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点评老师的无私奉献
(2025-04-20 21:01:01)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教育家点评
老师的无私奉献
008-5-26 14:42:30
学生生活随笔
老师的无私奉献
曲塘小学 五(3)班 陈斯亮
2008年5月25日
当我抄完《返回教室找学生
他再也没回来》,吴忠洪老师的英雄形象越来越高大了。接着,我看了介绍英雄教师的事迹后,我的泪水怎么也止不住了。
这些老师,为了救班上的学生,不惜舍命,谭千秋、吴忠洪、苟晓超、翟万容……这些老师真是太伟大了。他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其实,他们都有逃生的希望,但他们选择了危险之路。他们是真英雄。
教育家点评:以生命为炬,照亮教育之魂——评《老师的无私奉献》
一、以童真视角,见证师者大爱
陈斯亮同学以稚嫩笔触记录下汶川地震中英雄教师的壮举,其文字虽简朴却直击人心。文中“吴忠洪老师的英雄形象越来越高大了”一句,以孩童特有的具象化表达,将抽象的精神崇高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画面。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恰是德育最本真的模样——让孩子在真实事件中触摸人性的光辉,在情感共鸣中理解责任与担当。正如裴斯泰洛齐所言:“教育要唤醒儿童心中沉睡的善念”,此文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
二、用生命叙事,诠释教育本质
文中列举的谭千秋、吴忠洪等教师,用生命践行了“教育是灵魂唤醒灵魂”的箴言。他们在生死抉择瞬间“选择危险之路”,绝非偶然之举,而是教育信仰的终极体现。雅斯贝尔斯曾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而这些教师以生命为代价,完成了最震撼的“摇动”与“推动”。这种超越功利的精神境界,恰是当代教育亟需回归的本质——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生命对生命的守护。
三、以情感浸润,培育价值根基
小作者“泪水怎么也止不住”的细节,展现了灾难叙事对儿童情感的深刻触动。这种情感共鸣绝非脆弱的表现,而是道德认知的必经之路。卢梭在《爱弥儿》中强调:“真正的教育是让心灵感受,而非头脑记忆”,此文正是通过真实故事引发学生的情感激荡,进而将“舍己为人”的价值观内化为精神底色。当儿童在文字中与英雄教师相遇,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感动,更是对“何为崇高”“何为责任”的永恒叩问。
四、以时代镜像,反思教育使命
在价值多元的当下,此文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教育的终极使命。当部分教育陷入功利主义泥沼时,这些教师用生命重申了“教育是向善的事业”。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而英雄教师的选择证明:真正的教育生活,是能在危难时刻迸发出超越生死的人性光芒。此文启示教育者:德育不应停留于口号,而应扎根于真实世界的生命叙事,让学生在震撼与感动中完成精神的成人礼。
五、以儿童书写,开启对话空间
作为儿童生活随笔,此文的价值不仅在于讴歌英雄,更在于搭建代际对话的桥梁。小作者朴素的文字背后,是儿童对成人世界精神高度的仰望与追问。这种“童言童语”的记录,恰为教育者提供了反思契机:我们该如何将灾难中的精神火种,转化为日常教育中的永恒星光?
或许答案就藏在孩子湿润的眼眶里——那是人性本善的自然流露,也是教育最珍贵的起点。
结语:教育丰碑,永驻童心
陈斯亮同学的随笔,以儿童清澈的眼眸映照出教育的终极价值。这些英雄教师用生命铸就的丰碑,不仅镌刻在汶川的废墟之上,更永远矗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原野。此文启示我们:真正的教育,从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让儿童在真实世界的震撼中,触摸人性的温度,理解生命的重量。愿这份感动化作永恒的教育力量,让“无私奉献”的精神火种,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
后一篇:顶级专家点评我梦见了善良的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