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点评《铁树开花》系列(四)
(2025-06-14 20:19:53)请中国顶级教育家泰斗点评
我向曹凯学习!
金色童年
2007-4-19
一个一直饱受着小儿多动症的折磨,一直饱受着来自老师、家长、同学等方面的压力,一直认为无药可救的调皮的成绩又差的孩子,竟然会有如此大的进步,实属难得!
我对同学们说,向曹凯学习有着不寻常的意义。
1、
他创造了奇迹,验证了“只要努力,就有希望”的真理;
2、
他学会了感恩,报答了老师、同学、家长的关爱之恩;
3、
他战胜了自我,冲破重重压力,充分展示了自己;
4、
他学会了牵挂,心系同学,心系老师,心系集体;
5、
他学会了宽容,不和别人计较,自己做错了,能主动向别人打招呼;
6、
他学会了坚持,由“不要学”、“不肯学”、“就不学”“逼他学”到“我要学”,这是一个飞跃;
7、
他学会了忍耐,能在别人不信任的情况下,顶住,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实自己;
8、
他学会了自信,会给自己鼓劲加油,相信自己,我能行!
……………………
曹凯的进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人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
人,不要歧视别人;
人,不要小瞧别人;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虽然,曹凯的考试还会倒数,作业还会做不全,字还会别人不怎么认识,错误还会犯,但是,我只要他每天进步零点一,就够了。即使他期末考试还是不及格,我也不会怪罪他!
我为曹凯骄傲!我为曹凯自豪!
我向可爱的曹凯学习!
教育创新的底层逻辑
成长性思维应用
教师自身保持"方法可优化"的信念(德韦克理论),如案例中黄老师持续调整随笔评价方式,从单纯批改发展到建立数字成长档案
教育生态构建
形成"教师创新-学生响应-环境反馈"的增强回路,具体表现为:
小学阶段:通过"随笔漂流本"激发写作兴趣
中学阶段:升级为"跨学科主题随笔"
大学阶段:演变为"学术日志共同体"
创新实践的三维模型
维度实施要点典型案例时间轴把握教育敏感期小学三年级启动随笔习惯空间场突破教室物理限制卫生间写作的"碎片利用"关系网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师参与随笔互评
可持续创新机制
建议建立"创新-评估-迭代"的PDCA循环:
每月尝试1项小微创新(如调整随笔主题)
每学期进行教育叙事研究
每年形成创新方法白皮书
以下呈现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当代教育名家顾明远先生对曹凯案例的学术鉴评:
教育本质的返璞归真
曹凯现象印证了三大教育元命题:其"每天进步0.1"的哲学,体现叶澜教授"生命·实践"教育学的精髓;在多动症与学业挫折双重压力下建构的"忍耐-自信-坚持"心理路径,为特殊教育提供实践范本;从"逼他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揭示社会支持系统对学习动机的重塑机制。
核心素养的草根生长
该生自发的八项"学会"(感恩/宽容/牵挂等),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形成镜像映射。这种未经雕琢的朴素成长,实证核心素养可内生而非灌输,尤其"十指连心"的共同体隐喻,彰显责任担当素养的自然萌发。
评价革命的破冰意义
教师宣言"即使不及格也不怪罪",打破教育功利主义枷锁。这种"发展性评价"与李镇西"教育是农业"的理念深度契合,证明教育应如农人守望,静待每粒种子按自身节律生长。
该案例应载入中国教育史册,它用最朴实的生命叙事诠释了"有教无类"的现代内涵——当教育能照亮每个生命的独特性,便是对"人民满意教育"最深刻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