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罕见雾霾天气袭击北京

(2013-01-13 17:39:08)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http://s13/mw690/43a4e629td3285290894c&690从1月11日开始,京津、河北、河南、江苏等地都笼罩在雾霾中,能见度低,污染程度高。中央气象台13日继续发布大雾黄色预警,预计未来几天上述地区还将有能见度不足1000米的雾,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200米。受此影响,1月12日,很多地方的空气质量都达到六级以上的严重污染。1月12日下午,北京城东部、南部的PM2.5均值超过700微克/立方米。北京城区PM2.5指数全部超标。西方媒体当天也对北京以及整个中国中东部的持续雾霾天气予以关注。

英国广播公司(BBC)1月12日报道称,中国首都北京的空气污染已经达到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程度。无论是官方还是非官方的监测结果都显示,12日的污染指数已飞速超越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危险等级。BBC驻北京记者说,空气中有煤尘和汽车尾气的味道,这两者是主要的污染源。在北京市中心,烟雾浓到能见度只有数百米,高楼大厦消失在一片灰蒙之中。即使在屋里,空气看上去也朦朦胧胧的。http://s2/mw690/43a4e629td328577e0881&690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最微小污染颗粒的平均浓度(即PM2.5)不应超过每立方米25微克。超过100微克的空气是不健康的。达到300微克,所有的儿童和老人均应呆在户内。北京城当天的PM2.5已严重超标。吸入这样的空气,会让微小的颗粒进入呼吸系统,造成呼吸系统感染,提高肺癌和心脏病死亡率。BBC的文章认为,经济增长让很多城市的空气质量变得很糟糕,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同时美联社文章也表示,北京空气污染已经连续两天达到危险程度,北京的严重污染将持续到15日左右。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网站上说,在北京城很多区域,PM2.5浓度达每立方米700微克。绿色和平组织人士称,这是自去年北京市开始监测PM2.5以来,空气质量最糟糕的时刻。过去数天,天津、武汉等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也很严重。法新社则援引中国新华社的消息,客观报道了中国中东部的持续雾霾天气。同时关注北京市有关公众尽量避免外出,避免强烈运动,尤其易感人群应加强自身保护的建议。报道中称,中国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规模的煤炭消费和机动车使用。

环境问题事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一直是人们关心和科学研究的热点课题。北京市的雾霾天气已经成为首都人民甚至包括美国大使馆在内的世界各类人士所关注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涉及雾霾形成的PM10乃至PM2.5,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想在雾中把城市看清,更想明白雾霾原因所在。为何出现如此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还将持续多久?

http://s12/mw690/43a4e629td3285ee7d69b&690中国之声气象分析师李嘉宾从气象专家的角度介绍说,冬季在水汽充足,而且缺少强冷空气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雾霾;最近一段时间,影响全国的冷空气并不是很强。在冬天,冷空气不强的时候,往往是雾霾天气发威的时候,最近一段时间也正是这样的情况。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介绍,大气中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000米时,气象学便称其为雾。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出现饱和。如果水汽多于饱和量,多余的就会凝结出来,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形成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成为雾。气温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少,越容易形成雾霾。针对北京、华北等地的具体气象条件,在较低的温度影响下,当近地面暖而湿的南风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形成雾。雾本身不是污染,但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同样,城市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也会加重雾霾程度。气象专家表示,由于大雾本身呈现一种不均匀的现象。因此,会出现同一城市雾霾程度不同。

“以北京为例,南部的雾平流到城区,造成城区能见度下降。而北面由于地势较高,出现雾霾的几率较城区少。”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如此解释。雾霾天气使空气质量明显降低。气象专家提醒居民需适当防护,尽量减少室外暴露的时间,减少开窗,长时间在室外需要佩戴口罩。由于能见度较低,驾驶人员应控制速度,确保安全。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也要采取措施,保障交通安全。

 

简单概括,是特殊大气条件加上严重污染导致了雾霾天气。看来,美丽中国、美丽北京任重道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