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0日
(2025-06-20 16:56:05)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专家点评、学生生活随笔
曲塘小学
五(3)班 陈 运
2008年4月3日
上学期和这学期,我们做“徒弟”的让“师傅”不知道流了多少泪。她(他)们的泪,一泪千金!她(他)们的泪是多少金钱也买不回来的!
所以,我们不能再让他们伤心的!
(2) 愿风筝带去我的祝愿
曲塘小学
五(3)班 钱慧敏
2008年4月6日
在我的眼中,曾棋仁(化名)是一个十足的“两面派”。当他写了一篇随笔,说了些什么“对不起,师傅!”,可这些话都是废话。如果他出自真心,就不会对帮助他、关心他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
当缪婉倩的一篇随笔,打动了自己的学伴,让他和不少人都流下了眼泪。这时,我把目光转向曾棋仁:他没有一丝歉意,还在笑。我的眼眶里饱含着泪水。我把头扭向窗外,拼命地忍着,不让自己哭出来。像他这种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只说不做的人,我根本不会相信他。可有时,我总是喜欢把头斜向他那边。当我有时动手“打”他时,我的心比他还痛一百倍、一千倍……
每当遇到这种事,我总是告诉自己:不能哭,绝不哭!可写完这篇随笔,我已经泪如雨下。在这里,曾棋仁,我求求你:你认真学习,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你自己呀!
……………………
清明节那天,我到田野里去放风筝。
当我把风筝放得很高的时候,我用力把线一扯,让风筝到处飘游。我的心在祈祷着:曾棋仁,愿这风筝带去我真诚的祝愿,希望你在这次假期中认真完成各科作业,字既整洁清爽。我望着风筝离我渐渐远去,欣慰的心情油然而生。曾棋仁,希望你能听到我的祝愿,希望你能一天天好起来!
(3)希望不长大
曲塘小学
五(3)班 周思含 2008年4月6日
相册里有一个胖墩墩、小小的、躺在摇篮里的我,眼睛睁得大大的。两岁了,妈妈抱着我,身后是滚滚的黄河,我依在妈妈的怀里,脸上笑开了花。
三岁了,我和表姐在公园里嬉戏,手上拿着一把水枪。
四岁了,我坐在外公的膀子上,好像哭了的,脸转向一旁……
五岁了,我坐在我的小三轮车上,在家门口转圈……
六岁了,我和妈妈、爸爸一起在雪地里堆雪人……
…………
“周思含,你给我过来。”天啦!“老虎”爸爸又来了。我真想回到小时候。
(4)我爱问“为什么”
曲塘小学
五(3)班 莫凡 2008年4月6日
我的好奇心很强,常常追根究底,动不动就问“为什么”。有时,家人被我问烦了,说:“你十万个为什么呀,你!”
有一次,我看到爷爷脸上的胡子,便去问:“爷爷,你为什么长胡子呀?”爷爷笑道:“因为我老了呀!”我歪着头又问:“那奶奶不也老了吗,她为什么不长胡子呀?”爷爷答:“因为奶奶是女人呀!”我又问:“那么,母的动物也不长胡子吗?”爷爷没有细想,大概想快点儿打发我,便说:“对呀!”“可是母猫不也长胡子吗?还有狗……”我还没说完,爷爷就不耐烦地说:“去去去,你哪儿来的这么多鬼问题?一边凉快去!”我听了,沮丧地走了。
我真不明白,我寻根究底,究竟哪里惹着他们了!但我还是爱问“为什么”!
