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是指石灰岩经过水、风、岩层的长期侵蚀而形成。由于石材盛产于太湖地区,得名太湖石。后人们将其他产地的此类岩石统称为太湖石。
太湖石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玲珑剔透,一石一款,绝无雷同。上灌水,大小孔洞皆漏;下置香,镂空飘烟,更有着“皱、漏、瘦、透”的独特美感,直引得文人骚客、达官富贾甚而将相王侯的追捧厚爱。太湖石或扮园林置石,或作堂前盆景或摆放文案直接把玩。自唐朝直盛于明清。
据传,唐代牛僧儒痴迷太湖石,被白居易称“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这可能是一个人狂恋太湖石的最高境界了吧。
太湖石自兴盛起便为皇家供品。颐和园这座大型皇家园林内究竟藏有多少奇珍异石大概难以计数。单单从石舫到乐寿堂,尤其长廊两侧所安放的太湖石盆景就足以瞠目结舌、目不暇接了。驻足端详,嶙峋怜人的外形下,却内藏不逊风骨。无论形似花草鸟兽或芸芸众生,恐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人的眼中便有着不同的世界,也便引人沉入各自的悠思之中。这就是太湖石独有的神奇魅力。
一路观赏,一路惊叹,不觉来到乐寿堂前。汉白玉基座上静卧着一块巨大的奇石。这就是著名的“败家石”。
关于“败家石”,还有着一个曲折的故事。明朝石痴米万钟在房山发现此石,喜爱之至欲运回宅园。由于石体庞大,只能边修路边运回,耗资巨大。中途遭遇奸党诬陷,称奇石只配皇家享用,被贬。为保性命,无奈忍痛割爱弃石,对外称散尽家财,奇石便被称作“败家石”。清朝,乾隆祭祖偶遇奇石,视为灵石,举国力运回清漪园。由于外形酷似灵芝,御笔“青芝岫”,从此名扬天下。
然而,“青芝岫”虽华丽奇美,却鲜有游客合影。看来,人们只记住了其败家的过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