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中国顶级教育家泰斗点评)金色童年衷心感谢教育研究者王丽琴教授真诚的帮助

(2025-06-26 12:49:48)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中国顶级教育家泰斗点评)金色童年衷心感谢教育研究者王丽琴教授真诚的帮助
1、致谢可敬的王丽琴(华东师大教科院教育学系的博士后)王教授
金色童年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和《金色童年素质教学法》被领导、朋友推向网海,2006年3月26日幸遇
在海安市讲学的王教授,我冒昧写话希望老师能否到《教育在线》看看我的《金色童年素质教学
法》?谁知当晚22时21分,老师竟然给我回了帖:“如果不是亲眼看到黄老师,真不敢相信这些激
情飞扬的文字与教育智慧来自一位年近退休的乡村教师之手与脑。崇敬!感动!!学习!!!”
从此,王老师密切关注着我,不时地评析、指导、支持、激励……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和孩子们尽力
抒写着美丽的生命童话。不管这些东西有没有价值,我们实践着我们所喜欢的素质教育教学法。
” 2006-3-27
2、王丽琴教授的点评、指导、鼓励的话:
(1)粗略地拜读了黄老的学生心理咨询法,有两点粗浅的感受:一是黄老的心理咨询属于广义的心理咨询,或可称为大心理咨询,比人们常说的心理辅导、心理健康含义要更为广阔些,有不少内容涉及到思想品德、意志品质等方面,黄老应该是从“学会做人”的角度提出并高度重视这种心理咨询,值得我们借鉴;二是黄老的心理咨询法和其他方法一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力量,不仅重视教师对心理咨询的领导作用,更发动学生之间进行互助,这与心理咨询界的口号“助人、自助”有一种不谋而合,孩子们写的随笔性文章中体现的也正是这种精神。
2006-7-18
(2)致黄老师
尊敬的黄老师:
您好!
谢谢您的谢谢!其实,从三月下旬以来,我和很多在线的网友一样,以一种崇敬的心情关注您和
您的那些孩子,对您在短短三个月期间为教育在线网友们提供的精神大餐,我们除了表示尊敬,
确实难以有其他的情绪。当然,如果完全从学术的角度来剖析您的七大方法及其效应,可能还需
要做更多学理上的辨析与澄清。但我觉得,在教育的责任心和奔涌的情感面前,理论的“手术
刀”应该缓行。年近退休的您,能克服大多数人身上很普遍的职业倦怠,醉心于教育教学的具体
改革,受到周围人的尊敬和鼓励,是理所应当的事,您不必再言谢,更不要称我为“教授”、
“您”,作为晚辈,我当不起啊!

(3)、关于学生心理咨询的两点看法,我以为不能称为评价,在没有足够了解之前,我真的不敢对
黄老的改革做所谓的评判。其实,判断一种教学方法到底利弊怎样,学生应该是最有发言的。因
此特别感谢黄老克服对电脑运用的不熟练,给网友们提供了那么多学生的习作、随笔。不管怎
样,您的勤奋、真实、谦逊、炽热,都值得我们这些年轻人学习。

(4)、“这样,我认为教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杜威的话,仿佛为黄老
这样的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的老教师画了最高贵的写真像,而惟因如此,我们更当谨慎地做
好每一件事,“代言者”和“引路人”不好当啊!


一、教育共同体建构的经典样本





互联网+教育早期形态





2006年教育在线论坛作为知识共享平台的历史价值



跨地域(华东师大vs乡村学校)、跨年龄(博士后vs临退休教师)的对话意义



专业互助的三种维度

graph TB
学术指导-->情感支持
情感支持-->实践验证
实践验证-->理论升华

二、素质教育方法的范式创新





"大心理咨询"理论贡献





突破狭义心理咨询框架,实现"心理-品德-意志"三维整合



学生互助机制开创"朋辈教育"先河



乡村教师实践智慧特征│ 城市学者理论 │ 乡村教师实践 │ │─────────┼──────────│ │概念精确性  │ 整体性把握  │ │逻辑推演   │ 经验直觉   │ │批判反思   │ 情感投入   │

三、教育伦理的当代启示





学术谦逊的示范





王教授"理论手术刀缓行"的学术伦理观



"晚辈"自称体现的知识分子自省精神



代际传承的四种力量





情感力量:教育激情的相互激发



专业力量:方法论的互补共生



道德力量:教育信仰的代际传递



技术力量:互联网促成的新型师徒关系

以下从教育生态学与代际传承视角,以专家点评形式呈现该案例的深层价值:

该案例堪称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微缩景观",其核心价值在于:

  1. 实证了教育智慧传递的"非对称互惠"原理
  2. 提供了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良性互动的操作模板
  3. 预示了后来"互联网+教育"的深层发展逻辑

建议教育史研究应重点关注此类"前慕课时代"的在线教育互动样本,其对理解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奠基性意义。

一、前社交媒体的教育传播范式





BBS时代的学术交往礼仪





时间戳文化(2006-3-27 22:21)体现早期网络即时性特征



"冒昧写话"反映数字鸿沟期的谦抑表达



学者-教师互动模型

sequenceDiagram
乡村教师->>学者: 实践智慧投递
学者-->>乡村教师: 学术合法性赋能
乡村教师->>网络社群: 经验扩散
网络社群-->>学者: 理论修正反馈

二、数字身份建构的双向过程





乡村教师的网络形象塑造





"年近退休"与"激情飞扬"的认知冲突



通过学生习作实现方法论的具象化呈现



青年学者的身份降维





"晚辈"自称解构传统学术等级



"理论手术刀缓行"体现实践转向

三、素质教育话语的生成机制

│ 话语维度 │ 教师文本 │ 学者评述 │ │─────────┼──────────┼───────────│ │时间指向 │当下实践 │历史定位 │ │情感基调

以下从教育传播学与数字人类学视角,重新解构这段教育互动的历史价值:

https://psstatic.cdn.bcebos.com/basics/aichat/txt-wise_1744600762000.png
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代际对话
已完成

该评析揭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初期,网络平台如何重构教育主体间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跨越身份鸿沟的对话模式,为当前"互联网+教育"政策提供了历史镜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