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大西北(5)----新疆·吐鲁番(上)

(2012-09-25 19:57:50)
标签:

吐鲁番

旅游

杂谈

分类: 旅游足迹

行走大西北(5----新疆·吐鲁番(上)

 

行走大西北(5)----新疆·吐鲁番(上)    告别了敦煌后,我们又乘大巴赴柳园,转乘火车专列。经过20多个小时,来到了新疆“火洲”吐鲁番。

    吐鲁番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是天山山脉东段南坡的山间断陷盆地。面积约20,000平方公里。盆地中部低于海平面的约占4,000平方公里。吐鲁番盆地的地势特殊,四周环山,其北面的博格达山的主峰海拔达5445 米,而盆地中的艾丁湖面海拔-154 米,在这样短的水平距离内,高差竟达5600 米,堪称自然界中的一绝。

    吐鲁番盆地在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方面,有许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

    西汉以来,盆地是中国西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又当交通要冲,拥有大量文物古迹。我们此行参观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和交河故城遗址,以及参观了坎儿井博物馆,游览了葡萄沟。途中还观看了火焰山。

 

    火焰山是吐鲁番最出名的景点,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火焰山以红色的花岗岩反射阳光而闻名遐迩,这座火焰山又称“红山”。 火焰山童山秃岭,寸草不生,飞鸟匿踪。

行走大西北(5)----新疆·吐鲁番(上)

 

行走大西北(5)----新疆·吐鲁番(上)

 

    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照射下,赭色的砂岩,红光耀目,烟云蒸腾,远远望去,颇似熊熊燃烧的火山,故又名火焰山。火焰山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高达摄氏47.8度,地表最高温度高达摄氏70度以上,沙窝里可烤熟鸡蛋。《西游记》使火焰山名声广为人知。现实中的火焰山东西长90余公里,海拔800米,由于盆地部分在海平面以下,因此显得很高。在火焰山脚,我们还看到了一些拍摄《西游记》电视剧留下的遗迹。

行走大西北(5)----新疆·吐鲁番(上)

 

行走大西北(5)----新疆·吐鲁番(上)

 

行走大西北(5)----新疆·吐鲁番(上)

 

    唐代诗人岑参曾多次驻足于火焰山前,留下了多首诗作,就中主要写一个“火”字。在《火山云歌送别》这首诗中说:“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行走大西北(5)----新疆·吐鲁番(上)

 

行走大西北(5)----新疆·吐鲁番(上)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火焰山下木头沟西岸的悬崖上。凿有洞窟83个,现存57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总面积1200平方米,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是新疆境内较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始凿南北朝后期,经历了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这里一直是高昌地区的佛教中心。经历了形成——繁荣——衰落的过程。公元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加之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后,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衰落,在异教冲突中遭到毁坏,壁画人物的眼睛多被挖掉。加上本世纪初,屡遭俄、德、英、日等列强的盗劫破坏,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虽遭严重破坏,但劫余的佛座华丽精致,残余的壁画内容丰富,颜色鲜艳夺目。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仍不失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文化艺术宝库。1982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保护壁画原因,洞窟内不允许拍照,我们看了几个洞窟壁画后,到窟外拍外景。

行走大西北(5)----新疆·吐鲁番(上)

 

行走大西北(5)----新疆·吐鲁番(上)
(因洞窟内不允许拍照,此系借用网络图片)
行走大西北(5)----新疆·吐鲁番(上)

 

     告别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后,我们又驱车前往游览交河故城,顶着烈日游览了古城遗址。

行走大西北(5)----新疆·吐鲁番(上)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以西13公里的一座岛形台地上。因河水分流绕城下,故称交河,最早是西域36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由车师人开创和建造的,在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9至14世纪由于连年战火,交河城逐渐衰落。元末察合台时期,吐鲁番一带连年战火。交河城毁损严重,终于被弃。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行走大西北(5)----新疆·吐鲁番(上)

 

    交河故城在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之后,这座城市建筑布局的主体结构依然奇迹般的保存下来,得益于吐鲁番得天独厚的干燥少雨气候。现在的交河故城的规模,大体为唐代的建筑,建筑物主要集中在台地东南部约1000米的范围内。古城四央临崖,在东、西、南侧的悬崖峭壁上劈崖而建三座城门。古城遗址保存相当完好,古城南北长1600余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分为寺院,民居,官署等部分。古城总面积47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遗迹36万平方米。城内建筑物大部分是唐代修建的,建筑布局独具特色。该城保留着宋代以前我国中原城市的建筑特点。可以说,这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古代雕塑,其建筑工之独特,不仅国内仅此一家,国外也罕见其例,体现出古代劳动者的聪敏才智和巨大的创造力。

行走大西北(5)----新疆·吐鲁番(上)

 

行走大西北(5)----新疆·吐鲁番(上)

 

行走大西北(5)----新疆·吐鲁番(上)

 

    吐鲁番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地堑盆地,是全国地势最低和夏季气温最高的盆地,地表温度达80℃以上,年降水量16毫米以下,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地面干旱炎热,严重缺水。然而,吐鲁番盆地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其来源于天山冰雪融水。奇特的自然条件,逼使生活在这里的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了防止和解决水分蒸发,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等生态条件,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地下水道工程,这就是著名的吐鲁番坎儿井。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一种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竖井的深度和井与井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竖井是为了通风和挖掘、修理坎儿井时提土之用的。竖井最深的在90 米以上。暗渠的出水口和地面的明渠联接,可以把几十米深处的地下水引到地面上来,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一项伟大的创举。由于坎儿井是地下水道工程,我们只参观了坎儿井博物馆。

行走大西北(5)----新疆·吐鲁番(上)

 

行走大西北(5)----新疆·吐鲁番(上)

 

行走大西北(5)----新疆·吐鲁番(上)

 

行走大西北(5)----新疆·吐鲁番(上)行走大西北(5)----新疆·吐鲁番(上)
    现在,吐鲁番盆地有坎儿井一千多条,总长度达5000多公里,出水量3亿立方米,占吐鲁番地区供水量的百分之三十,它是我国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遍布吐鲁番盆地,众横交错的坎儿井像地下长城,又像运河,源源不断地将天山雪水送入吐鲁番,滋润了“火洲”的果园和农庄,造就了吐鲁番的绿洲,养活了吐鲁番的各族人民。因而,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被并列为三大中国古代工程之一。

                               (写于2012年9月2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