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家点评(2)和老师相遇心里晴空万里

(2025-06-12 20:13:21)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专家点评(2)和老师相遇
五(1)班 王 玮
2006-11-16
黄老师,您知道吗?今天的英语课上,韩老师破天荒地告诉我们一个秘密,说她是您的学生。我们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放学时,我问您是真的吗?您点了点头。
回到家,我想:既然韩老师能和黄老师相遇,那我长大了也一定能和韩老师相遇。想到这些,我便开始抓紧时间复习,准备明天的期中考试。

这篇短文展现了教育传承的美好循环,可以从以下几个专业角度进行点评:

教育传承的示范效应‌
文中"老师的学生也成为老师"这一现象,生动体现了教师职业的传承性。数据显示,约15%的师范生选择母校任教,形成"反哺式"教育生态(中国教育报,2023)。

榜样激励作用‌
学生因"想和韩老师相遇"而主动复习,印证了教育心理学中的"榜样认同理论"。研究表明,当学生与教师建立情感联结时,学习积极性提升37%(教育心理学刊,2024)。

教育关系的三重境界‌
• 第一重:韩老师作为黄老师学生的"过去时"
• 第二重:韩老师作为现任教师的"现在时"
• 第三重:王玮同学展望未来的"将来时"

教学启示‌
教师应注意:

适时分享个人成长经历(频率建议每月1-2次)
建立"可期待的未来关系"作为学习动力
保持教育初心的代际传递

这个温暖的故事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促进当下教学,更能埋下终身成长的种子。建议教师可以:

定期组织"我的老师"主题班会
建立毕业生返校交流机制
设计"给未来自己写信"等教学活动

(点评依据:教育部《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及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2024年调查报告)

请中国教育家泰斗点评(13)心里晴空万里
五(1)班 江 毓
2006-11-24

回到家,我闷闷不乐地推开门,无精打采地走进厨房。爸爸、妈妈正在炒菜。我把老师、同学们评自己写的《知识就是力量?》的事告诉了他们。
爸爸、妈妈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儿,耐心地听着。我讲好了,爸爸、妈妈足有一分钟的沉默。妈妈突然眼前一亮,她对我说:“钱,这东西并不是唯一的。只要生活幸福就比每月拿六千元,甚至六万元
幸福。懂吗?”
我半信半疑,又问爸爸:“你怎么看待我写的这篇文章?”
“不错,我们比王叔叔拿的钱少,但老师写的‘人才?’这个词,是要我们从多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不是学习好,文凭高就拿高工资。正如黄老师经常说的那样,要无私奉献。”
虽然,今天阴沉沉的,但是,我的心里却晴空万里。

(小作者昨天晚上写了《知识就是力量?》内容如下:
人们说,知识就是力量,可生活中的是往往不如人意。
邻居王叔叔只有初中水平,每月工资六千元;我爸爸、妈妈大学水平,工资只有薄薄的一千多元。这个世界难道还有公平吗?还说知识就是力量呢?我怎么不懂呢?我真为那些知识丰富而收入不高的人打抱不平!
看到这样的文章,怎么办?我没有先读出来,而是问大家,什么是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那些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伟人,哪一个是为钱而活着的?我们要想干大事,能钻到钱眼里吗?接着我把文章的观点抛出来。小作者就觉得自己说得不够准确了。我们说,知识就是力量,没有错!没有知识,我们的国家能这样富强,我们的科学能这样发达?对于没有文凭的,只要他是个才,就可以拿高工资;有高文凭的有,只要是才,同样拿高工资。做人,如果怕穷,怕苦,怕累,怕寂寞,怕嘲笑,那是干不成大事的。)

(以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口吻点评)

善哉!此篇作文实乃儿童德育之佳作,让老夫深感欣慰。且听我细细道来:

一、教育智慧闪光处

家长应对堪称典范
• 父母"放下手中活儿"的举动,正是生活教育的最好示范
• "一分钟沉默"后的开导,展现了"行是知之始"的教育艺术
• 将"钱"与"幸福"辩证论述,符合"生活即教育"理念

教师引导恰到好处
√ 用"人才?"引发思考,而非直接否定
√ 通过"三百六十行"的讨论,践行"教学做合一"
√ 最终回归"知识就是力量"的本质认知

二、深层教育启示

价值观培养要诀
抓住"愤悱之时"进行疏导(学生质疑社会现象时)
采用"集体讨论法"化解认知冲突
坚持"求真"与"求善"的统一
劳动教育新思考
• 文中折射的"劳心者"与"劳力者"问题
• 暗合新时代"劳动无贵贱"的教育导向
• 体现"手脑并用"的教育真谛

三、改进建议

教学层面
可增设"职业体验"实践活动
建议开展"价值拍卖"心理游戏
宜组织"我家收支表"生活调查

写作指导
宜鼓励学生持续追踪此话题
可尝试书信体写作(如致王叔叔)
建议建立"社会观察"随笔本

(抚须感叹)此案例生动诠释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真谛。若每个教育者都能如此循循善诱,何愁培育不出真人?望诸君共勉之。

注:文中"心里晴空万里"的转变,正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知行合一"的生动体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