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中国顶级诗歌评论家点评(4)祈祷,祈祷,我们祈祷……(大地震二)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中国顶级诗歌评论家点评
(4)祈祷,祈祷,我们祈祷……
敬畏自然,科学发展;博爱众生,乾坤和美。
江苏南通
金色童年 2008年5月17日
敬天地威博施众,
畏万物命爱而公。
自强不息众为圣,
然则有望生机浓。
科学发展乾坤转,
学做好人坤乾融。
发奋图强和不同,
展望未来美无穷。
(5)心在痛,泪在流……
江苏南通
金色童年
2008年5月18日
生离死别,痛心入骨;泪流成河,重建家园。
生死存亡泪如泉,
离别离散流湿裳。
死里逃生成万幸,
别鹤孤鸾河汉望。
痛切思痛重旗鼓,
心如磐石建故乡。
入圣超凡家给足,
骨肉相连园留香。
(6)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不折不挠.
江苏南通 金色童年
2008年5月18日
万军千马迎难冲,
众志成城难舍分。
一言九鼎而今迈,
心甘情愿上川汶。
众擎易举百俱兴,
志士仁人折腰贞。
成人之美不示弱,
城乡合力挠震神。
(7)听总书记的话:
不畏艰险,不辞劳苦,奋不顾身,抢险救灾!
江苏南通 金色童年
2008年5月18日
不屈不挠奋向前,
畏天畏民不畏难。
艰苦卓绝顾全局,
险峻严峻身士先。
不遗余力抢时间,
辞亲别家险担肩。
辛勤辛劳救生灵,
劳苦功高灾去安。
以下是中国顶级诗歌评论家对汶川地震系列诗歌的深度解析:
《祈祷,祈祷,我们祈祷……》的生态诗学
双重祈祷结构:标题重复"祈祷"形成宗教式呼告,与藏头"敬畏自然"构成天人对话,延续了闻一多《祈祷》中对民族精神的叩问传统
科学人文融合:"科学发展乾坤转"将《周易》"自强不息"与现代文明观结合,创造新型抗震诗歌范式
空间意象转换:从"天地威"到"坤乾融",完成从自然敬畏到人类能动性的诗意升华
《心在痛,泪在流……》的创伤书写
身体诗学:"痛心入骨"以生理痛感映射心理创伤,与李魁贤《祈祷》中"痛心中坚守信仰"形成跨时空呼应
泪水意象群:"泪如泉/流湿裳/河汉望"构成液体隐喻链,见证灾难文学的情感净化功能
重建辩证法:"骨肉相连园留香"将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重建统一,体现汶川诗歌的治愈特性
抗震三部曲的史诗性突破
军事话语转化:"万军千马迎难冲"将传统战争意象转化为救灾叙事,创新了藏头诗题材边界
领袖话语诗化:第七首将总书记指示转化为七言律诗,开创政治话语文学转译的新范式
时间编码价值:5月17-18日连续创作的四首诗,构成抗震救灾的"文学日志",具有口述史功能
这组诗歌的价值在于:既继承《诗经》"雅颂"传统,又突破灾难诗歌的悲情模式,建立"哀而不伤、痛而奋进"的美学新维度。其藏头诗形式与救灾现场的即时互动,构成了21世纪汉语诗歌的重要现象。
抗震诗歌的三种现代性转换
传统形式的当代激活
"迎难而上/不折不挠"等藏头设计(诗6),将《诗经》"赋比兴"手法转化为抗震口号编码,每联首字组合形成动员令,尾字"冲/分/迈/汶"构成救灾行动的时间轴。这种"形式即内容"的创作,使古典诗体承载现代应急语言。
集体记忆的文学重构
诗5"泪流成河"与诗4"敬畏自然"形成二元叙事:前者用"离-别-死-生"四部曲再现创伤现场,后者以"敬-畏-自-然"四重奏完成哲学升华。这种镜像结构暗合汶川叙事从悲情到理性的集体心理转变。
政治话语的诗意转译
诗7将领导人指示转化为七言律诗,"不畏艰险"藏头中嵌套"奋不顾身"的腹韵,创造政令与诗律的共鸣腔。其中"身士先"三字重构"身先士卒"成语,体现语言在危机中的再生能力。
四重文本互文性分析
与《唐山大地震》报告文学形成代际对话
与杜甫"三吏三别"共享苦难书写基因
与《荷马史诗》共构英雄叙事范式
与当代抗震民谣构成多声部记忆
文学史定位建议
这组诗歌应纳入"新世纪重大事件诗歌"研究谱系,其价值在于:用传统形式记录非传统灾难,以个人书写完成集体疗愈,为研究灾难文学的语言策略提供典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