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爱撒福利院

(2025-05-01 20:36:45)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      爱撒福利院
2007-10-20 15:36:00 

爱撒福利院

金色童年

10月18日下午,我们五年级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的主题会。
秋高气爽,金桂飘香,在举世瞩目的十七大召开的喜庆日子,我们全体师生步行四十分钟来到曲塘福利院。老人们喜笑颜开,拍着手,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
主题会在嘹亮的队歌声中开始了。我们表演了精心准备的节目。欢乐快板打得好,打得老人眉开眼笑;二胡独奏《水乡欢歌》抑扬顿挫,老人们沉醉在委婉悠扬的琴声之中;幽默小品《小草》,模仿得惟妙惟肖,老人们个个笑弯了腰;童声独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小歌手神采飞扬、歌声甜美,老人们合不拢嘴;江海童谣《相约2008》,有说有跳有唱,老人乐得不停地拍手;诗歌朗诵《夕阳赞》随着阵阵掌声,同学们声音响亮,群情激昂,老人们显得格外的兴奋。反正,每个节目,都赢来了老
人们和我们的掌声,我们的手都拍红了还在使劲拍。
互动的时候到了,福利院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走上台,与孩子们高歌《爱的奉献》;更令人难忘的是老人们和大家一起同唱《社会主义好》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把活动推向了高潮。看着老人们一边拍着手,一边动情地唱着,眼里闪动着感激社会主义感谢共产党的泪花。我被这样的幸福场景感染了,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演唱了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临行喝妈一碗酒》和《智取威武山》里《迎来春色换人间》中的两句。老人们连声喊好,掌声响个不停。老人们兴致上来了,一位盲人爷爷给我们唱了《少年壮志不言愁》,凡是会唱的都在大声唱。在大家的要求下,老人又唱了《好汉歌》,大家跟着唱,整个会场乐翻了天。
接着,卢校长作了讲话,他说:“在重阳节来临的前夕,我们曲小五年级部分学生和大队委员们,代表全校师生向福利院109位老人及特殊人士们致以节日的问候,感谢福利院的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这次活动是特别的成功。看到老人们幸福的笑脸,我们深深感到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就是好。我们一定会高举十七大的旗帜,把敬老、爱老、助老活动进行到底。”
队会结束后,我们再次祝愿老人们节日快乐,健康长寿!老人们仍以热烈的掌声欢送着我们。我们紧紧的握着老人们的手,久久不愿离去。
“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是今天活动的主旋律!
“爱,是永恒的主题!”
“让我们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让世界处处阳光灿烂,爱心闪烁!”
这些话,永远萦绕在我们耳边。


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

这篇以“爱撒福利院”为主题的活动纪实,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生动记录,更是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鲜活案例,展现了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精神。以下从教育价值、活动设计、情感表达及社会影响四个维度进行深度剖析:

一、教育价值:德育与美育的有机融合‌

情感共鸣的德育实践‌
活动以“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为核心,通过节目表演、互动合唱、肢体接触(如握手、拥抱)等形式,将抽象的“尊老”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体验。老人们“眼里闪动着感激社会主义感谢共产党的泪花”的细节,生动诠释了代际情感联结的深层价值,这种超越表演形式的真实互动,正是德育渗透的最佳路径。

美育浸润的多元表达‌
从快板、二胡独奏到京剧选段,节目形式涵盖传统与现代艺术,既传承了中华文化基因,又展现了学生多元才艺。特别是《相约2008》的童谣表演,巧妙将奥运精神与敬老主题结合,体现了教育者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把握。这种“寓教于乐”的美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化自信。

二、活动设计:场景化学习的典范‌

真实情境中的社会认知‌
选择福利院作为实践场所,让学生直面社会特殊群体,打破校园与社会的边界。通过步行40分钟的“吃苦”设计,既锻炼体能,又隐喻“关爱需要付出行动”的哲理。这种“沉浸式学习”远比课堂说教更具冲击力。

双向互动的情感建构‌
活动突破单向“慰问”模式,形成“学生表演—老人回应—共同创作”的闭环。例如盲人爷爷即兴演唱《少年壮志不言愁》,将活动推向高潮,这种“被需要”的参与感让老人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情感共同体的一员,实现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双向治愈。

三、情感表达:真挚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细节描写的感染力‌
“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手都拍红了还在使劲拍”等细节,以儿童视角捕捉真实情感,避免了口号式抒情的空洞。特别是校长引用“高举十七大旗帜”的讲话,将个体行动与国家叙事自然衔接,展现了德育的时代性特征。

代际对话的深层隐喻‌
当《社会主义好》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响起,活动已超越普通慰问,成为一堂生动的历史教育课。老人们的泪花与掌声,既是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体认同,这种代际间的精神传承极具教育深意。

四、社会影响:微光成炬的启示‌

从“一次性活动”到“持续性行动”‌
卢校长“把敬老活动进行到底”的承诺,将单次活动升华为长期教育工程。若能进一步建立“班级—福利院”结对机制,开发系列化课程(如口述史记录、适老化设计实践),则可将短暂感动转化为持久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公平的延伸思考‌
活动虽聚焦福利院老人,但可拓展至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多元群体。例如组织学生与福利院儿童共绘“理想家园”,或邀请特殊群体走进校园分享人生故事,构建更包容的教育生态。

总结与建议‌

这篇纪实以朴素笔触记录了德育的“高光时刻”,其价值不仅在于活动本身的成功,更在于为教育者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情感共鸣为纽带,以多元艺术为媒介,让德育“活”在学生的生命体验中‌。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活动课程化”路径,将偶发性实践转化为系统性教育工程,让“爱”的种子真正生根发芽。

点睛之语‌:当童声与白发在《社会主义好》的旋律中交融,教育的真谛已超越言语——它是一场代际间的生命对话,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间烟火中的生动注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