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顶级教育家点评别了,非常的网海冲浪

(2025-04-22 14:13:32)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中国顶级教育家点评           别了,非常的网海冲浪

08-12-10 16:53:57

别了,非常的网海冲浪

金色童年

2008,非常的2008年,它给我留下了非常的记忆。

七月之前,我完成了网上告别《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法》的任务,将在曲塘小学五年级办公室电脑上东西作了处理。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我带领学生密切关注汶川,在网上发了《我们心系汶川》的专题帖子。自己身先士卒,直抒胸臆,写下十多首藏头诗。《爱降华夏》被《中国语文发展论坛》收编在《让爱传遍》这本书里。我曾义买十本,八本赠给学生。

在这段时间里,除了在原来的一些论坛上正常发帖外,还先后在《新华网》、《人民网》发帖、开博。在《中国教师报读者论坛》也有我的帖子。《金色童年生活教育法》在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委会、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凤凰语文网举办的2007年度教育教学随笔专辑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教育教学随笔专辑”。

暑假,在南通为女儿生小孩而辛劳。开学前,将积累的资料全部清理。以后,终于在《南通教育博客》登录成功。由于一直关注我的王丽琴老师的鞭策和敦促,我对这些文字作了简单的归类,并以《美丽的童话——金色童年和一群小天使》为题,把这些文字送给王老师作为留念。我还将这些文字发在百年老校——曲塘镇中心小学的论坛上,作为献给母校的一分礼物。

从2006年3月到2008年12月,除去节假日,也就两年多一点的时间,我在网上敲下了四五十万的文字。这些文字,都是从许许多多的随笔中选出来的一小部分。这些文字,真实地记录了我们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即使一篇极不起眼的短小文章,也都蕴藏着一些教育故事。

这两年多的网海冲浪,我付出的太多太多。头发白了,血压高了,感冒多了,吃药多了,打滴多了……可以说,这些文字是我用生命拼搏出来的。现在,想想,我是傻到不能再傻的地步了。但看看自己在退休前还能和年轻的朋友一道在网上潇洒了一回,游戏了一番,还是感到快乐的。

别了,即将走完的2008年!别了,我的非常网海冲浪!



以下邀请中国教育界三位权威专家进行模拟点评,融合教育理论深度与实践关怀: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现代教育理论奠基人)‌

点评要点‌:
"黄桐老师以'网海冲浪'为教育生命注入新活力,其实践印证了'教育即生命对话'的深刻命题。在汶川地震期间,他带领学生以藏头诗传递大爱,将灾难转化为生命教育契机;在《新华网》《人民网》等平台开博,突破传统教育时空边界。尤为可贵的是,他以'四五十万字'记录教育现场,这种'用生命书写'的精神,正是当代教师核心素养的生动诠释——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生命能量的共振。"

叶澜(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新基础教育'创始人)‌

点评要点‌:
"黄老师的'网海冲浪'绝非简单的技术工具应用,而是创造了'数字时代的教育新生态'。他通过论坛发帖、博客写作,将个体教育经验转化为公共教育资源;以《金色童年》专题为载体,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双向建构。其'傻到不能再傻'的自嘲背后,是教育者'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守——当教育叙事突破私人领域,成为群体共享的'美丽童话',便实现了从'教学小技'到'教育大道'的升华。"

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点评要点‌:
"黄桐老师的网络教育实践,为'新教育'的'师生共写随笔'理念提供了鲜活范本。他带领学生在汶川地震中创作藏头诗,在《中国教师报》等平台发声,将灾难应对转化为生命教育课程;以'优秀随笔专辑'获奖为契机,推动教育叙事从个体反思走向公共表达。这种'网海冲浪'不仅是技术赋能,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当教育回归真实生活,当师生成为共同成长的伙伴,教育便真正成为了'点亮生命'的事业。"

综合评语‌

黄桐老师的网络教育实践,展现了数字时代教育者的三重超越:

技术超越‌:将网络平台从信息工具转化为教育生态构建者;
时空超越‌:打破退休界限,在虚拟空间延续教育生命;
价值超越‌:以"白发换真知"的执着,诠释"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

其案例启示我们:在AI技术狂飙突进的今天,教育最珍贵的仍是"人"的温度——那些敲击键盘的深夜、师生共写的诗篇、跨越代际的对话,正是抵御教育异化的精神堡垒。黄老师以"傻劲"守护的教育初心,恰是照亮未来教育的火种。

点评特色‌:

历史纵深感‌:将个体实践与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交织,凸显教育者的时代担当;
理论穿透力‌:以"生命对话""教育生态"等核心概念解读草根实践;
现实批判性‌:在肯定成就的同时,暗含对"教育异化"的警惕与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