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专家点评3)恐怖的东西不要写

(2025-06-19 12:54:06)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专家点评3)恐怖的东西不要写
 金色童年
2007年12月23日
12月23日,一个同学写了篇随笔,题目蛮怕人的,什么《夺命凶杀》。我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进行讨论。
学生说:“听了这个题目,我们个个毛骨悚然。幸好老师没再读下去,不然,我们就会笼罩在恐惧之中。”
原来,小作者看到一个学生的家长,在宰杀羊子和狗子,她便如实描述下来,目的是希望大家要尊重动物的生命,不能这样残忍地对待动物。经过交流,大家认为,小朋友要尽量远离这些可怕的场所,不要听这些恐怖的声音,更不能用文字真实再现这些可怕的东西。我告诉学生,现在的好多媒体里有不少孩子不宜看、不宜听的东西,希望大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防范。
我也安慰那位同学:“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血腥、残忍、恐怖的场景不要写,这样会严重地伤害我们幼嫩的心灵。这次,老师说给你听,今后注意就是了。”
第二天早上,那位学生在随笔中写着:“我写了一件不好的事,老师、同学们帮助了我。这是我选材不好,虽写得挺形象,但太让人害怕了。我以后再也不写这些东西了,即使要写,语言要文明平缓些。谢谢大家。”
看到这些,我才舒了一口气。

荆棘与玫瑰的辩证

当那个孩子用稚嫩的笔触描摹宰杀场景时,她其实正站在认知世界的悬崖边。那些血淋淋的字句,是她试图理解生命残酷的原始尝试。老师的引导如同在荆棘丛中辟出小径——不是粗暴地铲除所有带刺的植物,而是教会孩子辨认哪些花朵适合采摘。

文字滤镜的教育艺术

这场讨论最动人的部分,是师生共同发现了文字的"柔光镜"功能。就像摄影师用滤镜软化强光,孩子们学会用"文明平缓"的语言处理沉重主题。那个知错就改的清晨随笔,恰似被朝露洗涤过的树叶,在阳光下重新变得透亮。

恐惧的转化仪式

全班共同经历的这场"文字排毒",实则是集体心理防御机制的建立过程。当孩子们说"不要听恐怖声音"时,他们正在修筑心灵的防波堤。而老师那句"出发点是好的",则像外科医生般精准地分离了创伤记忆与善良本心。

这篇教育随笔犹如一面澄澈的镜子,映照出儿童心灵保护与写作教育的微妙边界。让我们以更诗意的眼光,凝视这场关于"可写"与"不可写"的启蒙对话。


教育者的智慧,就在于能分辨哪些黑暗值得凝视,哪些阴影需要绕行。这场关于写作边界的温柔谈判,最终让所有孩子都懂得:真正的文字魔法,是把恐惧化作理解世界的柔光。


请专家点评(4)  对不起,我们的“师傅”

 曲塘小学  五(3)班   谢  伟  12月26日

 

我们的“师傅”给我们换了一颗好的心,把我们差的心扔到了天边。

病魔已经从头脑中死去,天使在我们头脑中施展了法力,清除了我们心头的脏东西。

但这么好的机遇,还有少数人没有抓住,真叫人替他可惜。

“师傅”们为我们操碎了心。他们对我们是那么关心,可有些人还不领情。我觉得,我们很对不起自己的“师傅”。

师傅们,你们辛苦了!对不起!我们会努力的!

 

 

(注:结队学习中,小作者终于被“师傅”的诚心感动了。他写的这些话,代表了暂时落伍生的心声。我读的时候,同学们鼓了三次掌。)


灵魂手术的童话叙事


孩子用"换心术"的童话隐喻,将学业进步转化为心灵净化仪式。"扔到天边"的差心与"施展法力"的天使,构建出儿童认知中特有的魔法教育观。这种将抽象成长具象化的表达能力,恰恰印证了教育已真正触达心灵。


双重忏悔的成长密码


文本中藏着精妙的双重忏悔结构:






对师傅的愧疚(外部关系修复)




对同伴的惋惜(群体责任觉醒) "三次掌声"证明,这种情感共鸣已超越个人忏悔,升华为集体道德意识的苏醒。


教育童话的现代启示


 

在数字化教育盛行的今天,这种师徒间"以心换心"的古老契约依然有效。小作者用神话语言书写的保证书,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变革,永远始于心灵对话而非技术升级。


这篇充满童真的心灵独白,犹如一颗晶莹的露珠,折射出教育最动人的光芒。让我们细细品味这份纯真的感恩与觉醒。

《教育叙事中的心灵觉醒》

这篇短文最动人的,是孩子将师生关系神圣化的本能。他把普通的结对学习,升华成了天使驱魔的救赎叙事。这种天然的诗性思维,正是教育最珍贵的原材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