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可爱的孩子,受委屈了》《我爱问“为什么”》《屋里的雨》

(2025-04-20 11:20:40)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     《 可爱的孩子,受委屈了》《我爱问“为什么”》《屋里的雨》

2008-4-3 13:58:37


可爱的孩子,受委屈了

——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花絮

江苏南通 金色童年 2008年4月3日

在“学生结队学习”中,我们面对着不少暂时落伍生。我们引导大家自己教育自己,想方设法帮助他们。然而,“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要想转变暂时落伍生谈何容易。即使某段时间的某一方面稍微好一些,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少人也只是三分钟的热度。虽然这样,我们仍坚持着,期待他们不断转变。
由于转变暂时落伍生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这就使我们帮人的同学吃苦了。看到这群可爱的“师傅”们,为“徒弟”的真情付出,让他们经受着种种磨难,我觉得太委屈他们了。然而,通过这样的磨练,他们不断地坚强起来,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使自己的诸多素质得到提高。
昨日(4月2日)的随笔讲评,我表扬了缪婉倩同学,她在感冒吃药的情况下,还为学伴儿操心。随笔中有这么一段话:“一回到家,我咳嗽个不停。我的头发昏。我吃了不少药……我一直放心不下我的学伴胡途升(化名)。……只要一下课,我就去帮他。希望他能懂得我的苦心。”
我夸她是一个可爱的孩子,希望他多休息,明白“身体最重要”的道理。

我还询问了暂时落伍的学生:“这些天你们的‘师傅’有没有帮助过你?”可胡途升却跟在别人后面说了:“没有。”这使缪婉倩同学很伤心。
当日晚上,她又写了《为“徒弟”而哭》,内容如下:

自从开展结队学习开始,老师就提醒我们当“师傅”的不要哭。我们感到很奇怪,帮人怎么会哭呢?经过了实践,我们很多人都哭过。我今天依然忍不住。如果能用哭泣换来学伴儿对学习的喜爱,唤醒他沉睡的心,我认为值得。
早上,老师问“徒弟”,“师傅”有没有帮人,前面的人说“没有”,我的学伴胡途升也跟着说了:“没有。”听了这两个字,我的心都碎了。顿时,我感觉到了一种彷徨与无奈。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走到胡途升身旁,“‘没有’,是你的真心话吗?”他低着头,一声不吭。当问完这句话,我的泪水
就在眼眶里打转。我还时不时地仰望着天花板企图止住泪水。因为我不想让别人和我一起分担痛苦,所以,强忍着泪水。一到家,我就躲在被窝里放声大哭。
从去年开学到现在,我不知道为了学伴写了多少篇随笔,而他却怎么也听不进去,还振振有词地回道:“怎么啦?”这时,组长过来叫他写作业,我让他放下笔,跟我谈话。我给他讲了许多道理。我认为这远比整天对着干巴巴的课本强多了。
我并不是要胡途升怎样报答我,我是让他知道亲人、老师和同学的付出要记在心里,要珍惜现在的一切。
胡途升,我每天都一字一句地给你重复作业,每天都给你讲道理,每天都给卫生纸让你擦鼻涕,每天都找你谈话,指出当天犯的错误……你难道可以把这一切都忘了吗?你怎么可以昧着自己的良心说出“没有”两个字呢?请你把说这两个字的理由告诉我!

我带着感情读着、读着……胡途升流泪了,有的暂时落伍生的眼睛也红了……
朋友们,我们教育好一个孩子是多么地艰难啊!更何况班上有那么多的学生!


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
文章概述

《可爱的孩子,受委屈了——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花絮》一文,以教育者的视角,细腻地描绘了“学生结队学习”活动中“师傅”与“徒弟”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师傅”在帮助“暂时落伍生”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委屈与成长。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同时也彰显了教育者对学生深沉的爱与期望。

深入剖析

教育理念的体现‌:

文章开篇即点明“学生结队学习”的初衷,旨在通过学生间的互助学习,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这一理念体现了现代教育中的合作学习与同伴教育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同理心及团队协作能力。
教育者面对“暂时落伍生”的转化难题,坚持“自己教育自己”的原则,鼓励学生间相互帮助,这种教育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激发了他们的内在动力。

情感教育的深度‌:

文中对“师傅”缪婉倩的情感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从最初的真心付出到遭受误解后的伤心委屈,再到最终的情感释放与心灵触动,这一系列情感波动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教育者的不易,也深刻揭示了情感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缪婉倩的泪水,不仅是对个人付出的回应,更是对教育使命的坚守与热爱。她的经历告诉我们,情感教育能够跨越言语的界限,直达人心,成为改变学生行为、激发学习动力的强大力量。

教育现实的反思‌:

文章通过胡途升等“暂时落伍生”的表现,反映了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难题:如何有效转化学习困难、行为偏差的学生?这不仅需要教育者的耐心与智慧,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胡途升在听到“师傅”的真心告白后流泪,表明他内心深处仍有被触动的可能。这提示我们,即使面对最顽固的学生,也不能放弃希望,而应通过持续的情感关怀与个性化教育策略,寻找打开他们心门的钥匙。

教育者的成长与担当‌:

