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诗人王维的这两句诗,不说妇孺皆知,却也广为流传,诗词真切、传神地表达出了对即将出关远行的友人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暗示着阳关的遥远与关外的荒绝。阳关造就了名诗,名诗使边关名声大噪。
阳关与玉门关均为汉朝所设关隘,是丝绸之路的陆路对外交通咽喉要道,因位于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这里是国土西部的最后一座关隘,因此也就成为了出使西域的必经之地。抗击匈奴入侵的壮士们走过这里;往来于西域、汉唐的商贾驼队走过这里;抒发情怀的文人骚客们流连过这里;自西天取经的玄奘师徒正是经由此关回归长安……
阳关,令人心驰神往的名字。人们常说:到丝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阳关。虽然行程紧迫,还是决定匆匆一瞥。
驶往阳关正值午后,一直跟随着的太阳不知不觉躲藏了起来。就在我们庆幸能感觉凉爽时,车窗外扬起了细沙,而且越前行风越大,卷起的沙尘就越多。沙尘很快越上主道,一路只得小心驾驶。然而状况还是出现了。道路上布满了沙土,道路两侧更是沙漠片片,没有了参照物,无法分辨,车子突然剧烈地颠簸了起来并改变了方向。原来道路上已不是一层沙土,而是已经堆积成了一个高高的沙丘,车子冲上了沙丘。如果不是速度稍慢,如果不是周围没车,后果、后怕,第一次切实地感觉到了沙漠的威力与可怕。
先进、现代的阳关大道,沙漠一不高兴就席卷而上,几近吞噬,几千年前的它们会风平沙静吗?答案一定是不会。因为既是边关又为古镇的阳关,曾经重兵镇守、水丰粮足的阳关,真的就是被无情肆虐的荒沙淹没了。
然而,古镇并没有完全消失。就像潮涨潮落,随着沙漠的起伏,许多埋藏于沙土之中的古物重见天日。完整、高大的烽燧,博物馆里一件件文物,既是见证者,又是维护者。它们在向现代的人们无声地诉说着古镇昔日的辉煌,更在维护着边关重镇辉煌背后的尊严。
历尽艰辛,车子终于驶进了宁静祥和现代的阳关镇。
一大片茂密翠绿的树林与之前的沙漠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冲击着你的视觉。你会觉得这里好像世外桃源,更像童话世界。总之,眼见不实了。小镇道路两侧,两道水渠中,清澈湍急的泉水欢快地流淌着。
地处戈壁沙漠拥有这样的泉水,简直不可思议。这就是阳关的希望之泉、生命之泉。
这泉水使得今天的阳关早已告别凄婉,变成了鱼肥粮丰、葡萄串香,人们安居乐业的好地方。拔地而起的千米葡萄长廊吸引着八方游客葡萄架下品尝美食、把酒言欢,感怀伤古、畅想未来……
架下的葡萄虽然还没有成熟,我们的心儿也像阿娜尔汗一样醉了。待到他日葡萄飘香、肉醇汁甜,一定重返阳关,醉卧长廊,体味那“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真正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