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高考 |
显隐性状的判定方法细辨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四中学(075000)
相对性状中显隐关系的判定是遗传学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其判定方法在各种教辅资料中都有总结。但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不同方法的限制条件和应用范围比较模糊,导致解题过程中机械照搬而出现失误。下面笔者就该问题做详细辨析,期望对学生有所启发。
1
假设A、B为一对相对性状(以下均相同),如果A×A→A、B,则A性状为显性,B性状为隐性。
该方法依据于“性状分离”概念,只要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就可以确定显隐性状,对后代个体数量没有明确要求,在各种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无论动植物杂交实验均可采用,因此是判定性状显隐关系的首选方法。例如进行遗传系谱判定时,常应用“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其实质就是性状分离法。
如果A×A→A,即杂交后代未发生性状分离,此时就需要根据后代个体数量的特点进一步判定。如果该杂交实验能够保证后代个体数量特别多,则A性状一定是隐性;否则,A性状可能是显性或隐性,无法判定。
例1
(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断过程。(解析与答案见例2)
(2)为了确定有角与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解析
2
如果A×B→A,则A性状为显性,B性状为隐性。
该方法依据于“显、隐性状”定义,有两个前提条件必须注意:亲本为纯种,后代数量多。如果杂交实验无法满足以上条件,如哺乳动物或人等,后代个体数量不可能特别多,所以一般情况下不采用此方法。因此应用定义法时要慎重。
例2(见例1第一问)
解析
假设无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的基因型都为aa,每个交配组合的后代或为有角或为无角,概率各占1/2,6个组合后代合计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
假设有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可能有两种基因型,即AA和Aa。AA的后代均为有角。Aa的后代或为无角或为有角,概率各占1/2,由于配子的随机结合及后代数量少,实际分离比例可能偏离1/2。所以,只要母牛中具有Aa基因型的头数大于或等于3头,那么6个组合后代合计也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综上所述,不能确定有角为显性,还是无角为显性。
3
如果A×B→多数A、少数B,则A性状为显性,B性状为隐性。
在一个自然种群中,显性个体出现的概率一般较大,隐性个体出现的概率一般较小,因此总结出此方法。但是一定要注意两个前提条件:亲本各种基因型都有,后代个体数量特别多。应用此方法时,需要分类讨论各种可能的杂交组合类型,最后统计出后代相对性状出现的概率。
例3
解析
如果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假设用B、b表示)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杂交组合的基因型可能为BB×bb和Bb×bb。从概率角度分析,后代中显性性状个体数明显多于隐性性状个体数。因此,如果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中都是灰色(或黄色)个体多于黄色(或灰色)个体,就可以确定灰色(或黄色)为显性。
如果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假设黄色为显性,对于杂交组合灰色雌蝇(XbX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