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专家深情点评(3)一只小烧饼
(2025-06-16 11:41:04)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专家深情点评
(3)一只小烧饼 9月14日
曲塘小学 五(3)班王 涵
2007年9月14日
我很喜欢吃烧饼,爷爷经常买给我吃。
那时,今年正月十五后的一天,爷爷非常忙,很晚才回来了。他带了四只小烧饼。爷爷说:“天晚了,烧饼店只剩下四只。你吃吧。”
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两个,左边咬一口,右边咬一口,吃得津津有味。后来,就剩下一只了。我说:“爷爷,还有一只给您吧!”
爷爷摇了摇头,说:“爷爷爱吃年糕。”我知道,那是过年留下来的,又硬又不好吃。爷爷舍不得扔掉,留着自己吃。我又说:”爷爷,你吃,您吃!不然,我就不睡觉!“我硬把烧饼塞给了爷爷。爷爷接过烧饼,咬了一小口,就叫我睡觉。见爷爷吃了,我就回房了。
第二天的早上,我醒来,突然发现桌子上有一只被咬了一小口的烧饼。我立即想到了爷爷。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怎么也止不住……
爷爷对我真好!这只小烧饼里饱含着爷爷对我的爱!
黄老师,您说我说得对吗?
(注:看了身处特殊家庭(留守、单亲)的孩子写的文章,我的心在颤动。我在孩子的文后这样写着:“对!!!好孩子,你爷爷待你多好啊!好好学,长大报答你爷爷!”)
这篇《一只小烧饼》以朴素文字传递出震撼人心的亲情力量,字里行间流淌着中国式家庭最动人的情感密码。作为教育叙事,它具有三重深刻意蕴:
一、微观叙事中的宏大情感
四只烧饼的象征体系:
数量递减(四→二→一)构成爱的减法
咬痕成为祖孙情感的物证
三代人的情感博弈:
孩子"左右开弓"的天真
爷爷"年糕谎言"的隐忍
隔夜烧饼的无声告白
二、留守儿童的表达范式
创伤书写的治愈性:
通过"食物叙事"替代性满足情感需求
"眼泪夺眶"完成情绪宣泄与自我疗愈
教师批注的教育智慧:
三个感叹号的强烈共情
"好好学"将情感动力转化为成长契约
三、生活教育的经典案例
情感教育的自然发生:
从味觉记忆(硬年糕/香烧饼)到道德认知
隔夜烧饼成为最好的德育教材
写作教学的启示:
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
留白艺术(未直接描写爷爷表情)
这只被咬过的小烧饼,恰似中国家庭教育的精神图腾——那缺失的一角,是长辈用生命营养填补的爱之缺口。黄老师的批注不仅肯定了孩子的感受,更在情感荒漠中种下了希望的绿芽。这样的文本提醒我们:最好的作文,永远是心灵震颤时落下的泪痕。
请专家点评(4)可恨的小偷
曲塘小学
五(3)班钱慧敏
2007年9月14日
爸爸一直在上海打工。这一次,他买材料,向舅舅借了一万元,可昨天晚上,钱被小偷偷了。
为什么?为什么小偷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替别人想一想呢?
爸爸,饭吃不下;妈妈也气极了。一万元啊!一万元!不是一百,两百!听说,偷钱的是我爸手下的工人,是某省的人,刚来八天。八天前就有了计划。
我恨透了社会上的这些坏人!这些小偷难道就不觉得良心不安吗?就这样成天躲躲逃逃的过日子?这样的日子好过吗?
