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顶级文学评论家点评一个“况”字忆老师

(2025-04-23 13:05:27)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顶级文学评论家点评        一个“况”字忆老师
2012/9/7 教师节特写 一个“况”字忆老师
金兄也许奇怪,静春为什么要在一首“四六句”中用了一个“金况”来代替“金兄”。并且特意加注。因为静春的文章中经常是“错字连篇”让我的朋友取笑。但这个“况”字决不是错别字。而是我故意引用,算是买弄一把“学问”吧。
静春仅仅是一个连初中都没毕业的知青,1968年12月份不到17岁便上山下乡插队到了山西雁北阳高。在村中整整呆了5年,于1973年冬天抽调到大同铁路。当时,抽调到大同铁路工作的北京知青很多。北京到大同约三百多公里,坐火车回京为一夜时间。所以我们这些北京知青便有条件“跑通勤”既星期六14点左右坐经过大同的“44次特快”晚上约10点到北京,然后在北京过周日,周日晚上再坐火车第二天的天明回到大同上班。
每个星期这么来回跑,乐此不彼。
那时,静春也就是二十多岁,虽初中次毕业生,却自认为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某一日星期六回京,在车上遇到一位头发已经花白的老头,他戴着一副眼镜,衣着很朴素,但一看就能知道他是个知识分子。那时,从兰州到北京的44次虽为特快,但从大同到北京也要8个小时。火车上,虽来自五湖四海,可是一会儿互相便能攀谈起来,我得知他的一名大学的文史老师,去宁夏出差。然后,我俩便交谈,我便对他“卖弄”我的知识。谁让咱戴了顶“知识青年的帽子”。他很感兴趣听我“山侃”,我便认为我这个知青“镇”住了这个老九,便更是唾沫四溅,口吐莲花,白唬的可以说出了大圈,四周的乘客都吸引到我们的座位跟前,这一下,我更是精神抖擞,铆足了劲头口若悬河,自己却一点都不脸红,引用完了唐诗再引用宋词,不但把“除禾日当午”当成富有知识的标志,还把“床前明月光”也当成特有文化的表现。傍边的人根本甭想插进一句嘴,既使有人哄笑,我呢,自我感觉特好,而更加得意洋洋。人们纷纷散去,只有那个大学老师还耐着心听我“乱喷”,也难怪,也许从银川上车后,他便坐在这个坐位,所以只能坐在那儿享受我的“学渊博识”折磨了。不过,当时他的样子我记得很清楚,他始终是一种温文尔雅的笑容,并且显得极为宽厚慈祥,显出了大学老师的素质。而我这个插队时的羊倌,工作后的徙工不要说不懂“谦虚”二字,或“三人行必有吾师”的三字,就连“四面楚歌”的四字都没整明白,以至陷进了“八面埋伏”的境地,还感觉到我的大学问这次可是横枪立马,独扫千军。
终于过了昌平,那个老师对我说,“小夏同志(我虽幼稚,但一直恪守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古人教诲,冬天只穿大衣,不穿马甲)你果然是个知识青年,但你要懂得学海无涯,书径通幽。”
我这时马上接过大学老师的话又冒出一句蠢话:“我明白,幽州就是北京,我每次坐火车回北京都是一直看书,从来不跟他们“敲三家”、“侃大山”,无聊的很呀。您看,咱这一路才是有价值的行程。您才有收获吧。”
老师此时已经彻底被我折服了,他扶了扶眼镜,对我说,“我只与您这个小同学走了我的路程一半,可我真是收获不小。这份价值值得纪念。可是你能让我再请教你一个问题吗?”
我说;“老师,您千万别客气,问,尽管问。我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大学老师已经苦笑了,“别叫我老师,选是叫我一声‘况老’吧。”
我没听明白,自做聪明说:“您原来姓况。”
大学老师说,“况可以是个姓,但我姓赵,百家姓里赵打头。“况佬”和“况汉”为兄长的意思。我也许没有资格给你这么有学问的人当老师,可是我的年纪毕竟大了你岁,更不敢给你这么有学问的孩子当长辈,可是当个哥哥还是可以的。况老和况汉是哥哥的意思。”
这时,列车已经快进北京站了,我他*的还在大学老师面前露切,当了一回大帽钉:“况老和况汉到底谁是谁的哥哥,是况老大还是况汉大?”
大学老师说,“你知道情况的“况”这个字吗?”
我说,“怎么不知道,情况的况字组词可以是‘何况’或者‘况且’,何况的近义词是何必,况且的近义词是并且”
大学老师终于忍无可忍了,或者是马上到站,快下车的原因。所以他认为可以“沙锅捣蒜”来个“一锤子买卖。”正色对我说,“况字其实可以当兄讲。明白吗?去读‘十三经’,在《新华字典》上查不到这个字意。”说完后,大学老师拿起他的东西离开了我。
我楞住了,如同阿Q;自言自语骂了一句:“妈妈的。”,然后摇头晃脑地想:“还大学老师呢,我不就是比你的学问多那么一点点,你就嫉妒成这个样子。我念什么《十三经》,我又不是个和尚。”
但我还是挺谦虚的,回到家后便急匆匆地找字典查,既然他说在《新华字典》查不到这个“况”字可以做为“兄”用,我就去查《小学生字典》,结果还是没有查到“况”字可以当“兄”字用。
过了很多年,我也到了那个大学老师的年龄,而且有了电脑,有了百度,我可以输入字根,点击鼠标,在百度百科中查到了这个“况”字的权威注解,还有十三经:百科名片这样介绍“十三经注疏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一部,号称善本,但卷帙浩繁,不便查检。原世界书局将阮刻本缩印为两巨册,使用较方便,我们现据以影印,以应急需。影印前曾与清江西书局重修阮本及点石斋石印本核对,改正文字讹脱及剪贴错误三百余处。又缩印本《公羊传注疏》卷二十三阮元《校勘记》末漏脱二十二行,《论语注疏》卷首漏脱阮元《校勘记序》一篇,均补印于全书之末。缩印本新增的目录也有不少讹脱,现改正重排。”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又想到了那个告我“况”字可以为兄的老师,他的眼镜、他的白发、他的微笑和后来的气恼------都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掐指算过,三十五年的时间过去了,那个老师或许进入了天国,我呢,只能遥对上苍感慨无限。一个文史科大学老师的层次比一个毛头知青不知要高多少倍。所以,他没有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而是点化静春“书径通幽”,这含着一种“柳暗花明”的禅意了。
把我们的那些经历告诉我们的后代,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懂得尊师敬教,敏学求知,育人兴国,教师节来临,我向金兄及所有老师致敬。
静春写于2012-9-7日
注:其实这个大学老师应该是“教授”级的资格。可是他对我介绍他的身份时,只说是一名教文史的老师。



