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向骞《潜沧集》整理后记

(2023-06-23 11:30:21)

《潛滄集》整理後記

 

 

《潛滄集》爲明末清初東名士佘一元先生之别集。佘一元,字占一號潛滄,山海衛(今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人。父名崇貴,世居山海關。山海衛之有佘氏,來自江北如皋,明洪武年間始以支脈遷移山海,及佘一元已歷六世。一元少年入塾,從馮祥聘(號賡庭)先生遊,又曾入鄉人吕燝如所結青雲社,與諸學子切磋藝文。崇禎十二年己卯(1639年)入京應順天鄉試,中式第一百十八名。據佘一元《前文林郎知山東兖州府滕縣事和陽王公墓表》及宋琬《王和陽先生傳》,可考一元生於萬曆三十六年戊申(1608年)。

明清鼎革,一元赴順治丁亥科會試,中式第十四名,登吕宫榜二甲進士。釋褐,初授刑部江南司主事,調禮部主客司主事,陞祠祭司員外郎,歷儀制清吏司郎中,加從四品。一元服官京曹,五年後即於順治癸巳1653告疾還里,約於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年)至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年)間卒於鄉。一元有一子名瑜,廕生,順治八年官監,後曾官禮部儀制司郎中。

康熙十八年《永平府志》已爲佘一元立傳,稱其“服官清正,不激不阿。遇事敢言,凡所建白,多中要綮,時以廉介聞”。光緒《永平府志》稱其“以疾告歸,立社講學,謂《大學》格致即在朱子《小學》一書。嘗著《四書解》一卷,頗能闡發精義。居鄉遇地方興革要務及事關學校,必力爲救正”。己卯鄉試,受知於房師陳龍正。龍正號幾亭,爲明末名儒。一元聆其教誨,遂終身師事之。其自序《四書解》稱:“夫幾亭先生,明末大儒也,著書垂世,發明前聖之藴以示來學,厥心甚盛,厥功實偉。余曾遊其門,聞其説,不覺形於闡述,凡欲推衍其義以表章之耳。”康熙乙巳(1665年),一元應幾亭先生之子陳揆所請,爲《幾亭全書》作序,稱:“明嘉善陳幾亭先生,吾師也。先生理學經濟得孔孟真傳,爲一代大儒,惜未究厥用,著書垂後。余昔受而卒業,迄今三十年來,雖仰企未克至,而尊行未敢怠也。”樂亭史夢蘭《永平三子遺書序》稱:“夫潛滄,國朝進士,爲明儒陳幾亭高弟,幾亭則私淑文成者也。文成之學近於陸,與晦庵所論不無異同,然要皆學聖人之道而得其性之所近者也。”

末甲申之變,吴三桂勒兵山海關。時關城守吏皆逃,三桂所賴以練兵籌餉者惟佘一元等數人。吴三桂聯絡清軍多爾袞率軍進逼榆關。一元受三桂,與關城紳儒馮祥聘、吕鳴章、曹時敏、程印古共五騎,赴歡喜嶺威遠臺見多爾袞,接洽清軍入關與李自成軍作戰。事定,録與三桂共事功,授莒州知州,而一元不赴。助三桂拒闖迎清一節,一元於其所纂《山海關志》中亦絶不自表,僅於自作《文昌宫籤簿序》一文及《述舊事五首》詩中隱約提及。順治十五年戊戌(1658年),一元編輯山海關近事,撰成續略一册,以資宋琬修纂《永平府志》,並致書囑宋琬曰:“治某家世寒賤,罕足勒述。”宋琬爲一元丁亥進士同年,時任永平兵備道副使。後《永平府志》刊成,佘一元傳中不載助三桂拒闖迎清之事跡。雍正《畿輔通志》、乾隆《臨榆縣志》、乾隆《永平府志》亦如之。至同治十年(1871年),史夢蘭編刊《永平詩存》,著録佘氏《述舊事五首》。光緒初年,夢蘭重纂《永平府志》,附載道光辛巳舉人、程印古九世從孫程儒珍所撰《關門舉義諸公記》,並重爲一元立傳,此事遂彰。(光緒四年《臨榆縣志》亦載《述舊事五首》《關門舉義諸公記》,而該志稿乃藉《永平府志》所采底稿續纂而成。)

《潛滄集》初刊於康熙六年丁未(1667年)至康熙八年己酉(1669年)間。集中《四書解》一卷又早於此先刊。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一元於《復朱山輝書》中稱:“外附拙刻呈正。”康熙元年壬寅(1662年),復於《答王炤千書》中稱:“舊刻一册,併望郢削。”此刻即指《四書解》而言。康熙五年丙午(1666年)秋,一元於《復陳世兄諱揆書》中稱:“年來不揣愚陋,積有詩文數卷,無力繕梓,弗獲請政,未審須之何年耳。”可知此時潛滄詩文結集未刊。康熙八年己酉,復於《致督學蔣綏庵書》中稱:“外有小刻奉祈郢削。倘蒙不吝琬琰,一錫弁言,庶鄙俚之音附椽筆後,得邀大方之一噱耳。”頁末附注曰:“改訂詩稿二百餘字。”可知是年潛滄詩文集已刊。蔣綏庵名超,亦爲一元進士同年,時任提督順天學政。康熙八年,蔣超囑一元纂修《山海關志》,一元應命,於當年冬完稿,次年付梓。

