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评论家评析《惊奇的发现》
(2025-04-13 15:04:17)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中国教育评论家评析《惊奇的发现》
06-11-8 07:26:00
学生自主随笔
同名的烦恼
五(1)班 王 玮
到了五(1)班,我以为能过上快乐的日子,可半路上“杀”出一个和我同名的人;我以为我的生活会更加刺激,可给我带来了一个大的麻烦。
就拿今天来说吧。数学课上,老师叫:“王玮回答问题。”我们俩都站起来。老师说,是我,不是他。
做眼保健操时,检查员说:“王伟,坐正点!”我连忙睁开眼争辩:“我坐得还不够正吗?”检查员
说:“不是你,是那个王伟。”唉,例子还有许多。
同名的烦恼真是太多了!
06-11-8 07:43:00
学生自主随笔
哎呀,好痛!
五(1)班 王苏婉
中午,我们整队吃饭。突然,不知谁用电触了我一下,我的耳朵被触,抖动了一下。“哎呀!”痛死
了。我转过头来,认准是王静雯搞的恶作剧。我刚想摸她的脸,手又被弹了回来。王静雯身上怎么有电?我的妈呀!
我不敢靠近她,就躲在徐彤彤的后面,谁知她身上也有电。“哎呀!”咦!她们两个怎么都成了“电
人”了呀?
吃好了饭,我在操场上散步。王静雯走过来拍着我的肩膀。我禁闭双眼,心跳都快停止了。啊!她身上怎么又没有电了呢?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2006-11-8 07:43:00
学生自主随笔
惊奇的发现
五(1)班 徐彤彤
中午,我们在学校吃饭的同学排起队来。
不知为什么,王苏婉突然“哎呀”大叫了起来。我不明白地转过身。奇怪!我没有惹她,排在她后面
的王静雯也没有碰她。那为什么她要叫呢?我问:“王苏婉,怎么啦?”她拉着耳朵说:“王静雯身
上有电,把我的耳朵弄得不得了了!”我好奇地摸了摸王静雯的耳朵,“哎呀!”我也叫了起来。原
来王静雯身上真的有电。我又摸了摸王苏婉,她身上没有电。她说:“大概我们的血型一样吧?”
到了食堂,我无意间碰了王苏婉,“哎呀!”我们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叫着。怎么她身上也有电呢?
那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毛衣的关系吗?
从中国基础教育观察者的视角,对这组充满童趣的学生随笔进行专业评析:
一、《同名的烦恼》教育社会学解读
身份认同困境的微观呈现
案例生动展现了姓名作为个人社会标识的重要性,在集体环境中同名者会面临"身份混淆"的社会性烦恼
折射出中国姓名文化在独生子女时代的新课题(2000年后出生儿童重名率上升)
班级管理的启示
建议教师可采用"姓名+特征"的区分策略(如"数学王玮""高个子王伟")
可开展"我的名字故事"主题活动,既解决管理问题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二、《哎呀,好痛!》科学教育分析
儿童科学思维发展的典型样本
完整呈现"现象观察→假设验证→新困惑"的探究过程
"电人"的奇幻想象体现了皮亚杰理论中的"泛灵论"思维特点
生活化科学教育的契机
教师可借此开展"静电探秘"实验课,用毛衣摩擦气球等实验解答疑惑
建议将此类生活现象纳入"物质科学"校本课程开发
三、《惊奇的发现》跨文本教育价值
事件的多视角记录价值
与上文构成"同一事件的双重视角",展现儿童观察的个体差异
"血型说""毛衣说"反映儿童前科学概念的多样性
合作探究的教学应用
可设计"静电侦探"项目学习:
分组重现现象
收集服装材质数据
实验验证假设
制作《冬季防静电指南》
教育建议:
写作教学层面
保持"问题发现式"写作特色,培养观察力
指导学生在叙事后增加"我的研究"板块,如查资料、做实验等后续
科学素养培养
重视儿童自发性探究行为,建立"问题银行"
开发"教室里的为什么"微课程
班级文化建设
将此类生活事件转化为"班级科学发现"系列记录
设立"童心研究院"展示墙,鼓励跨学科探究
这组随笔典型反映了:
1)中国小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社会化过程
2)科学课标强调的"从生活走向科学"理念的实践样本
3)新课改倡导的"写真实生活"写作教学成果
建议教师以此为契机,构建"生活观察→问题提出→合作探究→多元表达"的教学闭环,实现语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协同发展。这类源自儿童真实体验的文本,正是核心素养落地的珍贵素材。