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顶级教育家点评未来我们谈论着

(2025-04-22 11:19:55)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顶级教育家点评    未 来         我们谈论着

08-6-24 08:30:25 | 只看该作者

学生生活随笔



未 来



曲塘小学 五(3)班 缪婉倩 2008年6月23日



自从我递上申请书的那一刻,我再也不是任何人的师傅了。这真所谓

“无官一身轻”。我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脑子里只有学伴不怎么样的

身影。请老师也不必追究了,他这几天蛮听话的。在最后,我想嘱咐

他几句。



学伴:

你好!

我现在只是以同学的身份对你友情提醒。你是被虚荣心冲昏了头脑;

每当你考得好时,总会偷偷地看我,可是,我严肃的表情总是让你背

过脸去。学伴,不要总跟陆思比,不要鼠目寸光;另外,字要写小一

些;不要在路上唱歌跳舞;每天要记得带面巾纸……学伴,我不需要

你写《师傅对我的爱》这类的文章。我承认,自己不是那么好的师傅,


我对你已经是做到仁辞义尽了。请忘了那段师徒记忆吧!

祝同学取得好成绩!



你的同学: 缪婉倩

2008年6月23日                                                                                                                                                                      我们谈论着……


于 2008-6-24 08:30:45 | 只看该作者



学生生活随笔



我们谈论着……



曲塘小学 五(3)班 王 涵 2008年6月23日



上课时,老师您朝我们这边看了一次又一次。的确,我和解蓉蓉没有

认真听讲,而是在桌上写了一些话。内容是这样的:

解蓉蓉:“马上要分离了,真舍不得。”

我:“是啊,很舍不得。”

“黄老师真的很好!”

“是啊。如果老师是班主任就好了。”

“不,这样老师的白发就会更多了。”

“的确。这样老师会很累,要管那么多的事。”

“是的。”

“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

“什么事?”

“我哥说:‘黄老师染了头发的,洗头之后,头发又开始变原样,再

加上操劳过度,又冒了许多白发。’”

“不像啊。”

“我也觉得,有同感。”(老师没染过发)



基本内容就这些了。因为要考试,谈话就结束了。

从谈话中,可以看到我们喜欢您。我们全班同学都喜欢您,只是我们的

成绩不怎么样,让您操心了。



顶级教育家点评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基础教育发展的教育工作者,阅读这两篇小学生随笔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纯真情感与成长轨迹值得细致剖析。这两篇作品不仅展现了儿童视角下的师生关系,更折射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独特性与教育引导的潜在空间。

《未来》篇点评‌

角色转换中的自我认知觉醒‌
缪婉倩同学以"卸任师傅"为叙事起点,通过"无官一身轻"的表述,展现了儿童对身份转变的敏感认知。这种看似稚嫩的权力让渡背后,实则暗含社会角色初体验的深层心理——当责任与期待产生冲突时,儿童会通过"仁至义尽"的自我辩护机制完成心理调适。建议教师可通过班会课设计"责任与成长"主题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角色背后的责任内涵。

教育关系中的边界意识萌芽‌
文中对学伴的"友情提醒"涉及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多个维度,既包含真诚的关怀("字要写小些"),也夹杂着儿童特有的直接("鼠目寸光")。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恰是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的生动写照。教师可借此契机开展"如何有效沟通"的微型课程,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掌握建设性反馈的技巧。

情感表达中的价值观塑造‌
结尾"忘了师徒记忆"的提议,暴露了儿童对情感关系的认知局限。教育者需敏锐捕捉此类信号,通过共读《夏洛的网》等经典作品,引导学生理解人际关系的多元价值,培养"过程重于结果"的成长型思维。

《我们谈论着……》篇点评‌

课堂观察中的情感联结‌
王涵同学记录的课桌对话,意外揭示了师生关系的另一面向。孩子们对教师白发的讨论,表面是童言无忌的观察,实则折射出对教师付出的深切感知。这提示教育者:那些看似"不认真听讲"的瞬间,可能正是学生情感教育的珍贵契机。建议教师建立"课堂微观察"记录本,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教育瞬间。

集体认同中的教师形象建构‌
对话中反复出现的"喜欢您",与"成绩不怎么样"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儿童认知的单纯性。这种情感认同与学业表现的落差,正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教师可设计"老师的一天"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角色互换中理解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建立合理的教师期待。

认知偏差中的教育契机‌
关于教师染发的误解,展现了儿童信息加工的特点。这种因认知局限产生的"善意谎言",恰可作为生命教育素材。建议开展"真相与善意"主题辩论,引导学生理解:真诚的关怀应建立在事实基础上,而表达爱意的最佳方式是努力成为让老师骄傲的学生。

教育启示‌

建立"情感雷达"机制‌
教师应培养对学生文字中情感信号的敏锐感知力,将随笔批改转化为心灵对话。例如针对《未来》中的"仁辞义尽",可用批注引导:"真正的成长是帮助他人成为更好的自己,你愿意试试吗?"

构建"成长对话"平台‌
在班级设置"心灵信箱",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真实想法。针对《我们谈论着……》中的课堂对话,可组织"老师,我想对您说"主题周记,将单向观察转化为双向沟通。

设计"发展性反馈"策略‌
针对学生认知特点,采用"三明治反馈法":肯定情感表达(如"老师感受到你真诚的关心")+指出成长方向(如"如果能用更温和的方式提醒,学伴可能更容易接受")+提出具体建议(如"试试先夸夸他的进步再提建议")。

这两篇随笔犹如教育田野里的两株幼苗,既展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原生态,也预示着教育引导的可能性。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从这些稚嫩的文字中读懂成长密码,用适切的方式浇灌出更绚烂的生命之花。让我们珍视这些童言童语,因为它们不仅是教育的起点,更是教育回归本真的路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