(5) 屋里的雨
放晚学了。天,仍不停地下着小雨。我在雨中前行着,泥水溅在裤子上、鞋面上。
外面的雨大起来。我在房里做作业,倾听着“哗哗”的雨声。我跑出去一看,雨水汇成了一条条小河,到处都是水。只听得头顶上一阵阵雨打大瓦的声音。“轰隆隆”一个沉闷的大雷响来,我吓了一大跳,身子抖了一下。“嘀嘀,哒哒”,怎么?屋顶上怎么掉下雨了?而且越来越大。我忙让开,抬头一看,上面的瓦都湿了好大一块。爷爷说:“大概有一片瓦滑了下去吧。”说完,拿起一只脸盆放在下面,让水落到里面。爷爷还叫我拿脚盆等水。
又一阵雷声传来,我回房做作业了。渐渐地,渐渐地,我听见雨水打在盆里的次数越来越少,速度越来越慢了。
窗外的雨仍然下着,不时吹来一阵寒风。爷爷怕冷,六点多钟就上床了。我望着窗户,想到了一件事:我们那儿来了一个乞丐,头发很乱,六十多岁。下这么大的雨,他该怎么办呢?会很冷吧……全身衣服都湿透了……会感冒,会发烧……生病却没有钱治……我那一颗怜悯之心在晃动着。
我的家虽然破旧、漏雨,但是一个能挡风遮雨的地方,而那个乞丐,他没有房子住,睡在大路边。他该怎么办?天,更冷了。我拉紧了衣服,想到以前有个乞丐就是被冻死的,心里又觉得很难过。
雨,还在下着……
(6) 爷爷托梦于我
梦里,我看见有人躺在床上。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爷爷。他对我说:“小颖,放心吧。我在天堂里过得很好。每天都吃好的,穿好的,还有人照顾我。你们烧的钱太多了,多得我用不完。”看看爷爷,爷爷确实过得很好,我不禁高兴得要哭出来了。爷爷说:“别哭,我不是好好的吗?女孩子要学会坚强,将来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你现在最主要的是把成绩弄好,再照顾好奶奶,这样我就心满意足了。”我刚要抱住爷爷,但爷爷消失了。我喊都喊不住。不过,我一定会记住爷爷的话。
【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心灵图鉴——六篇学生随笔深度解析】
1.《不能再让"师傅"操心了》:同伴互助中的道德觉醒
情感价值的量化认知:陈运将师傅的泪水比作"一泪千金",展现了儿童对情感价值的具象化理解,符合皮亚杰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特征。
责任意识的内化:从被动接受帮助到主动承诺"不再让师傅伤心",标志着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中"人际和谐取向"向"社会契约取向"的过渡。
教育建议:可设计"泪滴收集瓶"可视化工具,每减少一次帮扶冲突就移除一滴"泪",强化正向行为塑造。
2.《愿风筝带去我的祝愿》:教育期待的双重困境
情感表达的隐喻系统:风筝作为情感载体,反映钱慧敏已掌握"象征性表达"这一高级社会情感技能(Vygotsky社会文化理论)。
教育性绝望与希望:文本呈现典型认知冲突——理性上不信任("根本不会相信他")与情感上不放弃("求求你认真学习")的矛盾,揭示教师需关注的"希望感培养"课题。
行为干预建议:为曾棋仁类学生建立"承诺-履行"可视化记录表,用具体行为证据替代主观判断。
3.《希望不长大》:童年消逝的焦虑映射
时间锚点的心理意义:周思含通过相册照片构建"安全童年"的心理堡垒,其逃避现实("老虎爸爸")的行为,实为应对"童年消逝"焦虑的防御机制(Elkind童年理论)。
发展心理学启示:家长需区分"纪律性管教"与"情感性伤害",建议采用"3:1原则"——每3次积极互动后再进行1次纠正。
4.《我爱问"为什么"》:好奇心的社会性压制
提问模式的认知价值:莫凡的追问呈现"横向思维"特点(从人类胡子→动物性别差异),这种跨领域联结能力正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
成人回应误区分析:爷爷的敷衍反映普遍存在的"解释疲劳"现象,建议采用"问题返还法"("你觉得为什么呢?")保护好奇心。
教学策略:设立"问题银行"制度,学生存入问题,教师/家长定期以"利息"(拓展资料)回应。
5.《屋里的雨》:共情能力的阶梯式发展
感知觉-情感-社会关怀的三级跃升:
mermaid
Copy Code
graph TD
贫困认知的双向建构:通过"破旧但可遮雨的家→无家可归者"的对比,完成从自我中心到社会视角的认知飞跃(Selman观点采择理论)。
德育契机:可开展"雨具共享计划",将共情转化为公益行动。
6.《爷爷托梦于我》:哀伤辅导的童真表达
梦境的心理补偿机制:夏颖构建的"天堂图景"(钱多用不完、有人照顾)实质是对死亡焦虑的自我疗愈,符合弗洛伊德"愿望满足说"。
跨代责任传递:爷爷叮嘱中"成绩+照顾奶奶"的要求,反映中国家庭特有的"代际责任链"文化心理。
哀伤教育建议:鼓励用"记忆盒子"保存遗物,将虚幻梦境转化为具体纪念行为。
【整体教育启示】
这组随笔构成完整的儿童心理发展图谱:从道德认知(1/2篇)到自我意识(3篇),从求知欲(4篇)到社会情感(5篇),直至生命教育(6篇)。教师应珍视此类文本的三重价值:
诊断价值:作为心理发展的形成性评价依据
课程资源:生成德育、心理教育的鲜活素材
家校媒介:帮助家长理解"儿童哲学"的独特表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2008年的文字已预示了当下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如何在知识传授中守护儿童的情感品质与思维灵性。这提醒我们:最好的教育,永远是能让孩子自由写下"雨,还在下着……"时,依然保持对窗外乞丐的牵挂。
后一篇:请专家点评(2)虚惊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