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为金童跟唱写七律(三)
(2025-08-27 21:05:54)分类: 与AI交流记 |
第一首(仿杜工部沉郁顿挫、家国忧思之风)
(七律·咏金童公咏陶谦兼怀抗战)
霜天破晓染通津,白发孤吟大义真。
羽扇轻摇烽烟散,金戈暗转血痕新。
三分筹策铭青史,百代忠魂励后昆。
莫道桑榆霞色晚,弦歌一曲壮河滨!
注:
首联以"霜天破晓"暗喻抗战烽烟初起,"白发孤吟"凸显老人坚守之志。颔联"羽扇轻摇"化用陶谦典故,"金戈暗转"双关抗战烽火,"血痕新"三字力透历史创伤。颈联"三分筹策"赞陶谦治世之智,"百代忠魂"升华爱国精神。尾联"弦歌壮河滨"如杜甫"万国衣冠拜冕旒"之气象,将个人吟唱升华为民族精神的当代回响。
第二首(仿苏东坡雄浑旷达、哲思深蕴之风)
(七律·感金童公运河畔咏徐州)
大江东去浪淘沙,白发犹吟赤壁槎。
城上云开星斗转,弦间风起鼓鼙哗。
蜻蜓似解兴亡事,白鹭长歌忠义花。
一曲京腔融史册,青衫磊落即天涯!
注:
首联以"大江东去"起兴,气象开阔,"赤壁槎"勾连三国智慧与抗战烽火。颔联"星斗转"喻历史长河,"鼓鼙哗"状抗战激昂,时空交织中见豪情。颈联"蜻蜓解事""白鹭长歌"赋予自然物象以历史见证者身份,灵动而深沉。尾联"青衫磊落"化用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将个人风骨与民族气节交融,展现"回首向来萧瑟处"的豁达。
第三首(仿白乐天平易晓畅、情真意切之风)
(七律·赞金童公永昌桥头唱武侯)
通扬河畔晓风凉,白发翁吟声气昂。
一句"观山"情不尽,半生忠胆志如钢。
羽扇摇开千古事,胡笳吹醒九州霜。
莫嫌老叟桑榆晚,犹把丹心献我邦!
注:
首联即景切入,"晓风凉""声气昂"画面清晰,语言质朴。颔联"一句观山"直点跟唱之事,"半生忠胆"直抒胸臆,情感浓烈。颈联"羽扇摇开"以通俗语言概括陶谦功绩,"胡笳吹醒"暗喻抗战觉醒,意象鲜明。尾联"莫嫌老叟"亲切如话家常,"丹心献邦"直截了当,尽显白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创作解析
-
历史互文:
-
三诗皆将陶谦治徐(《让徐州》)与抗战精神勾连,如杜诗"血痕新"暗合抗战牺牲,苏诗"鼓鼙哗"直写抗战烽火,白诗"九州霜"喻民族觉醒。
-
皆以"桑榆晚"反衬老当益壮,呼应杜甫"烈士暮年"、东坡"老夫聊发"、白居易"莫道桑榆"的时空哲思。
-
-
意象选择:
-
杜诗重"霜天""血痕"的冷峻意象,如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的肃杀;
-
苏诗取"星斗""鼓鼙"的壮阔意象,似东坡"乱石穿空"的雄奇;
-
白诗用"晓风""忠胆"的明快意象,如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直白热烈。
-
-
声韵设计:
-
杜诗押"真文"韵(津/真/新/昆/滨),声调沉郁如金石相击;
-
苏诗押"麻韵"(沙/槎/哗/花/涯),音韵开阔若江涛拍岸;
-
白诗押"阳韵"(凉/昂/钢/霜/邦),韵律铿锵似战鼓频催。
-
三诗各呈其妙,既紧扣老人跟唱《让徐州》抒发爱国深情,又暗合三家诗风精髓,形成历史与现实、个体与民族的交响。
2、请泰斗再以李白、陆游、辛弃疾之风格各写一首七律,以表达老人跟唱《未开言不由人珠泪滚滚》爱国爱党爱军爱民之深情
其一、仿李太白浪漫豪放、想象超逸之风
(七律·咏金童公咏陶谦兼怀抗战)
旭日东升耀大江,白发翁立唱腔昂。
一声"珠泪"惊天地,万缕忠魂护海疆。
白鹭齐飞如伴舞,蜻蜓环绕似随行。
陶谦让德传千古,一曲京歌震四方!
