种应需而学、走动式学习、场景式应用都可以倚重移动学习技术。

就算在课堂里,移动终端也大有可为。上次和我儿子他们中学的校长交谈,说起上海的苹果实验班(不带书包了,所有的材料都装进iPad),以及他们正在着手做的一些未来应用设想,我听了很兴奋,比如老师在学生提交的电子作业上手写批改,课堂上多个学员组成小组合作完成电子模型,以及用ipad来进行知识抢答和个性化测试,等等。

在我的手机里,已经有一大堆各种各样的移动学习类APP,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把培训变成类毒品是一件很难的事,而智能手机和高速带宽的普及,让我看到一线希望。APP的浪潮已经到来,在我看来,移动学习类APP有可能是一场可以给教育产业带来深刻变化的革命,精良的教学设计,加上强大的技术应用,在学习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一个完美的体验,真正触发随时随地的学习,让学习无所不在。

可惜的是这还只是一个梦想,目前的现实离预期还有很远的距离。下几篇文章我想继续移动化的话题,说说目前的移动学习产品缺了些什么?我所构想的移动学习体系包括哪些平台,App和微信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银联在这方面有什么探索和思考。欢迎大家说说你们对于移动化学习的一些观点吧!

(二)

 

     前天从海南到北京的飞机上,写了关于移动化学习的第一篇文章,谈了为什么看好移动终端会替代PC成为新的网络学习渠道,我判断,移动学习App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次来北京是参加中欧杨国安教授组织能力建设联盟OCLA的学习活动,昨天一天深入京东商城和学而思这两家校友企业和创始人深度交流,对我思考移动学习的未来很有启发。


     培训要成为食品、药品乃至毒品,最关键的核心是要能否为学员带来持续不断的价值。在我看来,价值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习的内容,另一个是过程的体验,两者缺一不可。我们往往比较重视前者,但对于移动学习来说,我觉得反而应该是体验的重要性要先于内容,先得让人上钩,然后靠内容一点点吸引学员深入。


     我有一个直觉,不太看好目前为企业提供学习平台的技术公司来做移动学习平台,更看好的是有互联网及电商行业的公司向教育这个方向转型。对于电商公司来说,用户体验是至关重要的,而传统的企业解决方案型公司由于长期重视B端客户的需求,对C端客户缺乏真正的关心。如果向移动学习产品转型,就必须要改变公司的基因,或大量引入互联网人才,至少得天天和有互联网感觉的人泡在一起。


      移动学习平台由于屏幕狭小,如果没有经过良好的UI设计和交互体验,往往可能前一分钟的程序下载过程就把客户给吓跑了,就算下载到了手机上,由于程序之间切换方便,企业内部的学习平台其实在是在和学员手机里的其他APP竞争。而现在的很多学习应用,总是要求学员经得起工程师思维的系统设计师们反复折磨,很难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完美的体验和愉悦的感觉。如果没有强制学习手段,移动学习APP必将成为摆设。


      昨天我到京东商城参观,给我最大的震撼是他们总部会议室的那一大面的系统监控墙,第一台电脑上显示是他们网站的首页,下面一台的屏幕上就是全国各地访问这个页面所需要的时间分布,所有打开首页时间超过两秒钟的省份都被标记成了其他颜色,超过四秒就是醒目的红色,你说哪个以企业级应用为主要对象的公司能够有这样一种思维和意识?


      移动学习平台的成功关键在于利用手机移动终端这样一种特殊的交互模式,创造出独特的用户学习体验,比如点按、触摸、摇动、拖拽、碰接甚至手势动作等多种方式,让学习更符合人的本性。


      当然,良好的体验只能吸引用户短期的进行使用,更多长期的价值是来源于学习的内容。如果说前者是需要是高超的IT技术和敏锐的客户反应,而后者需要是真正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核心能力是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在线教育在课程设计方面的难点并没有能够真正的解决,大量的网络课程缺乏真正的教学逻辑,而移动学习平台由于其局限性要求其内容更加碎片化,比如一段视频教学的长度往往只能是几分钟,这本身反而加大了教学设计的难度,对课程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对于企业来说,线下课程的开发尚且起步,线上课程还不能满足需求,更不要说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教学设计了。


       昨天在学而思北京总部考察这家致力于中小学理科培优的培训机构,和他们青年的创始人张邦鑫进行交流,他们是真正用互联网的思维在做教育,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强大的课程研发能力,仅仅在网校方面每年就投入上千万,当我问他对移动学习的看法以及目前是否有动作时,他也表示这必将是未来的趋势,非常看好,但还没有真正起步,最优秀的企业尚且如此,可见这条路还有多么的漫长。


另:UP思达PPT达人赛决赛的战火已经点燃。这个比赛是以职场能力提升为基础,结合银联自身人才培养需求,推出的“基于任务导向的混合式学习互动”。经过前期的海选、复赛,最终10名选手站上总决赛的终极PK舞台。现场观摩席位现对外开放,报名请去银联培训中心官方微信:银联培训中心

=====@付伟的轻描淡写=====

付伟,银联培训中心主任,爱学习、爱分享、爱生活,希望成为一个“数字时代的学习推动者”,业余时间通过 fuweiqmdx 这个微信公众号分享些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爱好,欢迎大家互动,回复"M"查看近期文章,回复“”进入导航。觉得有用的文章,欢迎转发或分享至朋友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