《潛滄集》各家著録卷數不一。康熙十八年《永平府志》、康熙五十年《永平府志》、乾隆《臨榆縣志》、乾隆《永平府志》、光緒《畿輔通志》、光緒《永平府志》及《國朝畿輔詩傳》皆作八卷。《清朝文獻通考》《四庫全書總目》《大清畿輔書徵》作七卷。《四庫全書總目》稱:“《潛滄集》七卷。是集卷一爲《四書解》,卷二至卷六爲雜文,卷七爲詩。”

《潛滄集》僅存殘卷五卷,由一册抄本、一册刻本拼合而成,國家圖書館藏,鈐北京圖書館藏章。卷一、卷二及卷三前七頁半爲抄本,餘爲刻本。刻本銜接抄本,自卷三第七頁後半頁始,而此頁殘破,卷五尾頁亦爲補抄。卷一爲佘一元所著《四書解》十五篇卷二序,卷三記、引、説、傳、贊,卷四墓誌銘、墓表、祭文,卷五書、啟、呈、聯。卷一抄本扉襯頁爲《永平府志》稿紙,上有史夢蘭題刊刻書名“佘潛滄四書解”六字, 書名下有刊刻提示:“卷中首行及中線燕尾上俱寫此六字。後‘四書解’三字删去。”右又有刊刻提示:“内共十五篇,挨寫不空行。”觀其字體,均爲史夢蘭手書。卷二抄本卷首史夢蘭以簽條提示曰:“此集共采十七篇入志。内有目録,祈發局照辦。録完時希即擲下,以便繳還原主。書紙已焦脆,繙閲時須小心。”鈐印“史夢蘭印”。後列出擬采入《永平府志》之十七篇目録。(府志刊成,所列篇目有未采入者。)

同治十年,史夢蘭於《永平詩存·凡例》中稱:“吾郡文人刻有專集者甚尠。佘儀部一元《潛滄集》已久佚不傳。編中所録,除……得見全稿外,餘皆採諸總集,訪之故家,斷簡零篇,難免遺漏。”光緒元年(1875年),史夢蘭助定州王灝校刊《畿輔叢書》,爲其蒐采、編校永平地方文獻。光緒二年(1876年),史夢蘭永平知府游智開之聘,開始纂修《永平府志》。光緒五年(1879年),史氏輯刊《永平三子遺書》,收《佘潛滄四書解》一卷,並於序中稱:“嗣又得山海佘儀部《潛滄集》殘本。集初分七卷,載《四庫全書目録》中。今板片散失無存,迺擇其《四書解》一種,重付剞劂。”據此可斷,今國家圖書館藏《潛滄集》殘本,即爲史夢蘭光緒初年修志時蒐采之本。

《四庫全書總目》著录《潛滄集》,標爲“直隸總督採進本”,列入别集類存目書。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以後,《四庫全書》底本與未抄入之四庫存目、重本及禁毁書同存於翰林院,乃損失竊换頻仍,又經清末庚子事變,翰林院遭焚,終於散亡無存。又,《販書偶記續編》稱:“《潛滄集》四卷,清榆關佘一元撰,康熙間刊。”《販書偶記續編》所録皆孫殿起氏目睹手經之書,且凡見於《四庫全書總目》者,若非有卷數、版本之不同,則一概不録。其所稱四卷者,不見存世,或即指史夢蘭蒐采本除《四書解》外之雜文部分。

《潛滄集》或於康熙十二年之後民間即已不傳。此略同於佘一元助吴三桂拒闖迎清一節之泯没不彰。一元雖不自矜伐,遜言己功,而集中不免提及三桂,且有稱頌三桂之功者。如抄本卷二《賀許君錫晉秩序》一文稱:“皇清開創之功,平西王稱首。王之首功,尤在榆關一戰云……余以王昔提義旅,保關拒寇,順天命以集大勳,關門之人當改革之際,不罹改革之厄,王之功在社稷,德在生民,實與關門同不朽焉。”抄本卷三《寧遠慈愍庵記》稱:“平昔王功高當代……由此推之,將平昔王駐寧入關、歸遼遷陜、收黔定滇,歷萬里之遠,經百戰之餘,以贊成今天下大一統之業,何在不足啟人慈愍之心乎?”(平昔王即平西王,指吴三桂。)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於雲南起兵叛清。此时《潛滄集》及一元所纂《山海關志》初刊未久,而兩書多有尊崇三桂之處,顯犯清廷之忌。

