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顶级教育家点评:两篇学生生活随笔的德育价值与教学启示

(2025-04-17 11:31:17)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顶级教育家点评      学生生活随笔 孝顺的妈妈 助人为乐

学生生活随笔

孝顺的妈妈

曲塘小学 五(3)班 夏 颖

7月8日早晨,天还下着雨。奶奶拎着塑料袋到楼下倒垃圾。可万万没有想到,她“扑通”一声跌了
下来。奶奶顿时失去了知觉。正好邻居刘太太发现了,她急忙大叫:“胡志红,胡志红!你家老太婆跌下来了!”妈妈听见了,立即冲到楼下,连声喊:“老太婆,老太婆,你快醒醒呀!”任妈妈怎样喊,奶奶也不答应。于是,妈妈赶忙拨打120。电话通了以后,妈妈急忙上楼拿来铺板,请人把奶奶搭到木板上。救护车到了,医务人员迅速地将奶奶送上车。
到了医院,奶奶醒了过来。医生让妈妈先带奶奶到放射科拍片子。医生说:“伤的是腰,骨头裂了。”
妈妈又去给奶奶做ct,医生又说:“只是伤的腰,不怎么严重,没大事儿,开点药吃吃。但是要卧床休息一个月。”妈妈听了,这才放了一点心。
自从奶奶跌伤后,妈妈整天忙个不停。既要上班,又要给奶奶檫身、倒便盆,变着花样忙好的给奶奶吃。奶奶觉得不过意。但妈妈总说,服侍老人是应该的。
有一回,舅舅打了几次电话,约妈妈和我去玩。妈妈怎么也不答应。“我们走了,孩子奶奶怎么办?
妈妈说的话被奶奶听到了。奶奶喊我们过去。她说:“志红啊,你安心去吧。这儿有夏颖的姑姑照顾我呢。”我们这才去了姜堰。到了舅舅家,妈妈一看时间,十点半了。她赶紧打电话给姑姑。姑姑说:“饭早就忙好了。”妈妈才静下心。吃完饭,妈妈说:“我们回家吧。”表弟说:“再玩一会儿吗!”妈妈和舅舅告了别。上车之前,还给奶奶买了好多营养品。
经过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奶奶的腰逐渐好了。妈妈这才打电话告诉出差在外的爸爸。

注:小作者能选取妈妈孝顺奶奶的事,说明孩子懂得孝顺了。小作者为写好这篇文章问了好多人,写了好多次。

007-9-29 07:35:00

学生生活随笔

助人为乐

曲塘小学 五(3)班 高逸飞

暑假里的一天,爸爸带爷爷和我一起去泰山。在回来的路上,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蜿蜒地行驶着。爸爸开着车,我和爷爷沉浸在泰山的壮观美景之中。
一个转弯口,有位叔叔向我们招手。爸爸停下车子。我看见路边有一对夫妇搀着两个小孩,在火辣辣的阳光下,他们满头大汗,一拐一拐地走着。爸爸打开车门问:“有事吗?”孩子的爸爸说:“师傅,我们两个小孩实在跑不动了,请您把他们带到山脚下。”看着两个小孩那盼望的眼神,爸爸满口答应:“行,上车吧!”两个孩子钻进了车。爸爸又说:“你们也上车吧。不然,你们好长时间也到不了山脚。”
他们连声说:“太好了,太好了!”
上车后,我们得知他们是从唐山来的。两个大人是中学教师。昨天晚上8点钟上山的。本想坐索道和汽车下山的,结果走错了路。现在又渴又饿。我马上拿出饮料和饼干给他们吃。孩子高兴极了。
到了山脚下。他们要下车转乘公共汽车。爸爸说:“你们住在哪儿?”“住在长途汽车站交通宾馆。”
爸爸一直把他们送到目的地。他们一家人感谢不及:“你们真是好人。在路上,我们拦了许多车子,他们停都不停。”接着,他们拿出50元人民币,爸爸怎么也不收。他们再三挽留我们一同吃饭。我们婉言谢绝了。爸爸说:“不用客气,我们是顺道。”
爸爸的这种做法,我很感动。我们虽然天南地北素不相识,但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是值得发扬的。在我们的社会里,如果有人遇到困难,我们要帮助他们,那么,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注:一看就知道,小作者没有大人的多次指导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但不管怎么样,通过大人的辅导,让孩子既学做了人,又逐步地学习了写作文的一些知识,还是可取的。


作为中国顶级教育评论家,我将从教育哲学、德育实践、写作教学三个维度,对这两篇学生随笔进行深度解析:

一、生活德育的实践样本

孝道教育的现代转化
《孝顺的妈妈》展现了"新二十四孝"的鲜活案例:
危机处理:从拨打120到CT检查的完整救护流程
日常照料:擦身、倒便盆等细节体现"孝在当下"
情感智慧:处理娘家邀约时展现的代际沟通艺术
文中"服侍老人是应该的"朴素话语,恰是中华孝道文化的现代诠释
利他精神的场景教学
《助人为乐》构建了完整的德育情境:
价值判断:盘山公路上的道德抉择
情感共鸣:"火辣辣阳光下"的共情培养
行为示范:拒收报酬展现的纯粹利他
认知升华:从个案到"和谐社会"的思维跃迁

二、生活化写作的教学启示

素材处理的层级差异

《孝顺的妈妈》呈现"深度挖掘"特征:
• 时间跨度:从意外发生到康复的全过程
• 细节密度:CT检查、电话沟通等医疗细节
• 情感层次:担忧-宽心-牵挂的复杂心理

