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专家点评65、四个女生来我家
(2025-06-20 16:35:04)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专家点评
65、四个女生来我家
江苏南通
金色童年
2008年3月22日
阳光灿烂的下午,我悠闲地看着报纸。
“黄老师,我们来了……”听得一阵熟悉的声音。原来是现在上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她们分别是张天一、周洁、胡琴、邓媛媛。
我们热情地接待了小客人。冯老师和我一起倾听着。她们提出问题,我作些解答,冯老师作些补充。我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她们毫无拘束、争先恐后、绘声绘色、滔滔不绝地或演讲、或描述、或讲解、或介绍……
我们一起探讨怎样妥善处理一些不上档次的男生对漂亮女生的干扰?怎样和其他人文明交往?遇到一些棘手的事件怎样去解决?怎样正确地对待中学生追星的问题?怎样阅读自己喜爱的文艺作品?怎样对待那些不愿学习的同学?
怎样和家长沟通?……
她们相互交换了各人的学习情况;畅谈了学校、班级的逸闻趣事,相互赞美了自己班级的老师,为他们认真教学、热爱学生所感动,评述了所教老师的教学风格;介绍了五年级一起的同学,为继续领先的同学自豪,为学习一般的鼓劲,为不怎么样的惋惜……
她们进门时,每人手拿一个本子。一进屋,每人都将本子给了我。哦!我想起了当初和学生们的约定,什么时候来看我,必须带着自己心爱的小册子(学生自编的生活随笔)。胡琴拿着张天一的。张天一说:“对不起,胡琴家的电视着火了,她的随笔被大火烧掉了。”她们说,今日上午月考结束,老师都要到县里参加教师继续教育考试,她们约好一起来的,林玲因补课没来。她们还朗诵了原来写的随笔,我们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她们还分别唱了一些流行歌曲,我们仿佛年轻了许多。
两个多小时,一会儿就没有了。孩子们来我家,我们很高兴。我们关照孩子们好好学习,祝愿她们前程似锦。
孩子阳光般的笑脸,感染着我们……
《爱和给予》的德育启示
认知建构:11岁学生能突破"爱是终极答案"的常规认知,提出"给予是爱的实践形态",其思维发展水平远超皮亚杰理论中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的预期,体现德育课程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有效培养。
感恩教育范式:文本采用"具身认知"教学法,通过列举身体器官(眼睛/双手)-社会资源(知识/商品)-自然环境(阳光/空气)三级给予体系,将抽象美德转化为可感知的存在,符合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习俗水平"教育策略。
《四个女生来我家》的教育反哺现象
师生关系重构:初中生自发回访小学教师并携带随笔本的行为,形成了勒温场论中的"心理场"延续,证明教育影响具有时空延展性。被焚毁的随笔本成为教育叙事中的"残缺美"符号,暗示教育成果可能以非物理形态存在。
青春期教育样本:师生探讨的7类问题(追星/异性交往等)精准对应12-15岁青少年的心理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处理男生干扰"的议题,呈现了埃里克森"同一性vs角色混乱"阶段的典型矛盾,教师以平等对话替代说教的处理方式值得借鉴。
教育叙事评析
教育评价创新:学生自发组织的"教师教学风格评述"活动,实质是建构主义评价的雏形,其"为落后同学惋惜"的情感表达,显示已形成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共同体意识"。
前一篇:请专家点评一个美丽的故事
后一篇:请专家点评64、爱和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