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每逢农历新年大扫除后,都要征求家人的意见,去书店或集市,买上几张心仪的年画,仔仔细细地张贴在洁白的墙面上。年画的规格不同,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有具有较强时代特色的英雄人物、寓意深刻的连环故事、风景名胜以及后期的明星偶像等等。这些年画画面优美、色彩斑斓,既寄予了主人的美好希冀,又是居家不错的装饰品。多少逼仄的房屋因了年画而蓬荜生辉,街坊四邻因了年画相互拜访、猎奇,从而增加了谈资、增进了交情。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一种带有日历,一本即拥有十多幅图片的挂历成为了当时人们的新宠,几乎一夜之间就取代了具有悠久传统的年画。再后来,个性化写真、婚纱照、十字绣、油画、名画等装点着人们新居旧宅的墙壁,年画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甚至记忆中。儿时起心底深处的那种年味儿也便淡漠了许多。
春节期间,博物馆与佛山市博物馆共同承办的《祈福迎祥——佛山木版年画展》,将人们关于年画的记忆又清晰了起来,人们又仿佛回到了久远的年代。
据介绍,佛山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在广东佛山镇生产而得名。始于宋元,兴于明,盛于清和民国早期。清初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以及山东潍坊年画并称“中国四大木版年画”。
本次展览共分为五大展区,正是根据木版年画的种类来划分的。它们分别是门神画、门画、神像画、观赏画和新年画。
门神画主要是在贡岁时张贴在宅院大门,成双成对,用于驱鬼避邪、守护门户。因此,秦琼、尉迟恭以及持刀大将等都是较受追捧的人物形象。
门画主要张贴在宅户内部的房屋居室门上。进一步表达出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祝愿。利是仙官、加官进爵、状元及第、天姬送子、梅花童子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
神像画部分,看到了熟悉及不熟悉的几乎各路神仙,有南帝、北帝、观音、王母、包公甚至齐天大圣等。其中既有佛教、道教、儒家中经典的人物,又有各行各业中的行业祖师。众生们将心目中的神像张贴在显耀位置供奉并择期祭祀。祈求神灵庇佑。
观赏画的题材最为丰富多彩。既有特定人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又有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以及世俗生活的百态场景。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一张张木版年画看似拙朴,实际上有雕版、套印、开相、描金、填丹等繁杂的工艺流程,远非一朝一夕即成。三代冯氏一丝不苟、孜孜以求将其传承,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流传至今,令人欣慰、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