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与上海城市印象对比

(2016-06-04 16:57:05)
标签:

文化

娱乐

我本身是一个北方人,在上海定居多年,因长期出差在北京,见到北京很多小细节与上海的差异,林林总总的比较杂乱,尽量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记录下来,从衣食住行几个层面来说。
1、行。作为一个经常公务旅行的人,对此点颇有感受,按照旅行遇到的先后顺序来说吧。
a、首先说说高铁站,有些细节真的让人比较难受。
北京南站,标示牌不清晰,多次来京仍然搞不清楚方向,出了高铁想找地铁每次都犯晕,反之也是;想找厕所,要走比较久很麻烦;多年未见的排队栏杆,让人来来回回走回字形;
相对比来说,上海虹桥站的设计就人性化不少,标示牌比较清楚,长廊式设计,高铁与地铁在对端,一下高铁出站就有厕所,到高铁候车室的电梯处也没有让人烦躁的回字形排队栏杆。
事实上,以前上海两个车站的时候,新客站确实也有回字形排队栏杆,因为旅行人群都集中在新客站,西站基本是摆设,脏乱差得很,现在有了上海南站、上海虹桥站,南北旅行人群分流,每个车站人数相对来说少了很多,也干净了很多,多年前就没有了回字形排队栏杆,连新客站的排队栏杆都撤了。
车站数量一样的北京,却仍然有着排队栏杆,标识混乱,只能说管理本身比较粗放。
b、再说说地铁。
地铁挖的比较深,上下行的电梯相对来说非常长,看起来略有点晕,也许是因为考虑到备战防空的设计吧,这个也不算多不方便,只是太深有些安全隐患。
其实主要麻烦问题是北京地铁之间换乘比较麻烦,要走很长的路,还要上上下下,还是比较晕的。
相比较来说,上海的地铁设计就比较方便,地铁换乘大部分都比较方便,略走一下就换乘到,甚至3号线与4号线原地换乘。
另外一个麻烦问题就是北京地铁多个出口之间不互通,只能对端穿行(A口到B口),你想从A口到E口,那对不起需要刷卡进站然后再出站.........
相比之下,上海的地铁出口之间都是可以互通的,上海也很少见到马路口的地下通道,因为地铁出口与地下通道融为一体;北京的地下通道随处可见,并且与地铁之间并无多少联系。
还有机场快轨25块钱的定价是如何定出来的?......同样是轨道交通上海无论到虹桥机场还是浦东机场都是地铁直接到达,北京特别弄个机场快轨还定价25块.......
c、马路隔离栏杆巨长。走在城市中,北京的有些街道中间的隔离栏杆非常的长,隔了好远才有个缺口允许行人穿马路,你从马路一边想到另外一边还得绕行很远。大的马路有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或者地铁通道,小的马路没有隔离带也就算了,那种不大不小的最是可恨。
d、三轮车常见。俗称三蹦子的三轮车,在这样一个大都市里到处能见到它的身影,甚至是环卫车也是,在三里屯的小巷子里见到。
2、食。作为一个美食爱好者,旅行中经常寻找每个城市的美食,但在北京却是有些失望,也许是我多数在朝阳区、西城区晃悠,其他区去的少。
按着点评网4星以上的菜馆,按图索骥去寻找美食,往往比较失望,评价4星或5星的馆子,我顶多给它评个3星,去的比较多的川菜、粤菜馆,更是不地道,总感觉菜馆的厨师不够尽心,菜品比较粗糙,卖相不好味道也一般。同样是川菜馆、粤菜馆,上海很多馆子无论大小都有很多味道地道的(相对的)。南方的城市,经常能找到味道不错的馆子,比如在南京、苏州、杭州、广州、成都等地,但在北京能找到味道不错的馆子很少。
比较有北京特色的炸酱面、卤煮、豆汁、爆肚、炒肝,是一种草根文化,我也是吃不惯。炸酱面找了3-4家,都味道一般,炸酱感觉根本没经过油,有北京朋友告诉我自己家吃的炸酱都是过了油的;卤煮吃了几家,基本只能吃几口,就腻歪的吃不下了;豆汁有种馊了的刷锅水味道,实在吃不惯,北京当地的朋友说现在很多北京年轻人也吃不惯;爆肚炒肝虽然接受度高点,但也是吃不惯。
上海也吃炒猪肝、大肠,但做的味道要好吃很多,在川菜、粤菜中也很常见,我也比较喜欢吃,但北京的特色做法实在是吃不惯。
还有个细节,就是勺子。在北京的小饭馆里,经常能见到很薄的那种铁皮勺子,有点刮手,这在其他南方城市其实很少见了,上海的快餐店基本是塑料勺子,有点档次的用瓷勺子,高档的用西式的勺子,那种80-90年代的铁皮勺子几乎很难见到。

3、衣。
其实这个只能说一个主观印象,当然北京也有时尚的人(尤其是在高档商场),但走在城市中遇到的大多数人群,并不是很注意衣着打扮;相比较来说,上海给人的整体感觉更时尚,普通市民对衣着打扮更注意,遇到养眼美女帅哥的概率更高。
上海也有穿着睡衣拖鞋出门的人,也有穿衣随意的人,但总体感官来说,确实更时尚一些。
4、住。其实想说的是建筑,用住不是很恰当。
商务区:北京也有很多高档的地方,高档场所不比上海差,但整体协调性就差了一些。一边是高档场所,旁边就是一些不协调的普通建筑甚至是脏乱的马路和建筑,总体感受是高档商务区与城乡结合部相间。
上海杂乱的地方也有,但基本是片区式的,高档的地方也是成片区的,过渡比较自然
购物场所:去朝阳区的沃尔玛买点东西,沃尔玛在一栋不起眼的大楼的地下,我反复确认才相信这里就是沃尔玛....这让我想起北京便利店不是很多,更多的是小卖部,甚至大卖场都是“寄人篱下”缩在某些大楼里;上海的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宜家基本都是政府专门批的场地,他们自己修建的建筑,宽大气派,相比之下北京的大卖场更具有乡土气息。

综合来说,上海整个城市的管理风格更务实,北京整个城市的管理风格更粗放,也许这是北京很多问题的根源。比如北京的潮汐式上下班交通拥堵,通往通县的地铁外排长队,鼓励买车限制出行甚至又要收拥堵费,本质上是城市规划太粗放,公交系统不够发达加剧。
上海汽车保有量破430万(含外地牌),北京530万;北京市区750平方公里,上海730平方公里;上海人口2300万,北京人口2100万;上海地铁16条,北京10条;几组数据简单对比,城市规模相当,拥堵状况上海比北京好不少。
究其原因,上海在城市规划的时候考虑了多中心,每个区都有自己的商务中心、购物中心、三甲医院、重点学校,日常需求出行几乎不用出区(跨区上班的除外),虽然也有潮汐式上下班高峰,但由于多个副中心、发达的公交系统(相对于国内)减缓了不少。北京虽然也有多中心规划,但10年来却无法落实,无奈的走向摊大饼式发展模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