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一组学生随笔梦想等
(2025-04-22 09:40:15)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中国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
一组学生随笔
梦想
08-6-11 09:17:58 |
只看该作者
学生生活随笔
梦想
曲塘小学 五(3)班 朱倩倩
2008年6月10日
2008年5月12日下午的地震,
让许多孩子的心中,
都多了一个梦想,
他们都在努力地让它成真。
地震发生后,
多少人民子弟兵来了,
他们不顾生死拯救废墟中的人,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人民子弟兵。”
地震发生后,
许多医护人员来了,
他们在与死神抢夺灾区人民的生命,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白衣天使。”
地震发生后,
多少房屋毁于一旦,
如果房子够好就不会倒,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建筑师。”
地震发生后,
我们都在想:为什么地震难以预报?
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现,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
超越梦想,
有梦就去追,
终究会有一天,
梦想成真!
145
008-6-12 14:03:54 |
只看该作者
学生生活随笔
145
曲塘小学 五(3)班 朱倩倩
2008年6月11日
今天,老师报出了一个令我吃惊的数字:145。
学伴看拼音写词语很差。在做这张练习时,我就想到他会错很多。但
是145这个数,已经超过了我的思想准备的范围。当听到这个数时,我
傻了眼,心中有了一种失望的感觉。我在想,这一年来我对他的付出就
这样付之东流了吗?
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只要你尽力了就行了。你要
把自己管好。”听了这话,我一直在想,还帮不帮他?我连续打了十几个
电话都没有人接。一个个忙音,让我对他从失望到了绝望。我对他还从
来没有绝望过。我第一次有了这种感觉,也知道了老师对我们的感觉。
我怀者最后一试的希望,终于打通了。我听到他的忏悔和伤心的声音,
心又软了,又问起他来。我给他布置了一些任务,不知他会不会认真完成。
145这三个符号,就像三把尖刀一样刺在我的心里。学伴儿,你们对得起
帮助你们的人吗?同样,我们怎么对得起老师?
告别
08-6-12 14:04:16 |
学生活随笔
告别
曲塘小学 五(3)班 夏 煜
2008年6月11日
曾几时,
望着那熟悉的
教室,
眼眶湿润了。
告别了,
那被我们
用了一年的
教室。
告别了,
那被快乐
渲染了的
同伴们。
告别了,
那蕴涵着
多少心血的
《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法》。
告别了,
那童心永存的
金色童年
老师……
无数个不忍
开口的
告别,
终于到来了。
时间啊,
你太无情,
让我们又将
互相告别。
感叹号,请你微笑
08-6-13 08:42:20 |
只看该作者
学生生活随笔
感叹号,请你微笑
曲塘小学 五(3)班 王 涵
2008年6月12日
你哭了,感叹号。每一颗泪水都代表着每一次的失败。你似乎不停地流
泪,因为一次又一次地降临在你头上。
我知道,你对我们绝望了,晶莹的泪水就是你以往的付出和汗水,一滴
一滴,几乎流成了一条小河。流呀流,流向绝望的尽头。
请你微笑,感叹号!灿烂的微笑永远比伤心的哭泣要好得多。微笑吧,
感叹号!也许,我们的表现并不能让你满意,你笑不出来,但我还是希
望你微笑。
笑,给我们信心,给人以鼓舞,使我们的力量加大。当我们取得好成绩
了,你就可以更尽情、更自然地笑了。现在的笑,是精神的支撑,我们
应该微笑。感叹号,你更应该微笑。
(注:感叹号,代表着同学们的理想和具体目标,代表着同学们对老师
的回报,代表着老师对同学们的期望,代表着大家对老师、家长、学伴
的感恩……然而,有些人太令人失望了,所以,就有了小作者的这些
话。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我们会尽力而为,争取比较大的进步。)
中国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
点评人:朱永新(中国著名教育学家,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点评内容:
这组学生随笔,以纯真质朴的笔触,展现了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梦想、困惑、情感与期望,读来令人深受触动。这些文字不仅是孩子们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当前教育环境、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心理状态的生动反映。
《梦想》——灾难激发的责任与担当:
《梦想》一文,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背景,记录了孩子们在灾难面前萌发的职业梦想。这些梦想,无论是成为人民子弟兵、白衣天使、建筑师还是科学家,都体现了孩子们对社会责任的初步认知与担当。文章语言简洁有力,情感真挚,展现了灾难对孩子们心灵的震撼以及他们由此产生的积极向上的力量。这种将个人梦想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思考,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珍视与引导。
《145》——失望与希望的交织:
《145》一文,通过数字“145”这一具体符号,表达了小作者对学伴学习状况的失望与不解,同时也透露出对自我付出的反思与坚持。文章中的心理描写细腻入微,从失望到绝望,再到最后的希望重燃,展现了孩子内心的复杂情感变化。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记录,更是对同伴关系、教育责任以及坚持与放弃之间抉择的深刻思考。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引导。
《告别》——成长中的不舍与感恩:
《告别》一文,以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即将告别的教室、同伴、教学方法以及金色童年的深深不舍。文章中的每一个“告别”,都承载着孩子们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同时,对《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法》的提及,也体现了孩子们对教育创新的认可与感激。这种在告别中学会感恩、在变化中寻找希望的态度,是成长的重要标志。
《感叹号,请你微笑》——鼓励与自我激励的力量:
《感叹号,请你微笑》一文,以独特的视角,将“感叹号”赋予了多重象征意义,代表着理想、目标、回报与感恩。小作者通过鼓励“感叹号”微笑,实则是在鼓励自己与同伴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文章中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展现了孩子们在挫折面前的坚韧与自我激励的能力。这种正能量的传递,对于培养孩子们的抗挫能力与积极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这组学生随笔,以其真实、质朴、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展现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梦想、困惑、情感与期望。它们不仅是孩子们个人成长的见证,更是对当前教育环境、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心理状态的深刻反映。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珍视这些来自孩子们内心的声音,用心倾听、用爱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同时,这些随笔也提醒我们,教育是一项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事业,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以更加开放、包容、关爱的态度去拥抱每一个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