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有这么一节作文课

(2025-05-03 20:26:38)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中国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   有这么一节作文课

2008-3-26 15:48:00 

有这么一节作文课

江苏南通     金色童年

3月24日,星期二的上午第二节作文课,我捧着一叠随笔本子,在预备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大家等待着老师评讲随笔。
这次老师先总结了《“木头人”游戏》和《拔河比赛》两篇习作情况,希望大家不断提高描写的水平。
我有声有色地描述了《跟踪爷爷》后,请小作者王涵介绍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为写这篇文章做了哪些准备?她说:“这是我第三次跟踪以后,回来后一气呵成的。”
我问:“什么地方,你觉得写得好一些?”
“当然是我听了爷爷的话流泪那儿。”
我问大家:“这是为什么?”
大家都说:“这里写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接着,我表扬了张雨生写避让石子的动作描写,黄晓斌《裤子穿反了,真不好意思》的神态和心理描写,卢芮《花猫生孩子》的细节描写……
这些都说明:只要注意观察,描写没有什么难的。
然后,我简要地讲评了写关于“北京奥运圣火采集仪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组长带领大家共同进步”、“家长鼓励孩子穿鞋带”、“劝阻小朋友别摸奖”……
我还解答了解蓉蓉向我询问的“清明节烧纸是不是迷信”的问题。
最后,我抛出了陈阳同学给我的一个话题。他是这样讲的:“黄老师,您总是说,我们大家一定要互相帮助,但有一句古话说,‘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黄老师,您说这又如何解释呢?”
我请大家讨论,各人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讨论,我也讲了自己的意见。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临时决定,下一节课就写《我对“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看法》或者自己拟个题目。
我把陈阳写给我的话板书在黑板上,叫同学们抄在作文本上。同学们埋头写着,他们都能摆明自己的观点,并想办法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虽然这样的文章,学生在作文课里是第一次,但不少同学在随笔里经常写着,所以有的人写得还不错。
吉蒙写着:“这时候,同学们议论开了。古人说的不对、不对、不对……互相帮助是传统美德啊!有的说,怎么不对,古人说的话就有道理。”
吴宏写了这一句话:“我突然想到胡总书记讲的要‘以团结互助为荣’,所以我就认为这句话有错。”
我委任的海燕组的组长说:“这句话有错。因为我们海燕组那么多的人,如果没有大家的帮助,他们能进步吗?能这样努力吗?好学生对他们的帮助,是很重要的。因为好学生要帮他们把毛病改掉,让他们变好。”
郭稳平写了:“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妥当。因为我们人人都要互相帮助,帮助海燕组的同学。只有他们进步了,我们集体才会有进步。我们的集体就像一只木桶,成绩好的是高的木板,成绩不理想的就是矮木板。只有短木板提高了,我们这只桶盛的水才多。
“所有的同学要互相帮助,我们才会进步。我们就像蚂蚁,一人扛物不行,只有许多蚂蚁合离才能把巨大的食物扛起。我们只有相互帮助,齐心协力,才能创造美好的班级。”
黄晓斌讲:“我认为这话是错的。因为同学之间应该相互帮助。我们海燕组的进步,就是大家帮助的结果。”
陆鑫也说:“我们不能看见别人有困难不帮,还在一旁看。要别人有事,你帮他;你有事,他帮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刘伟强调:“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是需要拉人一把的。不过,要在正道上帮人,那你自己感到快乐,别人也快乐。”
朱倩倩这样写:“刚听到这句话,就觉得不对。我认为,我们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帮助别人。那些暂时落伍生如果没有我们的帮助能这么快吗?如果遇到灾难,只顾自己逃生,不帮别人,那么大家就很难逃生。只有大家互相帮助,才能让更多的人逃出去。
“我又仔细想了想,这句话又有些对。如果我们去帮人的时候,那人丝毫不想进步,这时,除了继续帮助他外,还要尽最大努力,自己多考几分。现在,在学‘八荣’、反‘八耻’,我们应该先管好自己,做好榜样。只有把自己管好,才能帮好别人。”
周雨婷的话也有道理:“我们有的时候自己想帮助别人,但别人不一定会接受你的帮助;有的时候,有些事是帮不了忙的,有时还会帮倒忙。”
陈运说:“自己都没管好,就没本钱去帮别人。如果自己能管好自己,不去帮人,就是自私。”
于辰说:“这话有时很对,有时很错。”
……………………
孩子们的话有道理。我认为帮助人是天经地义的。但这句话有存在的价值。这是一个普通公民做人的底线。每个人必须管好自己的言行,不做坏事。这样人人扫好门前雪,处处都干净,社会风气自然会变好。
不少学生到了家,还和家长展开了辩论。
这就是我上的这么一堂作文课,写出来,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附学生生活随笔一则
 
