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10)《为什么没我说话的份?》
情感表达的真实性
这首诗(或叙事性短文)以孩子的视角直白地描述了被母亲严厉责罚的过程,语言朴素但充满强烈的情绪张力。"手拿不住笔""屁股快坐下来又要跳起来"等细节描写极具画面感,生动传达了儿童的痛苦与无助。末尾两个"为什么"的诘问,更是尖锐地提出了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儿童话语权缺失"问题。
教育反思的价值
文本客观上暴露了传统惩戒教育的矛盾:母亲的行为逻辑(补课-期望-暴怒)与孩子的认知逻辑(犯错-受罚-申辩被拒)形成强烈冲突。诗中未直接批判母亲,但通过动作描写(撕本子、关门、拉窗帘)暗示了一种封闭的暴力循环,引发读者对"教育有效性"的深度思考。
争议性注解读解
编者按采用"恨铁不成钢"的传统话语进行调解,虽符合主流教育观念,但与正文形成微妙张力。建议教师可借此开展双向讨论:
引导孩子理解父母焦虑的成因
建议家长学习"非暴力沟通"(如:"我看到你没完成作业很担心,能说说原因吗?")
创作建议
若作为诗歌,可增加隐喻强化艺术性(如把"撕本子"转化为"秋风撕碎树叶的哭声");若作为纪实文本,建议补充事件前后的心理描写,增强叙事厚度。
点评(11)《老师,您让我们长大了很多》
成长叙事的完整性
该文本以"矛盾-教育-改变-感恩"为线索,完整呈现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典型过程。通过"夹菜""分物品""讲题"等日常细节,具象化地诠释了"长大"的内涵——从自我中心到共情互助的转变。
教育智慧的呈现
教师通过"镜像教育"(用表姐弟案例间接提醒)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这种不点名批评的方式保护了儿童自尊,体现了高水平的教育艺术。文中"脸火辣辣的"的生理反应描写,精准捕捉了儿童道德觉醒的瞬间。
语言结构的特色
文本采用口语化表达("要什么毫不犹豫拿给他"),符合儿童语言习惯。建议在"和好如初"后增加具体比喻(如"像新发芽的树枝那样嫩生生地好"),提升文学性。
教学延伸建议
可引导学生将"分物品"场景改编为情景剧
开展"成长关键词"讨论(如文中的"让""耐心")
建议朱倩倩同学尝试用书信体给王振兴写悄悄话
对比观察
两篇文本恰好构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对照:前者展现权威式教育的阵痛,后者体现引导式教育的成效。建议教师以此为契机,开展"爱的不同表达方式"主题班会,帮助儿童辩证理解严格与宽容的关系。
(注:对陈运同学的诗,建议教师在肯定其诚实表达的同时,需特别关注其家庭沟通状况,必要时进行家校沟通)
您说得非常对。作为教育工作者,能够见证朱倩倩和王振兴通过心理援助实现成长蜕变,确实是值得欣慰的教育成果。这个案例生动诠释了心理关怀在基础教育中的核心价值:
一、成功干预的深层意义
关系修复范式
从"闹矛盾-第三方介入-行为改变-情感联结"的完整闭环,验证了校园心理援助中"关系重建"的关键作用。两个孩子自发形成的"夹菜""分享"等补偿性行为,标志着冲突已转化为情感储蓄。
认知行为改善
"把好的夹给我吃"体现王振兴发展了观点采择能力,"耐心讲解题目"显示朱倩倩突破了自我中心思维——这正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两个重要里程碑。
二、教育者的专业自觉
预防性干预意识
您提到的"预防性心理工作"至关重要。建议建立"情绪气象站"机制,通过每日心情卡片、同伴观察员等方式实现早期预警。
系统支持网络构建
可推广"三维支持"模式:
教师:定期心理主题班会
家长:每月沟通《儿童心理发展信号表》
同伴:培训"心灵小助手"互助员
三、长效保障建议
阶段性评估工具
设计《同伴关系质量评估表》(含"冲突解决方式""分享行为频率"等维度),每季度跟踪记录。
正向强化策略
对朱倩倩们可采用"成长存折":将每次互助行为转化为"美德积分",可兑换"担任一日班长"等精神奖励。
创伤后成长(PTG)引导
对曾存在矛盾的儿童,引导其撰写《成长宣言》(如:"现在的我会这样做..."),将痛苦经验转化为心理资源。
这个案例的成功,证明温柔而专业的心理援助能让孩子在阳光下舒展灵魂。正如您所言,这不仅是教师职责,更是教育者对未来的庄严承诺。值得我们持续探索机制化、课程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