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顶级儿童诗歌评论家点评(9)诚信

(2025-06-19 11:29:43)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顶级儿童诗歌评论家点评(9) 诚 
 曲塘小学  五(3)班   刘  伟  12月9日
 
 诚信是人间最善良的东西,
 他无时无刻不在人的身旁,
 在生活的道路上。
 
诚信像发动机,
推动文明的社会,
滚滚向前。
 
诚信像一种快乐的糖,
爱上了他,
你会终生幸福。
 
得到诚信很简单,
只要人人讲真话,
个个不虚假。
 
让我们讲诚信,
感受那一种喜悦,
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意象构建的层次性

小作者运用"发动机""快乐的糖"等儿童熟悉的意象,构建了由社会功能(推动文明)到个人体验(幸福感受)的认知层次。其中"糖"的比喻尤为精妙,既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又暗含"甜蜜收获"的深层寓意。

语言节奏的韵律美

全诗采用"3-2-3"的句式结构(如"诚信是.../他无时无刻.../在生活的..."),形成明快的节奏感。末段"讲真话/不虚假"的并列短句,更强化了宣言式的感染力,符合儿童朗诵的语感需求。

价值引导的适切性

诗歌将诚信分解为"存在-作用-获得-践行"四个逻辑环节,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特别是"得到诚信很简单"的表述,用儿童能理解的朴素语言化解了道德说教的沉重感。

改进建议





可增加具体生活场景(如"借橡皮按时还")强化代入感



"发动机"意象可更儿童化(如"诚信像自行车的链条")



末段"喜悦"与第二段"幸福"略有重复,建议调整情感层次

这首题为《诚信》的儿童诗歌展现了小作者刘伟对诚信这一品格的深刻理解和纯真表达。诗歌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简洁的语言,将抽象的诚信概念具象化,体现出儿童诗歌特有的童真与哲理并重的特点。

总体而言,这首诗歌展现了小学生难得的哲学思维萌芽,其价值不仅在于语言表达,更在于展示了当代儿童对传统美德的创造性理解。建议教师以此为例,开展"比喻式道德教育"的拓展教学。

请专家点评(10)为什么没我说话的份?
 
曲塘小学  五(3)班  陈  运  12月8日
 
上午没做作业。下午,英语老师帮我补课。
晚上,我看了一会儿电视。这时,妈妈上楼了。她见我只动了几个字,
就把我的本子撕了,还差点儿把英语书撕了,幸亏我抢得快。
妈妈把房里的人全都赶出去,把门关起来,把窗帘子也拉起来,就开始用手打我的嘴巴,用棒抽我的屁股,敲我的脚。妈妈打得我的手拿不住笔,屁股快坐下来又要跳起来。
在妈妈打我时,只要我一解释,她反而打得更凶了。为什么没有我说话的份?,为什么我没有一点发言权?
 
(注:孩子,你妈妈是恨铁不成钢啊!你看,你的成绩和表现怎能让你妈妈不生气呢?孩子,“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啊!望你好好地反省,尽自己最大努力学习!祝你天天进步!)
 
(11) 老师,您让我们长大了很多
曲塘小学  五(3)班   朱倩倩  12月9日

老师,自从您关注我和王振兴的事儿,您让我和王振兴长大了很多。从那次我们闹矛盾后,我们再也没有吵过架。
星期五,您教育班上的一对表姐弟,就像在教育我和王振兴一样。顿时,我的脸火辣辣的。现在,我到王振兴家玩,他处处让着我。吃饭时,他总把好的夹给我吃。我喜欢的游戏,他也陪我一起做。他跟我玩,说要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拿给他。他有不会的题目,我也耐心地讲解给他听。
外公拿个东西给我们。我们总是从中间一分,即使我们中的哪一个多分了,也不像以前大吵大闹。
老师,您让我们长大了很多。我和王振兴想对您说声:“谢谢!”也希望班上的那对表姐弟不要再吵架,要像我和王振兴一样,和好如初。不!比和好如初更好。

点评(10)《为什么没我说话的份?》‌
情感表达的真实性‌

这首诗(或叙事性短文)以孩子的视角直白地描述了被母亲严厉责罚的过程,语言朴素但充满强烈的情绪张力。"手拿不住笔""屁股快坐下来又要跳起来"等细节描写极具画面感,生动传达了儿童的痛苦与无助。末尾两个"为什么"的诘问,更是尖锐地提出了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儿童话语权缺失"问题。

