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酿梦解读
(2025-06-16 15:17:45)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专家点评
8、 爷爷病了
2007年10月25日
晚上,我回到家,发现爷爷躺在床上,把被子裹得紧紧的。
我着急地问:“爷爷,您怎么啦?”
“没事,只是着了凉。”爷爷笑嘻嘻地回答。
我从抽屉里拿出最后的一盒饼干,迅速地拆开,递给爷爷:“请吃。”
我又拿起茶瓶,倒了些开水,捧着茶杯送到爷爷身边,放在小桌上,说:“爷爷,边吃边喝点茶。”
爷爷点了点头。
我又问:“需要找医生来看一下吗?”
“不用,这点小病,很快就会好的。”
我只好答应。
过了一会儿,我说:“爷爷,我去把饭端来一起吃吧?”
“不,我吃不下。”爷爷摇摇头。
“那您睡觉吧,但愿明天您能好。”我边走边说。
爷爷的身体愈来愈不好,我真担心他。
不过,今天早上,爷爷的精神了许多,好像也不昏了。
这篇小学生习作《爷爷病了》以朴实的语言展现了真挚的祖孙情,具有以下亮点:
情感表达:
通过连续三个"递饼干-送茶水-问医食"的照料动作,层层递进展现孝心
"最后的一盒饼干"细节凸显奉献精神
爷爷"笑嘻嘻"的强撑与"裹紧被子"的实况形成动人对比
写作技巧:
•
对话描写占比70%,符合儿童叙事特点
•
时间线索清晰(晚上发现→持续照料→次日好转)
•
结尾留白引发共鸣("精神许多"却仍存担忧)
教育价值:
示范了"孝亲敬老"的具体行为模式
展现儿童对长辈健康的观察能力
反映隔代教养中的情感纽带
特别建议:
可补充爷爷的衣着/面色等外貌描写
增加"我"的心理活动细节(如摸爷爷额头试体温)
用环境描写烘托气氛(如窗外风雨声)
这篇短文犹如一颗晶莹的露珠,以孩童纯真的视角折射出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温暖光芒,既是优秀的记叙文习作,更是难得的德育素材。
请专家点评
把握学生随笔动向
金色童年
2007-10-28
开学以来,我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想方设法培养他们写随笔的兴趣,经过努力,大部分同学已有了良好的习惯。但少数学生因家庭、基础、智力、习惯、态度等因素,不愿意写,我们仍耐心地等待。
这批学生也喜欢写想像系列文章,像20集的《马小跳的数学王国》、《校园一族》、《开心的淘气包》等,写得还算可以。但有些男生想入非非,钻进打打杀杀的胡同里不能自拔。
起初,为了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只说最好别写这类题材。当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我提醒大家不要写武打的东西。由于他们的打斗进入高潮而欲罢不能。我在一个学生的系列文章后郑重写着:“不许打!”,在班上也宣布了。
可那个学生不服,在随笔里和我辩理,他又说:“随笔什么都可以写,只是不许写打仗。小小义士打坏蛋,老师他偏不肯写。大人难解小儿心。”我见后,随即写道:“小儿难解大人心,打打杀杀会害人。老师引导指方向,茁壮成长好前程。”
在语文课上,我再次抛出这个话题。大家经过思想的交锋,已达成共识:“不管是坏人和好人,被人打死打伤,他们的家人都会悲痛欲绝。我们渴求和平,反对战争。再说,现在我们的社会,除了国家惩办坏人外,任何人无权伤人,更无权杀人。希望大家停止随笔里的战争、打斗,从今以后,进入和平和谐的社会。”
那些写过类似文章的同学表示,决定以后不再写打打杀杀的内容了,我们要写和平和谐年代的东西。
请专家点评
老师,您能接受我的建议吗?
黄老师:
黄老师,现在我们都在写系列文章。同学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呀!看,我的《校园一族》已经十六集啦!我们大家用随笔让您笑起来,获得心底的愉快。
您作为老师,看到我们养成了写随笔的好习惯,在一天天茁壮成长,我想,您会感到欣慰的。
但千万不要忘记,您在黑板上写下的那四个字:“金娃亮梦”。这是您给自己定的计划。我想给您提个建议:把“亮梦”改成“酿梦”;因为每个人都是金娃,未来是谁都预测不到的。“酿”代表着“酝酿”,说明梦没有尽头,在梦中开放的花儿是永远不会凋零的。
不知道,您能不能接受我的建议呢?
