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顶级教育家点评表扬与批评我停不住了
(2025-04-19 14:00:28)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顶级教育家点评
表扬与批评 我停不住了
08-1-10 14:33:32
学生生活随笔
表扬与批评
曲塘小学 五(3)班 王贤健 2008年1月8日
表扬与批评,哪一个好?当然是表扬了。但是,有时表扬使人倒退,成绩下降。
比如说,我班有四个男生,都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毛病。老师重点帮助他们。其中,有一个表现最好,进步最快。所以,老师经常表扬他。可才表扬了十几天,那人就退步了。所以说,表扬有时是“毒药”。
人是很难经得起表扬的。人还是多受一点批评好。像我天天在家挨批,现在不是好了一些吗?所以,黄老师,您要多给我们一些批评,少一些表扬。
如果估计这人经不起表扬,最好别表扬他,否则,一表扬,三分钟热度,马上就倒退了。给女生一些表扬还可以,不过,不要过分,不然,有些人的尾巴还会翘到天上呢。
希望老师多批评我,少表扬我。
(注:你看,这学生多可爱!)
08-1-11 10:11:32
学生生活随笔
我停不住了
曲塘小学 五(3)班 王涵 2008年1月9日
最近,我不知为什么,不能不写随笔了。
晚上,我总是要变着花样写随笔,每天给同学们一个创新。
今天,我的作业做好了。我觉得很困。我那起笔,又放下。到底写不写呢?我思索着。最后,我还是垮掉了,扑在床上睡着了。
梦里,我一次次惊醒。老师的眼睛盯着我,让我心慌。所以,就算晚上没写,早上我也会完成。
现在,如果叫我哪天不写,恐怕是不可能的事。随笔,我已经把它贴在身体上,成为我的一部分,再也甩不掉了。
我也不知为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我拿起笔,就情不自禁地写了很多。
顶级教育家点评
这两篇学生生活随笔,以其纯真直白的语言和深刻的自我反思,展现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独特视角与内心体验,同时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表扬与批评》点评
王贤健同学的这篇随笔,以“表扬与批评”为主题,展现了他对这两者影响的深刻思考。他提出“表扬有时是‘毒药’”的观点,虽略显偏激,却透露出对人性弱点的敏锐洞察——即人们在获得表扬后可能产生的自满与懈怠。这种反思,对于教育者而言,是极为珍贵的。
表扬与批评的平衡艺术:王贤健的观察提醒我们,表扬与批评在教育过程中需巧妙平衡。表扬虽能激励人心,但过度或不当的表扬可能滋生骄傲与自满;批评虽能警醒人,但缺乏鼓励的批评又可能打击自信。教育者应如园丁般,根据每株植物(学生)的特性,适时修剪(批评)与浇灌(表扬),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个体差异的尊重:文中提到的“人是很难经得起表扬的”以及“给女生一些表扬还可以,不过,不要过分”,反映了王贤健对个体差异的朴素认知。这启示教育者需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因材施教,避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
自我反思与成长:王贤健主动提出希望老师多批评、少表扬,体现了他对自我成长的渴望与责任感。这种自我反思的精神,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财富。
《我停不住了》点评
王涵同学的这篇随笔,以“我停不住了”为题,生动描绘了他对写作随笔的热爱与执着,展现了内在动力被激发后的强大力量。
内在动力的觉醒:王涵从“觉得很困”到“还是垮掉了,扑在床上睡着了,梦里还一次次惊醒”,再到“就算晚上没写,早上我也会完成”,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生动诠释了内在动力被激发后的不可阻挡。这启示教育者,真正的教育应致力于唤醒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习惯与兴趣的培养:王涵将随笔写作视为“贴在身体上,成为我的一部分”,这不仅是习惯的形成,更是兴趣的升华。教育者应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持续学习的动力源泉。
自我表达与成长:随笔写作成为王涵自我表达与成长的重要途径。这提醒我们,教育应为学生提供更多表达自我、反思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表达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
总结
这两篇随笔,虽出自小学生之手,却蕴含了深刻的教育哲理。它们不仅反映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真实体验与思考,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表扬与批评的平衡艺术,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内在动力,培养习惯与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自我表达与成长的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有扎实学识又有健全人格的新时代人才。
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
《说得对吗?》点评
王涵同学的这篇《说得对吗?》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自我反思,展现了一个孩子在面对老师评价时的内心挣扎与成长渴望。文章虽短,却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意义。
情感教育的价值:王涵坦诚地分享了自己被老师批评后容易哭泣的情感反应,这种真实的情感流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素材。它提醒我们,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教会他们如何健康地表达和处理情绪,而不是简单地压抑或逃避。
