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发展模式难以为续?
如果中国市场保险业放开,平安的竞争力堪忧。2011 年友邦在中国地区新业务价值比2010年上升50%,新业务价值利润率47.2%。而同期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的新业务价值增速分别为1.8%、8.5%、10.1%、-8.0%,新业务价值利润分别为31.7%、41.9%、34.3%和22.3%。
http://s2/middle/43b1d067gbf08966df341&690
可见,对于目前寿险保费增速放缓,不是行业本身增长面临瓶颈,而是目前多数保险公司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对于保部分投资者怀疑中国保险业增长前景的论断,友邦的年报无疑是一个最为有力的反击。平安相对其它保险公司的优势,其实也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而如果平安未来的发展再来一个“涅槃重生”,调整期就会是几年的时间。
2、销售误导难以自拔?
来自四家保险公司的一季报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人寿的退保金为99.16亿元,而去年同期为81.77亿元,同比增长21.8%;中国平安的退保金为12.6亿元,而去年同期为10.51亿元,同比增长19.8%;太保寿险的退保金为32.02亿元,而去年同期只有16.34亿元,同比增长95.9%;新华保险的退保金为47.41亿元,而去年同期为30.32亿元,同比增加56.4%。
平安的退保率虽然最好,但核心的原因是个险渠道的退保率低,而非销售中的误导少。历史上,平安的退保率并不低,前一阵子,平安人寿在北京、厦门等多个地区的营销员向社会公众发送误导和违法违规内容的产品宣传短信,引发的集中误导问题,也看出平安寿险在销售上始终存在销售误导的问题。由于平安保单的价值高,因此,一旦退保率上升,其对内含价值的影响会高于其他保险公司。
3、无法控制的人力成本飙升?
平安主要是个险渠道,人力成本的飙升对于平安的负面影响最大;同时,平安的薪酬增长又是最快的。
通胀经济带来保险行业人工成本明显增加,中国平安在2011年共为员工支付了近180亿元的总薪酬,年增幅高达54%,四家公司的平均人工成本已经从2010年的9.2万元上升至2011年的10.9万元,总人工成本支出较2010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上涨幅度。
4、如何平衡公司的发展和股东的利益?
融资不仅在熊市里造成股价的下跌,同时,低价融资也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不怕股价下跌,就怕股价下跌后的融资,稀释了股权,损害了股权的价值。此外,集团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去并购估值不低的上海家化,并不符合股东的利益。如果说深发展的并购具有战略意义,上海家化的投资更多是一种财务上的投资;同时这笔投资并非寿险利用“浮存金”的投资,和原先对于云南白药的投资并不相同。
因此,对于平安而言,如何平衡公司的发展和股东的利益始终是个问题。
5、子公司文化如何融合?
平安证券投行过去两年连续占据新股承销的冠军,但去年年底团队集体跳槽,今年平安证券的投行优势已经消失,实在令人叹息。此外,研究所大规模裁员,以及原深发展员工或主动或被动离职都引起不小的风波。
震荡背后反映的是不同行业属性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同样是金融行业,零售业务和机构业务是不同的盈利模式,代理人网络与物理网络在渠道管理上也差异巨大,公司文化和客户认知都是历史的产物,是有价值的,短期内不可能因人而变。唯有在文化融合和尊重历史规律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长治久安。
此外,平安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隐忧:在银行的景气周期开始下行的同时,深发展资产质量不佳;合并口径下,不良余额环比增长35%,不良率上升15bp
至0.68%;平安银行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仅增长7%;平安还隐含了九十年代几十亿的高利率保单的负债,因此保单的假设高于其他保险公司。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