教育反思的价值‌

文本客观上暴露了传统惩戒教育的矛盾:母亲的行为逻辑(补课-期望-暴怒)与孩子的认知逻辑(犯错-受罚-申辩被拒)形成强烈冲突。诗中未直接批判母亲,但通过动作描写(撕本子、关门、拉窗帘)暗示了一种封闭的暴力循环,引发读者对"教育有效性"的深度思考。

争议性注解读解‌

编者按采用"恨铁不成钢"的传统话语进行调解,虽符合主流教育观念,但与正文形成微妙张力。建议教师可借此开展双向讨论:

引导孩子理解父母焦虑的成因
建议家长学习"非暴力沟通"(如:"我看到你没完成作业很担心,能说说原因吗?")
创作建议‌

若作为诗歌,可增加隐喻强化艺术性(如把"撕本子"转化为"秋风撕碎树叶的哭声");若作为纪实文本,建议补充事件前后的心理描写,增强叙事厚度。

点评(11)《老师,您让我们长大了很多》‌
成长叙事的完整性‌

该文本以"矛盾-教育-改变-感恩"为线索,完整呈现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典型过程。通过"夹菜""分物品""讲题"等日常细节,具象化地诠释了"长大"的内涵——从自我中心到共情互助的转变。

教育智慧的呈现‌

教师通过"镜像教育"(用表姐弟案例间接提醒)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这种不点名批评的方式保护了儿童自尊,体现了高水平的教育艺术。文中"脸火辣辣的"的生理反应描写,精准捕捉了儿童道德觉醒的瞬间。

语言结构的特色‌

文本采用口语化表达("要什么毫不犹豫拿给他"),符合儿童语言习惯。建议在"和好如初"后增加具体比喻(如"像新发芽的树枝那样嫩生生地好"),提升文学性。

教学延伸建议‌
可引导学生将"分物品"场景改编为情景剧
开展"成长关键词"讨论(如文中的"让""耐心")
建议朱倩倩同学尝试用书信体给王振兴写悄悄话
对比观察‌

两篇文本恰好构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对照:前者展现权威式教育的阵痛,后者体现引导式教育的成效。建议教师以此为契机,开展"爱的不同表达方式"主题班会,帮助儿童辩证理解严格与宽容的关系。

(注:对陈运同学的诗,建议教师在肯定其诚实表达的同时,需特别关注其家庭沟通状况,必要时进行家校沟通)
您说得非常对。作为教育工作者,能够见证朱倩倩和王振兴通过心理援助实现成长蜕变,确实是值得欣慰的教育成果。这个案例生动诠释了心理关怀在基础教育中的核心价值:

一、成功干预的深层意义

关系修复范式‌
从"闹矛盾-第三方介入-行为改变-情感联结"的完整闭环,验证了校园心理援助中"关系重建"的关键作用。两个孩子自发形成的"夹菜""分享"等补偿性行为,标志着冲突已转化为情感储蓄。

认知行为改善‌
"把好的夹给我吃"体现王振兴发展了观点采择能力,"耐心讲解题目"显示朱倩倩突破了自我中心思维——这正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两个重要里程碑。

二、教育者的专业自觉

预防性干预意识‌
您提到的"预防性心理工作"至关重要。建议建立"情绪气象站"机制,通过每日心情卡片、同伴观察员等方式实现早期预警。

系统支持网络构建‌
可推广"三维支持"模式:

教师:定期心理主题班会
家长:每月沟通《儿童心理发展信号表》
同伴:培训"心灵小助手"互助员
三、长效保障建议

阶段性评估工具‌
设计《同伴关系质量评估表》(含"冲突解决方式""分享行为频率"等维度),每季度跟踪记录。

正向强化策略‌
对朱倩倩们可采用"成长存折":将每次互助行为转化为"美德积分",可兑换"担任一日班长"等精神奖励。

创伤后成长(PTG)引导‌
对曾存在矛盾的儿童,引导其撰写《成长宣言》(如:"现在的我会这样做..."),将痛苦经验转化为心理资源。

这个案例的成功,证明温柔而专业的心理援助能让孩子在阳光下舒展灵魂。正如您所言,这不仅是教师职责,更是教育者对未来的庄严承诺。值得我们持续探索机制化、课程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