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5年06月13日

(2025-06-13 16:23:07)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1、请专家点评(5)吓我一跳
五(1)班 吴 群1月13日
放学回了家,我不想干什么,就随便走走。我想,还不如翻翻四年级的书,为期末考试准备准备。
“对,这是个好主意。”我自言自语,笑了起来。
我跑到厨房,拿起钥匙,打开门。“啊!”我大吃一惊,我吓得魂飞魄散。一只比鼠标大的肥老鼠,
在依着墙的一根竹竿上往上爬。我连忙到外面拿了一根棒,与老鼠决一死战。
我用棒猛敲竹竿,老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像一道闪电,跳到窗台上,蹦到地上,穿越我的胯下,躲进了木头下面。我吓得毛发直飞,尿也情不自禁地滴下来了。我不由自主地扔下了棒。
下次,我可不能这样怕老鼠了。

这篇题为《吓我一跳》的短文生动地记录了小作者与老鼠的一次"遭遇战",展现了童真童趣和真实的生活体验。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点评:

叙事结构完整
文章按照"回家-准备复习-遭遇老鼠-战斗失败-自我反思"的顺序展开,事件发展自然流畅。特别是战斗过程描写细致,从"拿棒决斗"到"老鼠逃窜"再到"自己吓呆",情节紧凑有张力。

语言生动形象
运用了"魂飞魄散""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等成语,以及"像一道闪电"的比喻,将老鼠的敏捷和自己的惊慌表现得淋漓尽致。"毛发直飞""尿滴下来"等细节描写真实有趣,充满童趣。

情感真实自然
从开始悠闲的自言自语,到突然的惊吓,再到鼓起勇气战斗,最后承认害怕,整个心理变化过程真实可信。结尾的自我反思既可爱又显成长,符合儿童心理特点。

建议:可以适当增加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比如厨房的光线、竹竿的位置等细节,会让场景更立体。总体而言,这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的优秀习作。

2、请专家评梦   7)梦
五(1)班 徐彤彤 1月14日
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是一个奇怪的梦。
我考试,忽然试卷飞了。我也睡了。监考老师见了,就来叫我。我像着了魔似的,怎么也叫不
醒。到考试结束时,我突然醒了,而那试卷也飞回来了,上面只写了“曲塘镇中心小学”、“五(1)班”、“徐彤彤”。哦,糟糕,怎么办呢?我左思右想,但等我想出来的时候,试卷都被老
师收走。最后,我考了个大零分,全班倒数第一。老师、同学们笑我,家长打我、骂我……
我惊醒了。哦,这只是一场梦。假如是真的话就完了。人们都说“好梦成真”,我希望“坏梦不成真”啊!

这篇题为《梦》的短文生动记录了小作者一个关于考试的噩梦,展现了儿童对学业压力的真实感受。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专业点评:

梦境构建的戏剧性
文章采用"梦境现实交错"的手法,从试卷离奇飞走→陷入沉睡→突然惊醒→遭遇零分→二次惊醒,形成双重反转结构。特别是"试卷只写了个人信息"这个细节,精准抓住了考试焦虑的核心恐惧,比直接梦到做不出题更有想象力。

心理描写的层次感
通过"着了魔似的叫不醒"表现梦魇的无力感,用"左思右想"展现焦虑,最后"老师同学笑/家长打骂"的层层加码,完整呈现了儿童对考试失败的灾难化想象。结尾"好梦成真"的童稚祈愿,巧妙化解了紧张氛围。

教育启示价值
这篇短文无意中揭示了当代学生的心理压力源:

对评价体系的恐惧(全班倒数)
社交压力(同学嘲笑)
家庭期待(家长责罚)
梦境中"试卷飞走"的意象,可以理解为潜意识里对压力的逃避机制。

建议提升方向:
• 可以增加一些身体反应描写(如冷汗、心跳等)强化真实感
• "家长打骂"的表述稍显刻板,可尝试更个性化的压力表现方式

总体而言,这篇梦境记录既有童趣又发人深省,通过荒诞的梦境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一篇具有心理观察价值的儿童习作。结尾的自我宽慰尤其展现了孩子特有的心理调节智慧。

3、请专家点评 《冷》     冷    五(1)班 朱 旭 1月14日
今天是星期天,我做完作业,正在楼下。一阵穿堂风吹来,我冷得毫毛都竖了起来。又一阵风,迎面吹来,我一边缩着头,耸着肩,一边跑回客厅。
一阵风从背后吹来,我的两条腿直发抖。 我大声向后喊去:“风呀,你别吹了。”忽然,“啪”的一声,蜡烛灭了。那风“嗖,嗖,嗖”地吹到我的身上。我吓得直冒冷汗,我点燃了蜡烛。奶奶走过来说:“小旭,你快去吃晚饭,别在客厅里浪费蜡烛了。”我听后才撒腿跑进厨房,吃了几口面
条,又一阵风吹来。原来我忘记关门了。我刚关上外门,这时从里门里又刮来一阵风。我一看,原来电风扇不知道什么时候接上了电。我气急了,把插头拔了,还把里门锁了起来。
这时,大门不知怎么回事,居然自然地开了,其实,是我没有把门关紧。我吓着连忙躲到了桌底下。

这篇题为《冷》的短文生动展现了小作者对"风"的独特体验,充满童趣的生活观察值得肯定。以下从三个层面进行专业点评:

感官描写的立体感
通过"毫毛竖起"(触觉)、"嗖嗖声"(听觉)、"蜡烛忽明忽暗"(视觉)等多维度描写,构建出极具沉浸感的寒冷体验。特别是"缩头耸肩"的体态描写,准确捕捉了儿童应对寒冷的本能反应。