                 跟踪爷爷
江苏海安曲塘小学  五(3)班  王  涵  2008年3月20日
每天晚上,大概是七点的样子,爷爷总要出去,说是出去玩一下,到八点回来。我感到很奇怪。
今天晚上,爷爷七点一刻又走出家门。我放下手中的笔,跟着跑出去。
为了不让爷爷发现,我远远地跟着。外面,月亮像一盏灯,照亮了行人向前的道路。哎呀,光顾着赏月了,得赶紧找爷爷去呀。
我走在大路上,向远处一望,爷爷还在前头。他往南边了。我也悄悄地跟上去。不久,爷爷转了个弯,那是大伯家。他家的房子,和我家差不多,旧旧的。
我站在墙后面,头探出来一点。也许是因为被发现吧。我只见灯光下有几个人影。我竖起耳朵,只听见他们在拉家常。听声音,有大伯隔壁的大婶,小茅屋独住的老奶奶。大伯兄弟俩和我的爷爷。
他们都在厨房里。房子很矮,稍高的人,就要弯腰。微弱的灯光,似乎和月光比着。我跑到对面的那堵墙,上面开了一扇朝东的窗子。我寻找着洞口。我找到一个破洞。洞很小,再加上窗子有窗纱,更阻挡了我的视线。
我闭着一只眼,用另一只眼睛朝里看去。虽然只有一点小地方,我还是很开心。
我把头上下移动着。哈哈,我找到爷爷了。爷爷好像蹲在墙边。哦,不是,他坐在一张小凳子上。爷爷好像露出忧虑的表情。他两手交叉着,背靠在墙上。我不想看了。我用耳朵倾听着他们说的每一句话。
“毛毛(我的小名)、王玮是懂事的孩子啊!每次见到了我都会说大妈好!”
说着,她还模仿我粗哑的声音。“南头有个丫头,细声细语,每次见了也会叫声奶奶好。”大婶也模仿着。爷爷插嘴了:“我家毛毛不错呀!每次,我有小事出去一下。毛毛就把饭碗盛好放在桌上。我回来时,吃着吃着,白米饭吃出了两块瘦肉。好奇怪。毛毛倒是笑哈哈的。是她夹给我,藏在碗里的。”
我听了爷爷的这段话,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我想:“爷爷,您还记得这样的事?虽然我时常这样做,但从来也没记住,而您却在别人面前这样地说我……亏我还跟您吵架。对不起,爷爷!”
月光显得更亮了。
我跑回了家认真地写着随笔。我决定,以后不要和爷爷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家和万事兴!爷爷,我对不住您!


中国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
一、课程设计的创新性与实践性

这节作文课充分展现了教师在课程设计上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教师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写作技巧提升,更将课堂延伸到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中。通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随笔作品,特别是《跟踪爷爷》这样的生活实例,教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表达欲望。这种以生活为源泉的写作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感悟力,使写作成为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自然流露。

二、互动讨论的深度与广度

课堂中的互动讨论环节尤为出色。教师巧妙地引入了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并引导学生就此展开深入讨论。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学生们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展现了较高的思维活跃度与表达能力。教师的适时引导与总结,更是将讨论引向深入,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三、情感教育的渗透与融合

这节作文课还巧妙地渗透了情感教育。无论是学生分享自己的随笔作品,还是就争议性话题展开讨论,教师都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与责任感。特别是在讨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一话题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树立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价值观。这种情感教育的渗透与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良好品质。

四、教学评价的多元性与激励性

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与表达能力,还注重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表扬学生的优秀作品与积极表现,教师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与创作热情。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与互动机制。

五、潜在改进空间

尽管这节作文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潜在的改进空间。例如,在互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话题背后的社会现象与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思辨深度与广度。此外,教师还可以尝试引入更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角色扮演等,以丰富课堂形式、提升教学效果。