《助人为乐》体现"典型场景"特征:
• 空间转换:山路-车内-宾馆的叙事脉络
• 对话推进:7组对话构成叙事主体
• 价值提升:从帮助行为到社会意义的思考

成人指导的合理边界
教师批注精准把握了教学关键:
肯定"问了好多人"的调研过程
指出"多次指导"的修改价值
平衡"学做人"与"学作文"的双重目标
这种指导既保护童真,又提升表达,堪称"支架式教学"典范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健康人格的养成机制
通过家庭孝行培育"责任担当"
通过社会助人培养"社会参与"
两篇文章共同塑造"健全人格"
写作能力的阶梯发展
从生活观察到素材提炼
从事件叙述到意义建构
从模仿写作到自主表达

教育建议:

可开发"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课程
建议建立"生活随笔成长档案袋"评价体系
教师宜构建"指导-放手-再指导"的动态教学循环
家长参与应遵循"陪伴不替代,引导不主导"原则

这两篇随笔印证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永恒价值,其教学意义不仅在于文字表达,更在于通过写作完成的价值建构过程。这种"写作育人"的实践智慧,正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独特优势所在。


顶级教育家点评:两篇学生生活随笔的德育价值与教学启示‌
1.《孝顺的妈妈》——曲塘小学 五(3)班 夏颖‌

(1)德育价值:孝道教育的生动实践‌

危机中的孝行‌:文章从奶奶意外摔伤开始,妈妈迅速拨打120、安排就医,展现了现代孝道中的‌应急处理能力‌,而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端茶送水”。
日常照料的责任感‌:妈妈既要上班,又要给奶奶擦身、倒便盆,甚至拒绝舅舅的邀约,体现了‌“孝在细微处”‌的现代家庭伦理。
情感传递的智慧‌:妈妈在照顾奶奶的同时,还让姑姑接手照料,自己短暂外出后仍不忘打电话确认,展现了‌孝道中的平衡智慧‌——既尽孝,又不失自己的生活节奏。

(2)写作教学亮点‌

叙事结构清晰‌:从“意外发生→就医过程→日常照料→短暂外出→康复结局”,形成完整的故事链。
细节真实可信‌:如“医生让拍片子→做CT→开药”的医疗流程,符合现实逻辑,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语言朴素但情感真挚‌:没有华丽辞藻,但“服侍老人是应该的”这样的朴素表达,反而更能打动读者。

(3)教育启示‌

家庭是德育的第一课堂‌:孩子的孝道观念不是靠说教,而是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自然习得。
劳动教育融入生活‌:照料老人的过程,也是培养孩子责任感和同理心的过程。
写作即育人‌:通过记录真实事件,孩子不仅练习了写作,更内化了孝道价值观。

改进建议‌

可增加‌妈妈的心理描写‌(如“看到奶奶受伤时,妈妈心里……”),使情感更丰富。
结尾可稍作升华,如“爸爸回来后,全家一起庆祝奶奶康复”,增强家庭凝聚力。
2.《助人为乐》——曲塘小学 五(3)班 高逸飞‌

(1)德育价值:利他精神的现实示范‌

陌生社会的信任重建‌:在当今“扶不扶”成为社会问题的背景下,爸爸主动停车帮助陌生人,展现了‌“善意依然存在”‌的社会正能量。
助人不求回报‌:面对对方递来的50元酬谢,爸爸坚决不收,体现了纯粹的利他精神,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原则。
家庭教育的身教胜于言传‌:孩子亲眼目睹父亲的善举,并在文中表达感动,说明‌“榜样教育”‌比空洞的道德说教更有效。

(2)写作教学亮点‌

场景描写生动‌:如“火辣辣的阳光下,他们满头大汗,一拐一拐地走着”,画面感强,容易引发共情。
对话推动情节‌:全文通过7组对话展开叙事,使故事节奏明快,符合小学生写作特点。
价值观自然升华‌:从个案帮助到“和谐社会”的思考,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训练。

(3)教育启示‌

社会是德育的大课堂‌:孩子通过真实经历理解“助人为乐”,比课堂讲解更深刻。
写作培养批判性思维‌:孩子能对比“其他车都不停”与“爸爸主动帮助”,形成独立判断。
家校合作的价值‌:文中提到“经过大人指导”,说明家长和教师的引导对写作与德育同样重要。

改进建议‌

可补充‌被帮助者的反应细节‌(如“两个孩子开心地笑了”),增强感染力。
结尾可增加‌个人感悟‌(如“我以后也要像爸爸一样”),使主题更鲜明。
总结:两篇随笔的共通教育价值‌
生活即德育‌:无论是家庭孝道还是社会助人,都是最真实的品德教育素材。
写作即成长‌:通过记录生活,孩子不仅提升表达能力,更完成价值观的内化。
身教重于言传‌:父母的孝行和善举,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更能影响孩子。

教育建议‌

教师可将此类随笔纳入‌“生活德育”课程‌,鼓励学生观察并记录身边的真善美。
家长应重视‌“随机教育”‌,抓住日常生活事件进行价值观引导。
学校可建立‌“优秀随笔案例库”‌,让学生的真实故事成为德育资源。

这两篇作品,一篇聚焦家庭孝道,一篇展现社会友善,共同构成了‌“立德树人”‌的鲜活案例,印证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永恒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