文章结尾处,教育者感慨“教育好一个孩子是多么地艰难”,但即便如此,他们仍选择坚持与担当。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教育者的职业素养,更彰显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教育者在面对学生委屈时的共情与引导,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这种双向的成长过程,正是教育工作的魅力所在。
总结与建议

《可爱的孩子,受委屈了》一文,以生动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展现了教育工作的艰辛与美好。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触碰与情感的交流。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更加注重情感教育的作用,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用爱与智慧点亮他们的成长之路。同时,也应加强对“暂时落伍生”的个性化教育策略研究,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成长路径。

请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我爱问“为什么” 》《屋里的雨》
08-4-9 17:33:28

学生生活随笔

我爱问“为什么”

曲塘小学 五(3)班 莫凡 2008年4月6日

我的好奇心很强,常常追根究底,动不动就问“为什么”。有时,家人被我问烦了,说:“你十万个为什么呀,你!”
有一次,我看到爷爷脸上的胡子,便去问:“爷爷,你为什么长胡子呀?”爷爷笑道:“因为我老了呀!”我歪着头又问:“那奶奶不也老了吗,她为什么不长胡子呀?”爷爷答:“因为奶奶是女人呀!”我又问:“那么,母的动物也不长胡子吗?”爷爷没有细想,大概想快点儿打发我,便说:“对呀!”“可是母猫不也长胡子吗?还有狗……”我还没说完,爷爷就不耐烦地说:“去去去,你哪儿来的这么多鬼问题?一边凉快去!”我听了,沮丧地走了。
我真不明白,我寻根究底,究竟哪里惹着他们了!但我还是爱问“为什么”!


2008-4-10 09:15:57


学生生活随笔

屋里的雨

曲塘小学 五(3)班 王 涵 2008年4月8日

早晨,天就开始下着雨。中午,稍微停了一会儿,之后又是风,又是雨。
放晚学了。天,仍不停地下着小雨。我在雨中前行着,泥水溅在裤子上、鞋面上。
外面的雨大起来。我在房里做作业,倾听着“哗哗”的雨声。我跑出去一看,雨水汇成了一条条小河,到处都是水。只听得头顶上一阵阵雨打大瓦的声音。“轰隆隆”一个沉闷的大雷响来,我吓了一大跳,身子抖了一下。“嘀嘀,哒哒”,怎么?屋顶上怎么掉下雨了?而且越来越大。我忙让开,抬头一看,上面的瓦都湿了好大一块。爷爷说:“大概有一片瓦滑了下去吧。”说完,拿起一只脸盆放在下面,让水落到里面。爷爷还叫我拿脚盆等水。
又一阵雷声传来,我回房做作业了。渐渐地,渐渐地,我听见雨水打在盆里的次数越来越少,速度越来越慢了。
窗外的雨仍然下着,不时吹来一阵寒风。爷爷怕冷,六点多钟就上床了。我望着窗户,想到了一件事:我们那儿来了一个乞丐,头发很乱,六十多岁。下这么大的雨,他该怎么办呢?会很冷吧……全身衣服都湿透了……会感冒,会发烧……生病却没有钱治……我那一颗怜悯之心在晃动着。
我的家虽然破旧、漏雨,但是一个能挡风遮雨的地方,而那个乞丐,他没有房子住,睡在大路边。他该怎么办?天,更冷了。我拉紧了衣服,想到以前有个乞丐就是被冻死的,心里又觉得很难过。
雨,还在下着……

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
《我爱问“为什么”》

文章亮点‌:

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的展现‌:莫凡同学的这篇随笔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不断追问的纯真形象。这种好奇心是科学探索的起点,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动力。通过一连串的“为什么”,我们看到了一个思维活跃、勇于质疑的小探索者。

生活场景的巧妙融入‌:文章以家庭对话的形式展开,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作为探索的起点,使得整个故事既贴近生活又富有教育意义。这种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态度,正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情感的真实流露‌:当爷爷不耐烦地打断莫凡的提问时,孩子内心的沮丧与不解被真实地记录下来。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让读者感同身受,也引发了对于如何更好地回应孩子好奇心的思考。

教育启示‌:

教育者应珍视并鼓励孩子的好奇心,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即使这些问题看似简单或重复。因为每一次的追问,都是孩子认知世界、构建知识体系的宝贵机会。
家庭和学校应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敢于提问、乐于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屋里的雨》

文章亮点‌:

细腻的环境描写‌:王涵同学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天的景象,从早晨的小雨到中午的风雨交加,再到屋内的漏雨情况,每一处细节都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情感的深刻触动‌:文章不仅记录了雨天的自然景象,更融入了作者对乞丐的深切同情和关怀。这种由己及人、推己及人的情感升华,展现了孩子内心的善良与纯真。

社会意识的萌芽‌:通过对乞丐处境的想象和担忧,王涵同学展现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这种社会意识的萌芽,是人格成长的重要一步,也是培养公民责任感的基础。

教育启示‌:

教育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激发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
鼓励学生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更能促进他们情感的成熟和思想的深化。
综合评价

这两篇学生生活随笔,虽然主题不同,但都展现了孩子们纯真、善良、勇于探索的一面。它们不仅是孩子们个人成长的见证,也是教育成果的生动体现。作为教育者,我们应从中汲取灵感,更加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需求、思维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他们的全面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些随笔也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滋养和人格的塑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