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游闽北·建瓯闽源文化广场

前不久,我到闽北重镇建瓯市,闲暇之时,漫步游览了这里的“闽源文化广场”,感受了这座古老城市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
这是一座有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000多年,有人类活动历史达4000多年,素有“八闽首府
”之称。建瓯,既是我国古闽越文化的大摇篮,同时又是闽汉文化融合的结合部。公元733年,从“福州”与“建州(今建瓯)”各取首字设置“福建经略使司”,这是“福建”域名最早的理由。千年历史的厚重积淀,孕育了建瓯奇特、灿烂的“闽源文化”。为展示建瓯的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品位,近年建瓯市人民政府兴建了闽源文化广场,作为人们了解建瓯文化的一个“窗口”,也成为了建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来到“闽源文化广场”,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巨大的“商代青铜大铙”地标雕塑,目前已经成为建瓯市的标志性景观。这个“青铜大铙”,它可是建瓯的骄傲。不要小看这个“大铙”,它并不是大家熟悉的“编钟”。它是秦汉以前,只有一国之君才可以享用的祭祀品。该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建瓯阳泽与大量青铜器同时璀璨出土,把福建历史推前了一千年。“青铜大铙”原称西周大甬钟,出土后即成了福建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后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成为中国国宝。在出土的当时,其型制、重量都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铙的旁边是两条中国龙,附于铙左右,嘴对铙顶,龙须向上,寓意青铜大铙发出的声音,而铙在古代是作为打击乐器来使用,青铜大铙发出了象征古建州辉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之音,吹响着八闽大地的闽源之地、闽国古都的号角。秦汉以前,福建还是蛮荒之地。这些青铜器是怎么来的,而且一起出土的竟然有几十件之多?至今还是个未解之谜。有人说,这些青铜器的出土,可以改写建瓯以至整个福建的历史,这有待后人深入研究。






在广场“商代青铜大铙”雕塑后面和左右两旁,竖立着数块风格不同的浮雕景墙。我们在浮雕景墙上看到,雕刻有《八闽文脉》,《御茶之都》等主要内容,突出建瓯市历史沿革和地方文化特色,展示了建瓯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浮雕景墙上,我们看到了建瓯的历史长河。早在古代闽越国的时候,这里是闽越王国的首都!因此,建瓯亦有“闽国古都”之称。西周时期为“七闽”地,东汉建安初年(公元196年)设建安县,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五个县之一。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设立建安郡。唐武德四年设建州,五代晋天福八年,王延政以建州(今建瓯)称帝建国,国号“大殷”,建立“殷国”,定都建州(今建瓯),改元天德。宋绍兴三十二年改建州为建宁府,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


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闽国帝都标志性建筑“五凤楼”(鼓楼),始建于公元196年,公元943年闽王延政建州建国改建为“五凤楼”,并开辟了古城南北中轴线,确立了平直方正的“棋盘街”城市布局。后经历代重建,
作匾“雄镇南天”,并置鼓于楼,专人鸣鼓司更改称为“鼓楼”。建瓯“道、佛、儒”三教齐全,历史悠久。建瓯的东岳庙,又称东岳行宫。始建于东晋元帝建武元年,迄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是目前福建省也是华东六省为数不多的古代道教建筑之一,就其主体建筑“圣帝殿”的规模、形制以及文物价值而言,堪称全省仅见。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瓯
“佛教”以光孝寺著称,为八闽著名佛寺之一,是福建省一座历史最久的十方大丛林的古刹大寺。自古有“南有开元,北有光孝”之说。建瓯“儒学”有现存福建省县级最大的建宁府孔庙。始建于宋神宗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楠木结构大成殿,雄伟壮观,居八闽孔庙之冠。明太师杨荣曾誉此为“东南伟观”。建瓯还保存有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通仙门等4处古城门。





(此处几张实景小图系借用网络增强视觉)
建瓯人杰地灵,历代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过1154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大臣,是中国历史上出千名进士的十八县之一。宋代理学家朱熹成长于建瓯,史称“三杨辅政”之一的政治家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李刚、陆游、辛弃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曾驻足建瓯,并留下赞誉。



在中国茶叶的历史上,建瓯北苑茶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为皇帝所独自享用,由五代至宋、至元辉煌了四百多年。北苑茶学在中国茶史上举足轻重。由北苑贡茶的兴盛,引发宋代茶学研究风行,据现代茶学界介绍,宋、元时期茶学专著22-24部,而其间北苑茶学专著竟占三分之二。宋徽宗、欧阳修、陆羽、陆游等等为北苑茶著书、写诗的不计其数。欧阳修、蔡襄、王安石、苏辙、米芾、朱熹等五十多位古代名家赞誉北苑茶的诗赋达180余首。现北苑御培摩崖石刻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浮雕景墙上,我还惊讶地看到“建州钱”。五代十国时期,王延政据建州(今建瓯)立都称帝,铸制“铁三宝”钱币,后周广顺元年设为永丰监,宋朝初年设立的丰国监,是当时江南四大钱监之一,每年生产数十万贯铜钱,所铸钱币俗称建州钱,通行全国。历经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八帝二十九个年号,达150余年。
在浮雕景墙上,还有建瓯古代民谣、练氏夫人等历史文化。通过这个“窗口”,可以基本了解建瓯悠久的闽源文化。

古史激励今朝!建瓯辉煌的文化精华,变为今天经济文化时代的原动力,成为海西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的不竭动力。如今,建瓯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建瓯建设成为了“全国文化先进市”,民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根艺文化繁荣活跃,其中建瓯挑幡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授于“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殊荣;建瓯“北苑”牌水仙茶获得商业部银质奖;建瓯“福矛”酒荣获巴黎国际名优博览会金奖;建瓯毛竹居全国“中国竹子之乡”
榜首,被命名为“中国笋竹城”;
建瓯根雕被授予全国首个“中国根雕之都”。
此文被《闽北日报》2012年12月25日刊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