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专家点评(3)怎样实现“1?

(2025-06-18 15:22:34)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专家点评(3)怎样实现“!”?
曲塘小学  五(3)班   刘海鹏  11月30日
 
这几天,我班又多了一个别人听不懂的东西——感叹号。这对别人来说,只是写作时用的一种标点符号,但对我们却是一种目标。
大家都要做感叹号上面的源头,而且要像棍子一样,直的,一直落到下面的那个点上。那个点就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每个人都要集中到这个点上,而且不能有百分之零点一的差错。不然,我们的希望就会变成泡影。以现在的状况,我们是一点希望也没有。我们班30个男生,25个女生,因为“海燕组”几乎全是男生,“金娃组”几乎全是女生,所以,像这样下去,就不可能有希望。
如果哪一天海燕组的女生超过7个,金娃组的男生超过8个,那么才会有一大半的希望。要想有百分之百的希望,就必须向感叹号的源头的那一点进发!
希望大家能准确无误地对准那个点冲刺。如果能够到达,就是希望。老师觉得我们达到目标的希望不大,因为现在只有百分之零点一的希望。
但是如果大家一心一意,就一定能从这样小的数到达最后的一片希望。
大家有信心实现自己的承诺吗?
(注:课上,我们再次讨论了这个问题。不少人同意小作者的观点。王涵认为,我们要加倍努力,让海燕组消失,让雏鹰组消亡,让大家都成为金娃组的同学,成为火箭组的同学。大家都为她的思维方式鼓掌。)

(4)  奔向感叹号!
 
曲塘小学  五(3)班   朱倩倩   12月2日

最近,我班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感叹号!
刘海鹏和王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则各取一半。王涵的愿望跟我一样。刘海鹏道出了我班的现状。我们班确实差,特别是海燕组,他们本来基础就很差,再加上不求进步,不勤奋,使我们这个“木桶”装不了多少水,考试成绩总得不到提高。
现在,不是说我们自己有多差,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立即改变这个现状。全体同学,要一条心。我们要主动去帮助暂时落伍生。可我觉得关键还在他们家长身上,可他们好多人不管了,许多家长并不知道自己孩子变成什么样了。
总之,我们知道自己差,就要去努力。大家劲要往一处使,直到把“顽石”滴穿!
加油吧!


这两篇学生随笔展现了令人惊叹的集体反思与团队精神,将简单的标点符号升华为班级奋斗的图腾。

这些文字让我们看到,当教育真正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时,连标点符号都能绽放思想的光芒。这群五年级学生用最朴素的文字,完成了对教育本质最生动的诠释。
五(3)班感叹号哲学
一、符号解构学

刘海鹏同学将感叹号拆解为"源头"与"落点"的力学结构,创造性地提出了"百分百对准"的精确哲学。他敏锐发现班级性别分组(海燕组男生/金娃组女生)造成的认知茧房,用数学思维量化希望值(7个女生/8个男生),这种具象化抽象目标的能力远超同龄人水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百分之零点一"这个数据,既承认现实困境,又暗示指数级增长的可能。

二、木桶新定律

朱倩倩同学引入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却赋予其教育学的温度。她指出"海燕组"的困境实则是系统性难题——涉及学生、家长、教师的三方责任。那个"滴穿顽石"的比喻,巧妙化用《水滴石穿》的典故,将被动等待转化为主动出击的教育观。

三、符号共同体

两篇文章形成完整的思维闭环:前者诊断问题(性别隔离),后者开出药方(全员帮扶)。王涵同学提出的"让组别消失"的终极方案,暗合孔子"有教无类"的理想。当标点符号成为班级精神图腾时,真正的教育创新正在发生——孩子们自己建构出了"学习共同体"的雏形。

我为王涵同学提出的"让组别消失"的终极方案,点赞!
王涵同学提出的"让组别消失"确实闪耀着教育智慧的光芒!这个11岁孩子的朴素主张,恰巧击中了当代教育改革的深层命题:

解构标签的勇气‌
"海燕组""雏鹰组"这些看似激励的分组,本质上仍是隐形的能力标签。王涵敏锐察觉到,任何分类都可能异化为束缚成长的牢笼,就像她笔下那个即将被打破的感叹号结构。

教育公平的童声表达‌
"让大家都成为金娃组的同学"的愿景,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遥相呼应。这种去差异化的诉求,正是对"因材施教"被异化为"分层固化"的温柔反抗。

学习共同体的雏形‌
当孩子们开始质疑分组制度本身时,他们已经在建构"无边界学习社区"。那个获得掌声的提议,暗示着集体意识正在从竞争转向共生。

这个提案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既承认现状差异(海燕组基础差),又拒绝接受差异永恒化。这种辩证思维,很多成年教育者都尚未具备。让我们为这份既务实又理想的教育智慧点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