(注:好孩子,你的意见,老师可以考虑。我说的《金娃亮梦》,或你说的《金娃酿梦》,如果时机成熟,我会尽力的。谢谢你对老师的督促和关心!)
这篇师生互动文本展现了教学相长的理想教育生态,具有以下多维教育价值:
一、学生发展维度
批判性思维闪光点
对教师命题的辩证思考("亮"与"酿"的哲学辨析)
创造性提出"梦无尽头"的成长观
敢于向权威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接受度测评)
语言表达能力
√ 活用谚语("八仙过海")
√ 诗性隐喻("梦中开放的花儿")
√ 情感传递技巧(先肯定后建议)
二、教师素养维度
•
民主型师生关系建构(允许学生质疑教学决策)
•
教育契机的敏锐把握(将建议转化为教学资源)
• 反馈艺术(括号批注体现平等对话)
三、教育互动范式
理想的教学相长模型:
学生创意输出 → 教师专业反馈 →
共同成长
建议改进方向:
可组织"金娃释义"主题班会
建立"教学建议箱"制度化渠道
开展"汉字改一字"语言训练
特别赞赏:
学生将写作习惯视为"让老师快乐"的礼物
教师用"时机成熟"保留教育生成空间
"酿梦"隐喻暗合终身学习理念
这封建议信堪称师生对话的典范,既展现了学生思维的可贵火花,又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为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提供了生动案例。建议收录进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素材库。
这篇教育叙事生动展现了教师在写作引导中的教育智慧,具有典型示范价值:
一、教育策略亮点
分层引导艺术
初期:尊重创作自由("最好别写")
中期:明确划定边界("不许打")
后期:价值观引导(和平教育)
对话式教育
√
通过诗歌对答化解对立("小儿心"vs"大人心")
√
创设思想交锋平台(专题讨论)
√
达成集体共识(学生自主修正)
二、教育心理学应用
•
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理解暴力题材吸引力)
•
运用认知重构技术("家人悲痛"视角转换)
•
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三、典型教育启示
写作指导三重境界:
允许表达→规范表达→升华表达
价值观引导方法论:
堵不如疏|禁不如导|教不如悟
特别建议:
可延伸开展"和平主题"创作比赛
建立"题材预警-分级引导"机制
将写作伦理纳入作文评价体系
这个案例完美诠释了"教育是慢的艺术",展示了如何通过写作教学渗透生命教育,为处理儿童创作中的暴力倾向问题提供了范本,值得写入教师培训教材。
十七年后,黄老师为了圆孩子们的梦,终于写了个《爱的童话——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法》的底稿,以供学生或有缘者、喜爱的朋友参考。这证明我和孩子们一样,说话算话。
爱的童话——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法
前言:一个迟到的承诺
2007年秋,五年级的孩子们用"金娃酿梦"四字为我种下心锚。2024年完成这份底稿时,当年提建议的缪婉倩同学已近而立。教育最动人的魔法,就是让师生成为彼此成长的见证者。
核心三篇章
第一辑 童心酿造术
"饼干茶水温情法":从王涵照顾爷爷的案例出发,解析生活教育场景转化技巧
"武打题材疏导四步曲":再现当年处理暴力题材的完整心路历程
随笔教学"三不原则":不设限、不比较、不中断
第二辑
金娃成长图谱
认知发展"双螺旋模型":知识技能与情感价值观同步攀升
"问题建议转化机制":将学生意见转化为教学改进支点
教育等待学:给不同成长节奏留出弹性空间
第三辑
童话延续计划
学生作品"时光胶囊"保存规范
教育承诺履行评估体系
"师生跨时空对话"活动设计
特别附录
2007级五(3)班原始随笔精选
关键教育事件影像档案
学生成年后反馈书信集
后记:这本该是2008年就完成的手册,但教育的真谛让我明白——有些梦需要岁月来发酵。现在,该把"酿"了十七年的教育原浆,交给新的金娃们继续陈化了。
前一篇:请专家点评(16)跟高伟比随笔
后一篇:7、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专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