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福州西水关古河道

标签:
福州古河道西水关旅游杂谈 |
分类: 旅游足迹 |
漫游福州西水关古河道
(2018年5月4日被《北京金广角摄影论坛》评为“精华”作品,2018年5月5日被新浪博客《摄影荟萃》、《旅游走天下》、《旅游》、《行万里路》、《旅行中华》、《晓荷游记》、《旅游世界》官方主题收录刊载)
福州,是东南沿海的一颗明珠。历史悠久,沉淀深厚。福州内河与闽江相通,城市河网密布。据有关资料显示,福州市区有107条内河形成的六大水系,总长度达244公里,汇水面积300平方公里。当年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福州古城高大浓密的榕荫下悠哉踱步时,目光所触,除了石桥,便是内河之水。于是《马可波罗游记》便有了这样一个让福州人至今骄傲而有多少有点怀念的句子“桥最多的美丽水城”。
在福州白马北路的安泰河和白马河交汇处,有一条西水关古河道,就是福州古城保留下来的重要古河道之一。前不久,我在闲暇中对其进行了探寻。
在古河口,一座刻有“西水关水闸”的石碑迎面而立,石碑背面的刻字已经模糊。据有关资料记载,古时候福州有东西二潮江水汇流于城市之壮观。有水关四个,南水关、西水关、北水关、汤水关。西水关引洪塘江潮,从西禅浦三十六曲而入城,过太平桥与南潮汇合于观音桥。西关水所引进城的水量极大,成为古代福州城区四大水系之一,举足轻重。为了控制水量,故设西水关水闸,修建于大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
入古河口,前方河岸几棵遮天蔽日古稀榕树引人注目。从苍劲的树干看,这几棵古榕树少说有数百年历史。古榕由于吸水原因,向河道延伸,犹如斜躺在河道之上,枝繁若盖,叶茂如衣,郁郁葱葱,始终包含着旺盛活力。看那古榕根似盘龙,皮如列岩,须髯飘飘,又像一盆盆巨大美丽的天然盆景,令人羡眼。
过古榕往前走,前方出现一座单孔古石拱桥。站在桥面看,西侧桥栏上刻有“观音桥”三个大字。东侧桥栏刻字表明是明清建筑。据《榕城考古略》载,观音桥“桥旁祀观音大士”故名,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道光18年和光绪33年两次重修,是现存福州鼓楼区最早建的石拱桥。该石拱桥长8.5米,宽5.1米,桥面跨度5米,横铺16块石板。桥下河水潺潺,桥头绿树成荫,又有几分幽静的感觉。
一路前行,河道两岸绿荫蔽遮,沿河石砌古造遗风,隔断有河埠分布其间。
往前来到通湖路边上的驿里巷口,又出现一座古石拱桥。名曰“馆驿桥”,始建于唐代,旧名车驽桥,根据宋代《三山志》记载,这座桥以前也叫三山驿,因为附近有一个三山驿馆,驿馆配备有“赡夫95名,递夫14名,兜夫40名”,可见规模不小。也可推测这座桥当时的地位不低,是城内重要的桥梁。现因新建小区通汽车承重需要,为保护古桥,桥面用厚厚的铁板覆盖、桥栏刻字已被遮挡,虽然如此,曾经作为官道桥梁的馆驿桥还是让我们依稀能够看到其昔日的气派。
过金斗桥河道左拐,前方出现一条百余米三阶龙形长廊,曲径通幽。据了解是一官员所建。廊旁靠河一边,是长长的美人靠,可供数百人憩息。廊里边的白墙上,一排排花窗,亦显古韵悠悠。
过长廊,来到通湖路口,一座刷着红漆的桥,尤为引人注目。这就是福州市区内保存的、至今唯一建有风雨亭的木构古桥----“二桥亭桥”。现在看到的桥,是1986年重修的。据写于明的《闽都记》记载:“仓前桥,近常丰仓,南北二桥,有亭其上”,所以这座桥以亭入名,颇具特色。清代有人记录到,“桥上架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
二桥亭的马路对面,已经是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西水关河道已经与安泰古河对接,行程至此。
西水关古河道,如今是福州城市42个串珠公园之一,全长虽然只有1.45公里,却传承和凸显了街巷文化和历史底蕴。这些河道上的古桥,桥边的亭台、榕树,都是福州内河独特的景观,是福州的人类自然与文化遗产。名胜如珠列,古迹似铺锦,旷日一游,乐之何极!
(摄书于2018年3、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