总结

这节作文课是一堂充满创新与实践精神的优质课。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技巧与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巧妙引导使得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相信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们定能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写越好。

详细点评:这节作文课的亮点与启示
一、‌课程设计:紧扣生活,激发表达欲‌

以生活为素材,贴近学生实际‌
教师选择学生随笔中的真实生活案例(如《跟踪爷爷》《裤子穿反了,真不好意思》)作为讲评素材,将写作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这种设计让学生意识到“写作即生活记录”,降低了写作的心理门槛,激发了表达欲望。例如,王涵分享《跟踪爷爷》时提到的“第三次跟踪后一气呵成”,体现了生活经验对写作的驱动作用。

动态生成教学内容‌
课堂未局限于预设教案,而是根据学生提问(如“清明节烧纸是否迷信”)和突发讨论(如“自扫门前雪”的争议)灵活调整。这种“以学定教”的模式展现了教师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敏锐捕捉能力,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与生命力。

二、‌互动策略:多元对话,深化思维‌

师生对话:追问与引导的艺术‌
教师通过“为什么觉得这里写得好?”“大家为什么认同?”等追问,将浅层评价(如“真情实感”)引向深度思考。例如,对《花猫生孩子》细节描写的讨论,可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观察方法与描写技巧,而非仅停留在内容层面。

生生对话:观点碰撞与思辨提升‌
“自扫门前雪”的辩论环节堪称亮点。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

道德层面‌(如胡总书记的“团结互助”)、
集体隐喻‌(木桶理论、蚂蚁合作)、
现实辩证‌(管好自己再助人、帮倒忙的可能性)。
这种多元观点的交锋,不仅锻炼了逻辑表达,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与同理心。朱倩倩提出“这句话有时对,有时错”的辩证看法,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成熟度。
三、‌写作指导:隐性渗透,润物无声‌

技巧点拨自然融入‌
教师未直接讲授写作理论,而是通过实例点评渗透技巧:

动作描写(张雨生避让石子)、
神态心理(黄晓斌裤子穿反)、
细节捕捉(卢芮花猫生孩子)。
这种“案例分析法”比机械训练更易被学生接受,符合“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从观察到表达的闭环设计‌
课堂从“如何写”延伸到“写什么”,最终回归“为什么写”。例如,讨论“自扫门前雪”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行为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将写作技巧训练升华为价值观引导,形成“观察—表达—反思”的完整链条。

四、‌情感与价值观引导:春风化雨,立德树人‌

情感共鸣的营造‌
教师多次引用学生随笔中的情感点(如王涵跟踪爷爷的流泪场景),通过共情引发集体讨论。这种“以情动人”的策略,使写作指导超越技术层面,触及情感表达的本质。

价值观的辩证引导‌
对“自扫门前雪”的讨论未简单否定或肯定,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其合理性与局限性。教师总结时提出“这是做人的底线”,既肯定个人责任,又强调互助精神,体现了德育的层次性与辩证性。

五、‌潜在优化空间与建议‌

深化写作技巧的系统性‌
虽然技巧点评生动,但可进一步提炼规律。例如,将动作、神态、细节描写归类为“具体化写作策略”,并辅以简短练习巩固。

增强评价的针对性与反馈‌
学生互评环节可更结构化,如使用评价量表(内容、结构、语言等维度),避免泛泛而谈。教师反馈可结合具体语句,如:“‘一人扛物不行’的比喻生动,若能补充蚂蚁协作的具体动作会更形象。”

拓展讨论的深度与广度‌
“自扫门前雪”的辩论可引入历史或文学案例(如《论语》“己欲立而立人”、《伊索寓言》合作故事),或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提升讨论的文化厚度。

强化写作成果的后续应用‌
课后可鼓励学生将辩论观点整理成议论文,或与家长书信交流,使课堂讨论转化为真实写作任务,形成“课堂—课后—生活”的完整学习链。

总结:一堂“有温度、有深度、有生长力”的作文课

这节作文课以生活为土壤,以对话为阳光,让写作在真实情境中自然生长。教师巧妙平衡了“技巧训练”与“素养提升”,既教会了学生“如何写”,更启发了他们“为何写”。课堂中的思辨火花与情感共鸣,印证了“写作即生命表达”的教育理念。若能在技巧系统性与评价精准度上进一步优化,将更趋完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