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系列七(中西合璧)
(2012-02-24 10:38:38)
标签:
杂谈 |
这些年来,中国平安的超于同业的扩张和增长,得益于三方面:将国外先进的金融经验引入中国,平安强大的执行力,以及实施过程中的通行无阻。
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对西方的金融有许多负面的看法,这是对的。但有一点必须明确,西方在金融领域的探索有益于后发的国家。我们可以吸收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教训。后发国家是有优势的。平安的综合金融框架,后援平台思路,寿险产险的发展方向,人才的培养体系,都大幅领先国内同行,但其实这些东西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平安只是一个引入者罢了。平安的引入不只是让投行帮忙划草图,并且其高管的组成也呈现出国际化的特点,一半由境外人士来担任,由做过的人再做一次,成功率自然比较高。
平安强大的执行力首先是马明哲的功劳。连续数年在年会上发表《我们别无选择》的演讲,在遇到各种挫折后百折不挠往前走,不仅需要透过迷雾看到未来的眼光,更需要坚韧的意志。唯有偏执狂可以成功。由于体制的差异,国企的领导变动得太频繁,国企的领导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国企的各种制肘,都对执行力打了很大的折扣。而平安,作为民企,上层的思路更有延续性也更容易贯彻下去。因此平安可以布局十年,平安可以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推进。
这几年,平安借助特殊的助力,心想事成。或许,明年换届后就要回归企业经营的常态,国内经营的常态。但这些年来,平安已经完成了其企业的基本架构,后续只要正常经营就可以了。目前平安的保险、银行、投资大局已定;全金融牌照全部在手,医药的牌照也有了;网络的渠道---万里通,1号店,寿险产险的网销,个险的渠道,此外还有银行的渠道,门店的渠道(或许可以借助云南白药和上海家化);后援平台;券商的渠道;基金的渠道;信托的渠道……。未来的平安,已经无需借助太多的其他力量,完全依靠现有的资源,就能大步向前。
中国不希望金融领域被国外的控制,但又必须将国外先进的管理和理念引入中国,同时还必须安抚那些在WTO框架下无法真正进入市场的外国金融机构(保险10年,外企市场份额占比仅占百分1)。所以,就通过让国外的金融机构入股中国的金融企业的模式,来达到双方利益诉求的平衡。而平安模式,无疑是最适合这种特殊体制下的商业模式,一方面,平安先行先试,在前面走,得到的利润外企大股东也得利不少(控制权还是在国内);另外一方面,平安模式成功后在全国推广,中国的险企快速的进步。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经济特区的模式。平安的成功,来源于中西合璧的力量推动;平安的成功,也基于背后设计师的深谋远虑和小心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