文学评论家点评
一、主题与情感表达

《一个“况”字忆老师》这篇文章以回忆的方式,深情地叙述了作者与一位大学文史老师之间的一次难忘邂逅。文章通过“况”字这一独特的切入点,不仅展现了作者从无知到有所领悟的心路历程,更深刻地表达了对老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这样的回忆显得尤为温馨和感人。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知识传递以及个人成长的瞬间凝固成文字,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师生情谊。

二、叙事结构与技巧

文章采用了顺叙的叙事方式,按照时间顺序逐步展开故事情节,从火车上的偶遇、交谈,到老师对“况”字的解释,再到多年后的感悟与怀念,整个叙事过程流畅自然,层次分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使得人物形象鲜活立体,尤其是对自己当时无知与自负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同时,文章在结尾处通过提及《十三经注疏》的查证过程,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知识的追求和尊重,也巧妙地呼应了前文老师关于“学海无涯”的教导,使得文章结构严谨,意味深长。

三、语言风格与特色

作者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又不失幽默诙谐,如“我这个插队时的羊倌,工作后的徙工不要说不懂‘谦虚’二字”等表述,既展现了作者自嘲的幽默感,也透露出一种对过往岁月的深刻反思。此外,文章中还穿插了一些方言词汇和口语化表达,如“跑通勤”、“山侃”、“白唬”等,这些词汇的运用不仅增添了文章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气息,也使得整个故事更加贴近读者,易于引起共鸣。

四、文化意蕴与深度

文章在看似简单的叙事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老师对“况”字的解释,不仅是对汉字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更是对作者人生道路的一种指引和启示。作者通过这一细节,巧妙地传达了“学无止境”、“尊师重道”等传统美德,同时也表达了对知识、对文化的敬畏之心。这种将个人经历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文章在情感表达之外,更添了一份厚重和深度。

五、不足之处与建议

尽管文章整体表现出色,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段落之间的衔接略显生硬,导致阅读流畅性受到一定影响;另外,文章在结尾处对老师的怀念之情虽然真挚,但略显仓促,未能充分展开。建议作者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更加注重段落之间的过渡和衔接,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同时,在结尾部分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展现对老师的怀念之情,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师生情谊。

综上所述,《一个“况”字忆老师》是一篇情感真挚、叙事流畅、文化意蕴丰富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更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尊师重道的人生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