今存《潛滄集》刻本部分及《山海關志》見多處挖空,細審之則所剜除之字皆爲三桂尊稱。《潛滄集》刻本部分共有七處涉三桂尊稱,均遭剷爲空格。如卷四《清故前一品夫人朱太母諸氏墓誌銘》有云:“寇氛相迫,誓不俱生。今對壘城西,盍往助之?”疑剜去“平西伯”三字。(崇禎十七年春三月,封吴三桂平西伯。) 卷四《清湖廣長沙府同知賡庭馮先生墓誌銘》稱:“若祖大將軍、,皆其少壯交歡往来……運逢改革,舉義關門,以師,委督糗糒,兼預謀議。”三處疑分别剜去“吴大將軍”四字、“平西王”三字、“故交”二字。卷四《祭馮業師文》有句云:“舉義,借贊軍機。”疑剜去“平西”二字。卷三《重修山海衛城隍廟正殿碑記》稱:“革命時,據關拒寇,接戰石河之西。”疑剜去“吴大將軍”四字。(此處乾隆二十一年《臨榆縣志》録此文時改補作“兩鎮官兵”。)卷三《曹捷音傳》稱:“甲申遭寇變,舉義關門。”疑剜去“平西伯”三字。

康熙《山海關志》中雖有多處剷挖,但未能挖浄。如卷四“名宦”朱國梓傳中存留“吴平西”,卷七“選舉志”吕鳴章條下存留“平西王”,卷八“鄉賢”吕鳴夏傳中亦存留“平西王”。然而志書所録署名佘一元文中凡涉三桂尊稱者,則剷除盡浄。如卷九“藝文志”所載佘一元《關門三老傳》稱:“革命時,興義旅,,推公糾紳衿,率鄉勇,措糗糒。”二處疑分别剜去“平西王”與“以故交”三字。(此二處乾隆二十一年《臨榆縣志》録此文時分别改補作“山海關”與“以老成”。)卷九《重修山海衛城隍廟正殿碑記》剜去四字,一如《潛滄集》刻本。與此對照,康熙十八年《永平府志》(初刊於康熙九年庚戌,康熙十八年己未續補)則未作此類挖改。

綜上可知,《潛滄集》之遭剷挖,乃出於佘一元爲避禍而自檢自剜。光緒《永平府志》附録《清湖廣長沙府同知賡庭馮先生墓誌銘》一文,並保留三處挖空,一如《潛滄集》刻本,可知史夢蘭當年所見殘本(暨今存《潛滄集》之刻本部分)已非初印本,乃經剜改之後印本。由此推之,初印本遭毁,康熙十二年以來後印本亦絶少流傳,自在情理之中。臨榆程儒珍《關門舉義諸公記》稱:“憶幼時檢書舊簏,得佘潛滄《述舊作五首》《哭李赤仙二首》,及諸公上墨勒王揭,紙雖朽蠹,而字猶可辨,載當時原委甚悉。”此説恰可佐證。

而四庫采進之本,亦必爲後印本。且《賀許君錫晉秩序》《寧遠慈愍庵記》《述舊事五首》諸篇,進呈之前恐已遭抽毁。雖然,鑒於當時文網嚴密,四庫館臣尋繹蛛絲馬跡,於字裏行間必有覺察,乃將《潛滄集》置於存目書,且《提要》輕薄爲評,譏其“於古來著述體裁皆未及考”,此亦在情理之中。甚無謂也。

《潛滄集》抄本每面均爲十行,行二十一字,頁心題“潛滄集”並標註卷數、頁碼,與刻本行款完全一致。卷二、卷三抄本中載稱頌三桂之文,且凡涉三桂尊稱者一無避忌。刻本部分不避雍正、乾隆諱字“胤”“弘”“曆”等,抄本部分無雍正諱字,而亦不避乾隆諱字“弘”。抄本中偶有校改,其中有原改,有史夢蘭改。史氏所改僅限於卷一《四書解》,乃爲輯刊《永平三子遺書》而點改。夢蘭又於抄本卷二卷首提示曰“書紙已焦脆”,則此抄本或爲康熙初年《潛滄集》之清稿本,亦未可知。

今乃據國家圖書館所藏《潛滄集》五卷本,重爲校勘、標點。工作中凡有所校訂,則在該篇之下出校按。底本中異體字、俗體字一般予以保留,少數無關正譌、正俗及意義者,作適當統一。避諱字及明顯抄刻誤字,徑改之,不出校。剜除及漫漶不清者,以“”代之。此外,爲適應今人閲讀習慣,改爲横排版式,原小注中小字雙行亦改爲小字單行。另輯佘一元佚文佚詩一卷,以爲附録。限於點校者見隘識陋,舛誤在所難免,尚祈有識惠正。

本書蒙唐山師範學院列入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燕山大學出版社社長陳玉博士、責任編輯柯亞莉博士則爲本書出版傾盡心力。謹於此並致謝忱。

 

癸卯仲夏灤南石向騫謹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