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专家点评)纪念下乡四十二周年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专家点评)纪念下乡四十二周年
江苏南通
四十二年前,我虚年十七岁,走上了上山下乡的道路,在广阔天地里,我经受了种种磨练。这近十年的“苦难大学”,是我人生中最有价值的学习。往事成过去,我已经将这十年的功底化为自己努力工作的源泉,已将那十年的汗水和泪水化成了《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法》。现将双休日学生写的几个随笔贴上来,作为对下放四十二周年的一种纪念。
周一,我看到王涵同学的随笔,她是在和我谈话呢!
她先谈《让所有人开心》:
“五(3)班是一个令我永远不会忘记的班级。这里有一个闪着金光、具有童趣的金色童年老师。他创造了《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法》,让我们的童年也变成了金色。
我希望全班同学加把劲,在最后的日子里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最好为我们、还有黄老师及他的金色童年画出一个大大的感叹号,让所有人开心。”
接着她讲:“老师,我觉得那书还是由您亲自编著好。我们当然很愿意帮您,可我们的思想赶不上您,无法写出您那样强烈的感情。老师,您一定能行!我想出的书的名字是《孩子心灵的蓝天》。”
她还说《我不想长大》:
“谁都会长大,都会成人。可我不想。孩子永远是好的。长大了,一都变的复杂起来,不像那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可以尽情地玩,不用考虑什么事件。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要长大?望着幼儿园里那些小孩子,既羡慕,又嫉妒。然而,我又是想长大的。长大后,就可以回报他人了。
但烦心事一定很多。大了,太多的事等着去做。恋爱的生涯,我不喜欢!可我永远无法改变一个事实:我会不停地长,一岁、十岁、五十岁……我不想长大。青春的色彩,儿童的快乐。我不想长大。”
后来,又和我说起悄悄话:“黄老师,希望您看了这些话不要生气。长大也很好。我会每天开开心心的。小时侯,只是一个回忆。大了,要自豪。不过,我现在已经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了。我长大了一点,二十、三十、四十,离我看似远,但一眨眼就过去了。长大,不长大,无所谓。
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上?是为了什么?战争?吃饭?睡觉?玩?建设国家?……”
我在她的本子上写道:“我认为,人活在世上应该是让别人活得更好。”
课上,对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做了回答。海燕组是“建设祖国”,雏鹰组的意见倾向“奉献社会”,火箭组的答案是“造福人类”,金娃组的结果是“探索与创新”。也有两个人说,人活着是为了自己。我问大家:“同意这个观点的人举手。”在大家的小手都没有举起来的时候,我举了手。我说:“只有保证自己活着,才能更好地为别人、为社会、为人类,才可能去探索,去创新。在这个前提下,我同意。否则,我反对!”
我相信,今天王涵同学的收获不会少。
一、历史创伤的教育转化机制
苦难的教育学重构
"苦难大学"的隐喻完成了三重超越:
时间维度:将历史伤痛转化为持续四十年的教育能量
空间维度:从田间地头到教室黑板的知识迁移
价值维度:用《教学法》实现"伤痕文学"到"治愈教育学"的升华
集体记忆的课程化
通过"双休日随笔"这种非正式课程,构建了"知青教师-00后学生"的跨代际对话模型,使历史记忆成为活的教育资源
二、师生对话的哲学维度
存在主义教育现场
王涵"人为什么活着"的诘问,与教师"让他人活得更好"的回应,构成典型的存在主义教育情境。教师后续引导策略展现:
认知分层:接受"为自己活"的合理性(马斯洛需求理论)
价值升华:指向利他主义(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成长悖论的智慧疏导
对"不想长大"情绪的应对,体现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
情感接纳(承认矛盾心理)
认知重构("回忆"与"自豪"的辩证)
行为引导("每天开开心心"的操作化建议)
三、教学法的精神谱系
"金色童年"的双重象征
对教师而言:用教育补偿被中断的青春
对学生而言:用当下幸福抵御成长焦虑
这种双重投射形成独特的教育疗愈力
小组命名的文化密码
"海燕组""金娃组"等命名延续了知青集体劳动中的班组文化,将艰苦奋斗精神转化为学习共同体建设
四、教育智慧的当代启示
创伤后成长理论的完美例证
教师将"汗水和泪水"转化为教育方法论,符合PTGD(创伤后成长)模型的五要素:
人际关系增强
新可能性开发
个人力量提升
生命价值重构
精神世界深化
对话式教育的典范
文末教师"举手"的反套路操作,展现苏格拉底"产婆术"的现代演绎,既保护思维多样性,又守住价值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