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眸老福州的上下“双杭”

标签:
福州上下杭旅游杂谈 |
分类: 旅游足迹 |
凝眸老福州的上下“双杭”
(2017年8月5、6日分别被《北京金广角摄影论坛》和《中国旅游摄影网》评为“精华”和“优秀‘’作品、9月3日被新浪博客《旅行摄影》、《旅游世界》、2018年3月13日被新浪博客《旅游走天下》官方主题刊载)
“古邑遗村何处藏,广夏千间蔽此乡”。在福州台江区中部,有个上杭和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俗称“上下杭”,也称“双杭”,其保留下来的古老建筑,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组成部分。上下杭占地千余亩,东起小桥头、水巷,西至三保街、大庙路,南以星安河与苍霞街道隔江相望,北到大庙山龙岭顶。它是传承福州闽都文化的重要区域,是闽都近代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前不久,我慕名前往游览,对这一片老福州街区,进行访古观昔,探寻胜迹。
从市区最繁华的商业中亭街西侧到三通路,仅一步之遥,便远离了车水马龙,来到三捷河入口处,一座门楣标有“上下杭”的木建筑牌坊立于眼前,牌坊重檐歇山,斗拱翘角,古香古色。四根木柱呈四向八字穿檐撑坊,造型别具一格。
这里早年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是福建海洋文化和闽商的发祥地之一。“杭”其实是从“航”音衍化的,这里有一个地理变迁的历史过程。古时闽江水绕过大庙山,上下杭便是上下航的津口埠头。在城市建设日益兴荣的福州,上下行纵横交错其中,周围是喧嚣璀璨如星火般的街景,而它却如绽放后的烟花,只剩下一片悠远的寂静。
在“上下杭”木牌坊左侧有一座横跨三捷河两岸的“三通桥”,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桥长36.7米,宽3.1米,花岗石二墩三门拱桥,桥墩为船形,颇具气势,曾是福州一景。现桥墩上多处苔草丛生,桥面磨得光滑,但石桥至今保存完好。桥栏石板有“嘉庆丙寅年仲秋吉旦造”题刻。
沿着三捷河前行,两岸虽然修建了一些复古建筑,但还保存有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其中张真君祖殿为明朝时期历史建筑,宝寿堂、观音庵、三通桥、星安桥等为清朝建筑,法师亭、永春公所等为民国时期所建。
上杭街和下杭街,是从小桥头到大庙路之间与三捷河平行的两条古老横街。旧时双杭,十里洋场,商帮聚集,高档酒楼林立。时光变迁,繁华散尽。2013年,双杭明确为福州市保护的三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实施了搬迁。现如今保留下的是那些窄窄的马路,杂乱的街景,斑驳的古墙,破旧的楼房,苔痕雨渍的砖木老屋,在树影的遮蔽下,连色彩都变得怀旧。虽然大多房屋已经砖砌封门,但是看到的建筑却是原汁原味,是福州当地最原始最古老的街道。
台江书院,建于康熙年间,光绪年间改为台江两等小学堂。清末的小学堂,分初等和高等,合并设立者称两等小学堂。
福州市工商联,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福州商务总会在下杭街成立,宣统三年(1911年),迁入上杭街48号。
建郡会馆,建于嘉庆年间。会馆依山而建,里面由戏台、酒楼、神殿、花园等组成。在台江地区会馆有24个,其中双杭占8个,足见当时双杭商业之鼎盛。一直以来,双杭是民俗、史学专家们研究福州商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地方,人们赋予这片街区最美丽的名字是“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
还有天后宫、永德会馆、万寿尚书庙等等,以及一幢幢说不上名字的中国传统建筑及古旧或复修楼屋,一座座中西方建筑元素相融合的建筑楼房……它们见证了这里曾经的繁华,是上下杭凝固的历史。
有人说:“建筑是首哲理诗”。福州上下杭,这里曾经辉煌,这里一度停滞。这幅有关老福州的画卷,我一连逛览了三个来回,但仅仅是凝眸了一些古老的建筑,而其璀璨的闽都商贸历史文化沉淀,却未能顾及,它脆弱地承载了福州多代人的历史与记忆。它的魅力,它的荣耀,构成了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辉煌诗篇。
谁人挽得流光住,百年老屋隐瑰奇。目前沉寂多年的“双杭”,正在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保护、修复和改造“复活”,使其有机再生。期望揭开神秘面纱后的上下杭,能让福州文化历久弥新,相信上下杭的故事不会停止……
(摄书于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