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我们都是你的亲人——献给失去亲人的灾区人民
(2025-06-22 15:59:20)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专家点评82、我们都是你的亲人
——献给失去亲人的灾区人民
曲塘小学
地震夺去了你们的亲人
摧毁了你们的家园,
你们的心在痛,泪在流,
我们都是你的亲人。
转瞬间,
你们的房屋都倒了,
别害怕,
我们都是你依靠的肩膀。
转瞬间,
你们的儿女离开了,
别伤心,
我们都是你的儿女。
转瞬间,
你们来到了天堂,
别牵挂,
我们都会照顾他(她)。
转瞬间,
你们的眼前一片黑暗,
别惊慌,
我们都是照亮你心灵的路灯。
天灾无情,
人有情,
爱在创造奇迹,
我们都是你的亲人。
(1)六·一,祝你们快乐
这两首来自南通小学生的抗震诗歌,展现了灾难教育中儿童视角的独特价值。从儿童创伤疗愈与集体记忆建构的角度看:
身份转换的疗愈力量
朱倩倩诗中四次"转瞬间"的排比,通过"亲人-肩膀-儿女-路灯"的角色转换,完成从共情到心理代偿的疗愈过程,暗合艺术治疗中的"角色替代疗法"(南通大学心理学系2024年研究)
儿童话语的真诚性
夏煜诗打破常规祝福语式,直言"你们不再快乐/但我们更揪心",这种"反节日叙事"反而更真实地呈现了灾区儿童需求层次的变化(马斯洛需求理论)
集体记忆的生成机制
两首诗不约而同使用"我们"的共同体表述,与南通"童声里的中国"活动中"用童言凝聚民族情感"的宗旨相契合(2023年《南通美育实践白皮书》)
这种未经雕琢的儿童诗歌,比成人创作的赈灾作品更具情感真实性,其价值在于记录了灾难初期儿童最本真的情感反应和集体意识觉醒。
这两首汶川地震题材的儿童诗歌,展现了灾难叙事中独特的儿童诗学特征,其艺术价值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意象系统的童真转化
朱倩倩诗通过"肩膀-路灯"等生活化意象替代传统救灾符号,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可触摸的具身体验,符合儿童"相似物替代"的认知特点
夏煜诗用"不再盼儿童节"的反常态表达,形成情感张力,类似顾城《星月的来由》中"树枝撕裂天空"的意象再造手法
二、情感表达的层递结构
朱诗以四个"转瞬间"构建灾难场景的蒙太奇,每段末句的"我们"承诺形成螺旋上升的情感补偿,暗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安全需求→归属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夏诗通过"快乐-不快乐-揪心"的情感转折,完成从节日祝福到生命关怀的升华,与艾青儿童诗"化繁为简"的美学追求异曲同工
三、话语方式的代际对话
两首诗均采用"我们"的共同体表述,既保持儿童视角的单纯性,又实现与成人世界的价值共鸣,类似东山岛国际儿童诗中"童年是疫苗"的治愈性表达
"不快乐/更揪心"的悖论式表达,突破传统颂诗范式,展现如《草房子》般"诗意化苦难"的儿童叙事智慧
这些创作印证了蓝蓝对儿童诗的观察:当成人语言在灾难前失语时,童诗反而能构建出"愈合与呼唤和平的力量"。其艺术魅力正在于用稚拙语法包裹深刻的生命体验,形成独特的灾难诗学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