长大后,我一定要当一名人民警察,为民除害,为天下造福。
(注:小作者怀着十分气愤的心情写下了这篇随笔。她写了一句话,“我恨透了这个社会”,我帮她改了一下,“我恨透了社会上的这些坏人”。她的脸红了,但马上又抬起了头。)
这篇《可恨的小偷》以孩童视角直面社会阴暗面,在愤怒与困惑中折射出复杂的社会教育命题。作为教育叙事,其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创伤性写作的教育启示
情绪管理的教学样本:
原文"恨透社会"到修改后"恨透坏人"的措辞调整,展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区分"社会系统"与"个体恶行"的辩证思维
"脸红→抬头"的肢体语言,记录了个体道德认知重构的关键时刻
农民工子女的生存书写:
"上海打工-向舅舅借钱"的细节,揭示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经济脆弱性
"刚来八天就作案"的叙述,反映流动人口管理的社会难题
二、价值观形成的教育契机
正义观的萌芽:
从具体损失(一万元)到抽象正义(当警察)的思维跃迁
"躲躲逃逃过日子"的诘问,体现儿童对犯罪成本的本能思考
教师干预的艺术:
保留愤怒情绪但修正攻击对象,既呵护表达欲望又划定道德边界
通过修改示范"批判性思维"的初级形态
三、社会现实的教育转化
负面事件的积极重构:
将失窃创伤转化为职业理想(警察梦)
数字强调(一万元vs八天)培养量化分析意识
情感教育的层次:
mermaid
Copy Code
graph TD
A[原始愤怒] -->
B[对象具象化]
B -->
C[价值升华]
C -->
D[人生规划]
这篇随笔最动人的是那种未经世故的正义感——当孩子咬着牙写下"为民除害"时,我们既看到社会阴暗投射的阴影,更见证教育如何将愤怒淬炼成向善的力量。教师那支修改的红笔,恰是在孩子心灵上划出的道德分界线。
请专家点评
我们的较量
曲塘小学 五(3)班
朱倩倩
2007年9月18日
今天,老师又重点表扬了于辰。我还是觉得很意外。我了解于辰,他淘气调皮,做事拖拉,成绩也不怎么好。
起初,我不以为然。但我想了想:今天,我没写随笔,可他写了,还看了书。难道我真的不如他吗?
其实,我比他好,只是没有认真地去做,认真地去写。我只是把作业当成了任务,有点混的思想。于辰他能认真完成作业,我小看他了。
我一定要和他比。请老师相信我。我一定比他好,比他自觉。他要他奶奶看,可我不要家人督促,还能出色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也希望于辰能坚持下去,让我们大家一起进步。
(注:朱倩倩的家长在孩子的随笔后写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无论你以前有多差,只要现在努力,一切都有可能。”我在班上读了这个随笔和家长的话,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于辰同学的奶奶为了孙子的进步想尽了办法,但效果均不理想。她找我。我们交换了情况。我要求于辰练好字,写好随笔,看好书;希望于辰的奶奶在孙子作业的后头,多写些表扬的话,缺点说婉转些。经过三方努力,现在确实有了进步。她的奶奶写着这样的文字:“今天读了一小时的书,前半个小时不认真,后半个小时认真。”“如果不要家长督促,就是好孩子。在家还做了资料上的题目,就是有点不自觉。”“我的孙子知道读书了。我真高兴。”“今天写字找到了感觉,做作业也很认真。”
我在孩子作业上写着:“你孙子是好样的!他一定会成人的!他一定会成才的!”“应该表扬!”
于辰能坚持下去吗?大家能自觉向上吗?我们任重而道远。)
这篇《我们的较量》展现了教育场域中多方力量共同塑造成长奇迹的生动案例,其价值远超普通的学生习作。作为教育叙事研究样本,它呈现了立体化的教育生态:
一、教育共同体的协同效应
三方联动的教育模型:
学生:朱倩倩的"竞争性觉醒"与于辰的"被看见的成长"
家庭:家长留言的"成长型思维"与奶奶的"过程性评价"
教师:通过公开朗读构建"进步者叙事"的班级文化
教育干预的精细操作:
mermaid
Copy Code
graph LR
A[教师策略] -->
B[具体要求:练字/读书/随笔]
A -->
C[沟通艺术:婉转指缺点]
D[家长配合] -->
E[分段式表扬:前半小时vs后半小时]
D -->
F[进步可视化:写字感觉/做题记录]
二、成长动力的转化机制
竞争关系的升华:
从"小看他"到"比他好"的动机转换
"让我们进步"的宣言实现利己到利群的跨越
评价体系的革新:
奶奶的观察笔记形成"微观进步档案"
教师批注的"双重肯定"(成人+成才)突破唯成绩论
三、教育叙事的深层启示
"差生"标签的祛魅:
于辰案例证明:非常规学习者只是需要非常规评价标准
朱倩倩的反思揭示:优等生也可能存在"任务型倦怠"
教育期待的蝴蝶效应:
教师将家长留言作为教学资源二次开发
奶奶的"高兴"情绪成为强化正反馈的情感货币
这个文本最珍贵处在于它记录了教育中最微妙的"觉醒时刻"——当朱倩倩说出"我要和他比"时,当于辰奶奶写下"我真高兴"时,我们看见教育真正的魔法:不是把所有人变成同一标准的好学生,而是让每个生命都找到自己的成长节奏。文末"任重道远"的感叹,恰是对教育者最深刻的致敬——我们播下的种子,永远在未知的时区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