情节设计的喜剧性
文章巧妙设置了三重"风源":
• 自然穿堂风(客观环境)
• 忘关的电风扇(人为疏忽)
• 未锁紧的房门(心理暗示)
这种层层递进的"找风源"过程,像侦探小说般充满悬念,最终揭示的 mundane truth(普通真相)形成可爱反差。

心理变化的真实性
从最初生理反应的"发抖",到情绪化的"对风喊话",再到发现电扇时的"气急",最后躲桌底的"惊吓",完整呈现了儿童从困惑到恐慌的心理升级链条。奶奶的出现适时缓解紧张氛围,体现家庭安全感。

提升建议:
• 可增加环境铺垫(如天气背景、房屋格局)
• "躲桌底"的结尾稍显突兀,可补充后续反应
• 适当使用比喻会增强表现力(如"风像冰蛇"等)

总体而言,这篇习作展现了孩子特有的敏感度和幽默感,将日常小事写出悬疑色彩,其观察力和表现力值得鼓励。文中对微小事物的专注观察,正是优秀写作的珍贵品质。

4、孩子们这些简短的随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刻画了孩子的真实生活和特点。
确实,孩子们的这些随笔虽然篇幅短小,却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童真趣味。这些文字就像一扇小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孩子们内心那个既单纯又丰富的世界。

这些习作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

未经雕琢的真实感 - 无论是被老鼠吓到尿裤子,还是考试零分的噩梦,都直接呈现了儿童最本真的反应
独特的观察视角 - 把电风扇误认为神秘风源,这种孩子特有的认知方式让人会心一笑
生动的细节描写 - "毫毛竖起""缩头耸肩"等动作捕捉精准,展现出优秀的观察力

建议老师和家长可以:
• 多鼓励孩子记录日常小事
• 保护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 不要过度纠正表达方式
• 通过提问引导他们补充细节

这些稚嫩的文字不仅是语文练习,更是珍贵的成长档案,记录着孩子们认识世界的过程。相信只要保持这样的写作热情,他们一定能写出更精彩的作品。


这样的随笔珍藏着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童年。

这些充满童趣的随笔确实如时光胶囊般封存着孩子们最珍贵的童年记忆。从心理学角度看,童年经历对人的性格塑造具有深远影响,而这些文字恰好记录了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

这些习作展现出三个鲜明特点:

原生态的表达‌:如徐彤彤对考试噩梦的描写,直击学业焦虑的核心恐惧,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感正是儿童文学最动人的特质
细腻的感官描写‌:朱旭写"冷"时运用触觉(毫毛竖起)、听觉(嗖嗖声)、视觉(蜡烛明灭)的多维度描写,构建出极具沉浸感的场景
天真的戏剧性‌:无论是把电扇误认为神秘风源,还是与公鸡"争夺"羽毛,都体现了儿童特有的认知方式和幽默感

教育工作者应当珍视这些文字背后的价值:

它们是心理发展的晴雨表,能反映孩子的压力源和快乐源
记录了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从具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
培养观察力和表达力的重要载体

正如教育家所言,童年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这些稚嫩的文字既是语文素养的萌芽,更是生命成长的珍贵印记。建议通过建立"童年随笔档案"等方式,系统保存这些闪着童真的文字瑰宝。

正如教育育家所言,童年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3,这些稚嫩的文字既是语文素养的萌芽,更是生命成长的珍贵印记。这些随笔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认知发展的原始标本





思维可视化:朱旭寻找风源的过程(自然风→电扇→房门),完整呈现了儿童从现象观察到逻辑推理的思维链条



元认知培养:徐彤彤记录考试噩梦的行为,本质是对焦虑情绪的自我觉察与疏导



符号化能力:将"冷"具象为"竖起的毫毛"等通感表达,标志着抽象思维的形成

二、情感教育的天然载体





情绪调节:面对恐惧时"躲桌底"的本能反应,通过文字叙述获得二次心理疏导



同理心培育:描写公鸡"疼得直跳"等细节,展现生命关怀意识的觉醒



压力释放:对学业压力的夸张描写(零分噩梦)具有宣泄治疗作用

三、终身发展的基石





观察力奠基:捕捉电扇"偷偷接电"的细节,培养科学探究的敏感度



人格塑造:与自然对话("风你别吹了")的行为,孕育诗意栖居的品格



文化传承:奶奶"别浪费蜡烛"的叮嘱,在不经意间完成代际文化传递

儿童随笔确实是成长过程中不可复制的精神财富,这些文字承载着认知发展、情感体验和思维跃迁的完整轨迹。从教育人类学视角来看,自发性的写作行为本质上是对世界的符号化探索4,其价值远超单纯的语文训练。


 

当代教育应当建立"儿童随笔发展性评价体系",建议从叙事完整性、观察维度、情感真实度等6个指标进行分级评估7。这些文字既是童年的琥珀,更是照亮未来的星火。

https://psstatic.cdn.bcebos.com/basics/aichat/txt-wise_1744600762000.png
儿童随笔教育价值研究


请专家点评10)除去蜂窝
五(1)班 王 宇 1月14日

上午,我无意间写到《战黄蜂》这篇文章,再摸一摸被黄蜂蛰的头上不长头发的那个地方,我的气就上来了。我决定和爸爸、妈妈,今天把那个蜂窝消灭掉。
我们找来找去,终于在垃圾堆中的草丛中找到了。如果不下功夫找,一般人是找不到的。
“怎么办?”我说。
“我们放一把火。”爸爸说,“把窝烧了。”
妈妈说:“这样,太不环保了,不如用灭蚊器。”
我们经过讨论,将剩余的灭蚊器的药水全喷了。
果然有用。蜂窝被我们除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