自我认知与成长:王涵在文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反思意识,他意识到自己的脆弱,并表达了想要变得坚强的愿望。这种自我认知是成长的重要一步,教育者应鼓励和支持学生这种自我探索的精神,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教育者的引导作用:黄老师的评价对王涵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他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这体现了教育者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教育者应善于运用评价这一工具,既要指出学生的不足,又要给予他们改进的方向和动力。
《还有希望吗?》点评
这篇随笔以王涵对学伴考试失利的深刻感受为主线,展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学习挫折的复杂情绪。文章情感真挚,引人深思。
同理心的培养:王涵对学伴的失利感同身受,甚至为之哭泣,这体现了他强烈的同理心。同理心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品质,教育者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
面对挫折的态度:王涵在文中表达了自己面对学伴挫折时的无助和困惑,但也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一次次想要放弃,却又一次次挺起来面对现实。这种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坚持是教育者应着力培养的品质。
教育支持的重要性:王涵在文末的叹息和哭泣,反映了他对学伴未来的担忧和对教育支持的渴望。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变化,及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和力量。
《雪》点评
朱倩倩的这首小诗《雪》以其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感,展现了孩子们对雪的喜爱和冬日里的欢乐场景。虽然它不像前两篇随笔那样深刻反映教育问题,但却以另一种方式展现了教育的美好和纯真。
自然与生活的融合:小诗通过描绘孩子们在雪地里玩耍的场景,将自然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提醒我们,教育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与自然的互动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乐趣。
想象力的激发:小诗中的“嚓嚓踏雪见伙伴,遥摇小手急向前”等句子,充满了童真和想象力。教育者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平台。
纯真情感的传递:整首小诗洋溢着孩子们对雪的喜爱和冬日里的欢乐情感,这种纯真情感的传递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财富。教育者应珍视和保护学生的这种纯真情感,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总结
这三篇学生生活随笔,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和深刻思考。它们不仅反映了孩子们的情感需求、自我认知、面对挫折的态度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也为我们教育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想象力,激发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坚持精神,同时珍视和保护他们的纯真情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有扎实学识又有健全人格的新时代人才。
老师话语点评
老师在这段话中,以温暖而富有深意的语言,对学生们在结对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传达了深刻的教育理念,值得细细品味。
情感共鸣与理解:
老师提到“如果学生投入了,‘师傅’为‘徒弟’哭是经常的事”,这体现了老师对学生间深厚情感的敏锐捕捉和深刻理解。这种情感共鸣不仅展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也凸显了教育活动中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纯真情感的珍视:
老师用“纯真的、高尚的、可爱的泪”来形容学生们的泪水,表达了对这份纯真情感的珍视。在教育过程中,保护学生的纯真情感,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喜怒哀乐,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关键。
自我教育与成长的认可:
“你们在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帮助自己”这句话,老师高度认可了学生在结对活动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种自我教育和相互帮助的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鼓励与耐心并重:
“大家不要急,不要哭。定下心,慢慢来,我们会共同进步的”这句话,既是对学生情绪的安抚,也是对他们未来学习的鼓励。老师以平和的心态,引导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鼓励他们保持耐心和信心,共同追求进步。
教育理念的传递:
整段话中,老师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当前表现,更着眼于他们的长远发展。通过肯定学生的努力和付出,老师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的成长。
总结
老师的话充满了温情与智慧,既体现了对学生情感的深刻理解,又展现了对学生自主成长的高度认可。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更能够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深厚的情感纽带,让教育成为一场温暖而美好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