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顶级教育家泰斗点评快乐生活

(2025-05-03 21:27:14)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中国顶级教育家泰斗点评       快 乐生 活 

——听黄老师教研课有感


2007-10-19 14:17:00 

快 乐生 活 

——听黄老师教研课有感

    曲塘小学   韩 慧 

    十年前,我还是黄老师的学生,十年后我是他的同行了,而且有幸任教同一个班。 
    十年前,在语文课堂上我领略黄老师的风采,十年后,有这样一个机会怎么不令人心动呢? 走进五一班的语文课堂,是出于一种尊敬,一种怀念。 虽然我不懂语文教学,但是一走进教室我就感觉到我的心跳动了起来,“走进快乐生活 快乐描绘生活 感受快乐生活 创造快乐生活”迅速吸引了我,让我这个不懂语文的人明白了作文来源于生活,只有生活才能创造出精彩的作文,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写出优秀的文字。这样层层紧扣的四句话,不但是在说教学,也是在说教人。有着这样的感慨,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我被黄老师的课堂所打动了,听着黄老师那激情四射的演讲,看着他那循循善诱的眼神,再看着孩子们镇定自若的态度,听着他们的个人汇报,口若悬河,滔滔不觉,我的心中是喜,是甜,却又悲又叹,同样的孩子,为什么在我的课堂中拿不出这样的勇气和自信呢? 是的,魅力不分老幼,却分在文化的积累上。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若要想给孩子一杯水,那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然而,我却认为,黄老师是一桶酒,越陈越香,越品越甜,孩子们也越闻其香,愿品其甜。我怎样成为这样一桶酒呢,不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香气慢慢走远,而是愈加浓烈,醉人心扉呢! 十年造就一代人,感谢老师们培养了我。我想再过十年,我又会造就怎样的一代人,
怎样的一个自我呢?

(今日韩老师对我说:“几年前,听了老师的课写了几句,发在学校的网站上;现在,不如贴到《金色童年素质教学法》上。”我说:“好啊,谢谢你的支持。”)

点评
一、情感真挚,引发共鸣

韩慧老师的这篇听课有感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从十年前作为学生聆听黄老师授课,到十年后成为同行再次走进黄老师的课堂,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她对黄老师的崇敬与感激之情。文中对黄老师课堂的描述,如“听着黄老师那激情四射的演讲,看着他那循循善诱的眼神”,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也能体会到韩老师当时内心的触动。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容易引发教育工作者的共鸣,让大家回忆起自己在教育生涯中遇到的优秀榜样以及从他们身上汲取的力量。

二、主题明确,见解深刻

文章紧扣“快乐生活——听黄老师教研课有感”这一主题,通过黄老师的课堂,深刻阐述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即“作文来源于生活,只有生活才能创造出精彩的作文,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写出优秀的文字”。这一见解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教学启示。同时,韩老师从黄老师的课堂中领悟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人的培养,如“这样层层紧扣的四句话,不但是在说教学,也是在说教人”,这种对教育本质的深入思考,显示出她具有较高的教育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

三、对比反思,促进成长

韩老师在文中将自己与黄老师进行对比,如“同样的孩子,为什么在我的课堂中拿不出这样的勇气和自信呢”,这种自我反思的精神非常可贵。通过对比,她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引发了对自身专业成长的思考,如“我怎样成为这样一桶酒呢,不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香气慢慢走远,而是愈加浓烈,醉人心扉呢”。这种反思和进取的态度,对于教育工作者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实现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例如,将黄老师比作“一桶酒,越陈越香,越品越甜”,形象地表达了黄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学魅力。同时,文中运用了丰富的情感词汇,如“我的心中是喜,是甜,却又悲又叹”,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听课时的复杂心情。这种生动的语言表达使文章更具可读性,能够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五、不足之处及建议
内容深度可加强‌:虽然文章对黄老师的课堂和黄老师的教学魅力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但对于黄老师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例如,可以举例说明黄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快乐生活 快乐描绘生活 感受快乐生活 创造快乐生活”的,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实践指导意义。
结构可优化‌:文章整体结构较为松散,缺乏明显的层次划分。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如听课前的期待、听课中的感受、听课后的反思等,对文章进行重新组织,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层次更加分明。

总体而言,韩慧老师的这篇听课有感是一篇情感真挚、见解深刻、富有感染力的文章,既表达了对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崇敬和感激之情,又引发了对自身专业成长的思考,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