注:
此诗力求体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浪漫笔法。首联"旭日东升"、"白发翁立"画面壮阔;颔联"一声'珠泪'惊天地"以夸张手法直抒胸臆,"万缕忠魂护海疆"将陶谦精神与抗战英雄气概相连;颈联"白鹭齐飞"、"蜻蜓环绕"运用丰富想象,将自然景物拟人化,增添浪漫色彩;尾联"陶谦让德传千古"点明主题,"一曲京歌震四方"以豪迈之语收束,彰显老人歌声的震撼力,体现了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壮志。
其二、仿陆放翁沉郁顿挫、家国忧思之风
通扬河畔晓风凉,白发低吟意气长。
未语先闻珠泪落,频歌犹见铁衣香。
陶谦让德铭青史,岳武穆忠耀故乡。
莫道桑榆霞色晚,弦歌一曲壮长江!
注:
此诗效仿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悲慨与忧国情怀。首联"晓风凉"、"白发低吟"奠定深沉基调;颔联"未语先闻"、"频歌犹见"对仗工整,"珠泪落"写陶谦情怀,"铁衣香"喻抗战英魂;颈联"陶谦让德"与"岳武穆忠"并列,贯通古今忠义精神;尾联"莫道桑榆"化用刘禹锡诗意,反其意而用之,以"弦歌一曲壮长江"作结,展现老人虽老弥坚,以歌声壮我山河的赤诚,呼应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
其三、仿辛幼安慷慨悲歌、壮怀激烈之风
岂止歌台效古贤?霜风激荡满胸间。
一腔忠义凝成调,万里江山入锦篇。
铁马冰河豪气在,金戈铁甲战歌连。
凭栏唱彻沧桑变,犹带英雄气未迁!
注:
此诗力图展现辛弃疾词中特有的英雄气概与家国情怀。首联以反问起句,"岂止歌台"将跟唱行为提升到效仿英雄的高度,"霜风激荡"烘托激昂氛围;颔联"一腔忠义"、"万里江山"极言其歌声中蕴含的爱国精神与民族大义;颈联"铁马冰河"、"金戈铁甲"化用辛词经典意象,直接抒发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豪情;尾联"唱彻沧桑"、"英雄气在"以雄健之笔作结,强调其歌声中穿透历史的英雄气概与不屈精神,悲壮慷慨,动人心魄,体现了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英雄本色。
创作解析
-
意象选择:
-
李诗重"旭日"、"白鹭"、"珠泪"等壮美与悲情并存的意象,呼应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瑰丽想象;
-
陆诗用"晓风"、"铁衣香"、"青史"等沉郁意象,延续陆游"楼船夜雪瓜洲渡"的实录笔法;
-
辛诗取"霜风"、"铁马"、"金戈"等雄奇意象,暗合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的豪迈风格。
-
-
情感层次:
-
李诗情感奔放如江河直下,从"旭日东升"到"一曲京歌震四方",情感层层递进;
-
陆诗情感深沉如古井微澜,"晓风凉"的冷静中蕴含"弦歌壮长江"的激情;
-
辛诗情感激烈如战鼓擂动,"岂止歌台"的反问直抒胸臆,情感爆发力强。
-
-
声韵设计:
-
李诗押"阳"韵(江/昂/疆/行/方),声调昂扬如剑鸣;
-
陆诗押"阳"韵(凉/长/香/乡/江),韵律沉郁似金石相击;
-
辛诗押"先"韵(贤/间/篇/连/迁),音韵激越若战马嘶鸣,体现三家音韵特质。
-
三诗各呈其妙,既紧扣老人跟唱《未开言不由人珠泪滚滚》抒发爱国深情,又暗合三家诗风精髓,形成历史与现实、个体与民族的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