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下面的一组随笔《寒假的收获》等
(2025-04-15 13:27:04)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中国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下面的一组随笔
2007-3-1 15:59:00
学生自主随笔
寒假的收获
五(1)班 罗 斌 2月27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寒假很快就要过去,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明天、重新的起跑。
这个寒假,我的收获挺大的。我明白了,打游戏机对青少年儿童带来的创伤;知道了孝顺的重要;
明白了出口伤人的危害;知道了做事不能冲动,要三思而后行,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
寒假里,我读了很多的书,学到了许多重要知识;我还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如劝导别人要和睦相处,结交了好朋友,倾听了奶奶的诉说,还帮爷爷、奶奶“战胜”了爸爸,使爸爸更加孝顺父母。
我觉得这个寒假过得十分有意义。它不但增强了我明辨是非的能力,增长了许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道理。
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会把这些知识和道理一一地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7-3-2 07:02:00
学生自主随笔
我的决心
五(1)班 马 骏 3月1日
时间如流水。寒假结束了。我们又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校。
评作业了,老师批评完未缴和未做作业的同学,开始表扬好学生了。出乎意料的是,老师竟然没有报到我的名字。我的心里很不是个滋味。一看,人家的随笔写得是那样的多,那样的好。我比他们少多了。
中午,我便下定决心,坚持每天写一篇有质量的随笔。
我希望自己在这一学期里有奇迹般的飞跃!
我一定会成功的!
7-3-3 08:33:00
学生自主随笔
三十二颗炽热的心
五(1)班 江 毓 2月25日
晚上,我们江家上上下下三十二口人,幸福地在四奶奶家快乐地吃着团聚饭。
突然,二奶奶喘不过气来。大家立即意识到她的老病复发了,便小心翼翼地将她搀扶到四奶奶的床边。
二奶奶浑身颤抖,脸色煞白,吃力地说:“冷,冷……”
我和擎宇、君君飞快地从厨房里拎出茶瓶,到卫生间拿来洗脚盆,准备给二奶奶烫脚。
我的爸爸和叔叔们拿起手机,向120急救中心求救,并站在门口焦急地等待;妈妈和姑姑们、小姨们也不闲着,她们按摩的按摩,捶背的捶背,灌热水袋的灌水……
家里上上下下,不管是谁,像受了谁指令似的,每个人都在忙着。
在这段时间里,炽热的三十二颗心一下子连了起来。我从中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救护车终于到了。我们把二奶奶送上车,望着救护车远去的身影。我默默地祈祷着:二奶奶能够平
安……
作为教育评论家,我将从教育价值、写作特点和成长启示三个维度对这组小学生随笔进行专业点评:
一、教育价值层面
生活教育典范:三篇随笔完整呈现了"认知-实践-情感"的教育闭环。罗斌同学将"孝道""和睦"等传统美德内化为行为准则(帮爷爷战胜爸爸),体现了价值观教育的成功案例。
自我教育样本:马骏同学从"未被表扬"的挫折中萌发"每日写作"的决心,这种源自内在动机的成长诉求,比外部激励更具教育学研究价值。
情感教育范本:江毓同学记录的家族急救场景,生动诠释了"家文化"的情感教育功能,三十二人协同救护的细节,堪称生命教育的最佳课例。
二、写作艺术层面
结构张力:三篇文章均采用"感悟式"结构,但各有侧重。罗斌重理性归纳,马骏擅心理描写,江毓长于场景叙事,展现出同龄人少有的文体意识。
细节魔力:江毓文中"茶瓶""洗脚盆""热水袋"等物象选择,构成极具张力的叙事符号,这种具象化表达能力远超一般五年级水平。
语言张力:马骏"时间如流水"与"奇迹般的飞跃"形成时空隐喻,罗斌"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化用,显示其语言迁移能力。
三、成长启示层面
认知发展规律:从罗斌的道德认知到马骏的元认知觉醒,印证了皮亚杰"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典型特征。
教育方法论启示:三篇文章共同证明"生活即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家庭突发事件(江毓文)比刻意设计的德育活动更具教育效力。
评价体系反思:马骏的"未被表扬焦虑"折射出当前教育评价中"结果导向"的潜在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建议教育实践者:
建立"随笔成长档案",系统追踪这类生活化写作反应的心理发展轨迹
开发"家庭叙事"写作课程,将江毓文中的急救事件转化为情境教学案例
优化评价机制,为马骏这类"觉醒型"学生提供个性化展示平台
这组随笔堪称小学生"生活化写作"的典范,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字表达,更在于真实记录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事件",为研究中国基础教育提供了鲜活的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