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生物班主
生物班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0
  • 关注人气: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教育杂谈

高考

 

显隐性状的判定方法细辨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四中学(075000)  王春明

相对性状中显隐关系的判定是遗传学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其判定方法在各种教辅资料中都有总结。但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不同方法的限制条件和应用范围比较模糊,导致解题过程中机械照搬而出现失误。下面笔者就该问题做详细辨析,期望对学生有所启发。

性状分离法

假设A、B为一对相对性状(以下均相同),如果A×A→A、B,则A性状为显性,B性状为隐性。

该方法依据于“性状分离”概念,只要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就可以确定显隐性状,对后代个体数量没有明确要求,在各种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无论动植物杂交实验均可采用,因此是判定性状显隐关系的首选方法。例如进行遗传系谱判定时,常应用“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其实质就是性状分离法。

如果A×A→A,即杂交后代未发生性状分离,此时就需要根据后代个体数量的特点进一步判定。如果该杂交实验能够保证后代个体数量特别多,则A性状一定是隐性;否则,A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