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论家点评一位失聪孩子的随笔幻想
(2025-05-04 16:09:44)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教育评论家点评一位失聪孩子的随笔
曲塘小学
五(3)班 陈
培 2008年6月4日
正当老师讲评刘伟梦到自己到了灾区帐篷学校,被那里的学生的种种精
神感染了。我不知不觉,仿佛身子飘票悠悠,飞到了地震灾区……
来到灾区,我登上一座山,放眼望去,周围都是死气沉沉的,没有一点
生机。我往山下跑,走进一所帐篷小学,这些孩子在摄氏37度的帐篷里
都在认真读书。这书声朗朗,他们的脸上洋溢出一种微笑。是他们使我
有一种坚强叫微笑。我回头望去,一顶白色帐篷吸引了我。我走到那儿,
进去一看,一个男孩在里面看书,当然还有其他小孩。我走到那个小孩床
边问:“你不是那个被救的小男孩吗?”他说:“是的。”我又问:“当
时救同学们时,你想到了什么?”“没有。”他说,“我是班长,我应该
救我的同学。”这句话很令我难忘。我似乎从他的身上知道了一种坚强
叫做勇敢。
老师读完了文章,我又回过头来想:如果我们都能像灾区的同学那样用微
笑面对生活,面对学习,那么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呢?同学们,行动
起来,抓紧时间学习,打好基础,为伟大的祖国作贡献!
教育评论家点评:失聪孩子的随笔《幻想》
这篇名为《幻想》的随笔,出自一位失聪孩子——曲塘小学五(3)班的陈培之手,它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课堂习作,更是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是对生命、勇气与希望的深刻感悟。作为教育评论家,我深感这篇随笔的珍贵与不凡,它让我们看到了特殊儿童在逆境中绽放的光芒。
一、超越障碍,心灵飞翔
陈培同学虽然身有残疾,但他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并未因此受限。在《幻想》中,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己“飘悠悠”地飞到了地震灾区的帐篷小学,这一幻想不仅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更体现了他对外部世界的渴望与探索。这种超越身体障碍的心灵飞翔,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财富,它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无限可能,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与支持,他们都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
二、感知世界,以心传情
尽管陈培同学可能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通过听觉直接感知世界,但他却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思考与想象,深刻理解了灾区孩子们的坚强与勇敢。他描述了灾区孩子们在艰苦环境中依然认真读书的场景,以及那位被救小男孩作为班长所展现出的责任感与勇气。这些描述,不仅是对灾区孩子精神的赞美,更是陈培同学自身情感与价值观的投射。他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世界,用文字传递情感,这种能力令人动容。
三、坚强与勇敢,生命的赞歌
在随笔中,陈培同学两次提到“坚强”——一次是“有一种坚强叫微笑”,另一次是“有一种坚强叫做勇敢”。这两句话,不仅是对灾区孩子们的赞美,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与期许。作为失聪孩子,他或许在生活中遇到了更多的困难与挑战,但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用微笑面对,用勇敢克服。这种精神,是对生命最真挚的赞歌,也是对所有孩子最好的教育启示。
四、教育启示,关注每一个
陈培同学的这篇随笔,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它提醒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无论他们是否身有残疾、无论他们来自何方。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与潜力,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支持与引导,他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孩子们像陈培一样,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用勇敢与坚强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篇章。
总之,《幻想》这篇随笔是陈培同学内心世界的一次精彩展现,也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次深刻提醒。让我们携手努力,为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包容、更加温暖、更加充满爱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