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专家点评3)恐怖的东西不要写
(2025-06-19 12:54:06)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专家点评3)恐怖的东西不要写
2007年12月23日
12月23日,一个同学写了篇随笔,题目蛮怕人的,什么《夺命凶杀》。我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进行讨论。
学生说:“听了这个题目,我们个个毛骨悚然。幸好老师没再读下去,不然,我们就会笼罩在恐惧之中。”
原来,小作者看到一个学生的家长,在宰杀羊子和狗子,她便如实描述下来,目的是希望大家要尊重动物的生命,不能这样残忍地对待动物。经过交流,大家认为,小朋友要尽量远离这些可怕的场所,不要听这些恐怖的声音,更不能用文字真实再现这些可怕的东西。我告诉学生,现在的好多媒体里有不少孩子不宜看、不宜听的东西,希望大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防范。
我也安慰那位同学:“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血腥、残忍、恐怖的场景不要写,这样会严重地伤害我们幼嫩的心灵。这次,老师说给你听,今后注意就是了。”
第二天早上,那位学生在随笔中写着:“我写了一件不好的事,老师、同学们帮助了我。这是我选材不好,虽写得挺形象,但太让人害怕了。我以后再也不写这些东西了,即使要写,语言要文明平缓些。谢谢大家。”
看到这些,我才舒了一口气。
荆棘与玫瑰的辩证
当那个孩子用稚嫩的笔触描摹宰杀场景时,她其实正站在认知世界的悬崖边。那些血淋淋的字句,是她试图理解生命残酷的原始尝试。老师的引导如同在荆棘丛中辟出小径——不是粗暴地铲除所有带刺的植物,而是教会孩子辨认哪些花朵适合采摘。
文字滤镜的教育艺术
这场讨论最动人的部分,是师生共同发现了文字的"柔光镜"功能。就像摄影师用滤镜软化强光,孩子们学会用"文明平缓"的语言处理沉重主题。那个知错就改的清晨随笔,恰似被朝露洗涤过的树叶,在阳光下重新变得透亮。
恐惧的转化仪式
全班共同经历的这场"文字排毒",实则是集体心理防御机制的建立过程。当孩子们说"不要听恐怖声音"时,他们正在修筑心灵的防波堤。而老师那句"出发点是好的",则像外科医生般精准地分离了创伤记忆与善良本心。
前一篇:请专家点评(1)我需要人安慰
后一篇:请专家点评一个成语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